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七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書送給我,《國學治要》。這部書,我不知道有這個書,可是我很想編這個書,找些專家學者替我來做這個工作。這是什麼?《四庫全書》,我有一套,一千五百冊,這麼厚的精裝本一千五百冊,從哪裏讀起?我的想法跟唐太宗想法是一樣,最好能從這些典籍裏頭把它的精華、最好的句子抄出來,把它編成一套書,就是《四庫全書》的精華,精華錄。這要時間、要人力,我請國內的教授,退休的老教授,做了叁年,稿本送給我,我一看,不很理想。但是一直都想這樁事情。沒有想到古人已經做了,也是民國初年,那個時候的專家學者跟現在程度不一樣,他們編得好。一共一套八冊,是相當大的分量,大概有六百萬字。《群書治要》五十萬字。

  這一套書什麼?這套書是《四庫全書》的鑰匙,是《四庫全書》的精選,精挑細選選出來的,非常有價值。我也印了一萬套,送給學校圖書館。這東西不是這樣做法,怕失傳,失傳那就太可惜了!我們要保存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寶,文化瑰寶。這個東西能救國家、能救世界,能夠真正將中國傳統文化複興,這兩部東西不得了!所以《群書治要》印出來了,唐太宗因爲這樁事情他離開地獄了,這是他一生做的最大的好事,對國家、對民族是無比的貢獻。說明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。唐太宗是因爲殺人太多墮地獄,因《群書治要》我們再印一萬套,他離開地獄。

  叁有業果,一切皆空,這是很高的境界,這不是凡人能知道的,佛知道。可是現在量子力學家知道,但是這些量子力學家跟佛菩薩不一樣,佛菩薩知道,得受用,科學家知道,不得受用。這個原因很簡單,經典裏面講得很清楚,知道一切皆空,一切都能放下,就得受用。科學家知道一切皆空,他沒放下,所以他入不了佛境界。「《智度論》一曰」,這個一是第一卷,《智度論》有一百卷,第一卷裏頭有,「叁有愛著心」,你有愛,你有執著。「《頌疏界品》一曰:名叁有者」,你看,「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」。《遁麟記》第一卷說,「言叁有者,即叁界之異名」。

  還有一種說法,第一個叫「本有」,本有是什麼?現在,現在這個身,現在的身心。第二是「當有」,當有是未來的。我們這個身體死亡了,諸位要知道,身有生死,我們自己沒有生死。如果人真有生死,就不可能投胎,不可能有來世。人有來世,所以生滅是身的生滅,靈性不生不滅,我們一般人叫做靈魂,靈魂沒有生滅。第二當有,「未來之身心」。在佛法裏講,絕大多數人死四十九天他又投胎去了。這四十九天之內沒有去投胎,叫中陰,前面身離開了,後面還沒有找個身體。大概四十九天之內,他會找一個身體,他又去投胎去了,就是未來有身心。在離開現前的身,還沒有投胎,這第叁講叫「中有,本有與當有中間所受之身心。欲界色界之生死,必有中有」。我們也可以說,無色界裏面的衆生很像中有,但是這個中有比不上他們,他們有很深禅定的功夫。他們修的四空定成就了,四空定比四禅定高得太多了,所以他不是凡夫。中有是一般凡人,我們通常講靈魂,就是中有。出叁有者,這個出有叫超出叁有。

  「《論注》又曰:無欲故」,這是修行人必須要在這下功夫的,要離欲。離欲,你就得清淨心,心地清淨,不執著身是我。把自私自利放下、名聞利養放下、七情五欲放下,你這欲界就不來了,你沒有欲了。所以無欲,你不會到欲界來。無欲就非欲界,超越欲界。「地居」,這是講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人沒有欲望,欲望統統斷掉了,等于阿羅漢。但是他居住,他住在地面上,所以他不是色界,色界天人居住在空中。但是他又「有色」,有色不是無色界,地居不是色界。「淨土非叁界所攝,出于叁有,故曰出有」。他超越叁有,也就是叁界六道裏面的因他沒有,當然他不受六道裏面的果報。可是極樂世界,我們往生是帶業往生,我們的欲沒有斷,沒有斷也能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。凡聖同居土跟我們這個地方凡聖同居土不一樣,我們六道就是凡聖同居土,所以它跟我們不一樣。說出有而有,這個微,微妙。

  「而有者,謂淨土之有,依一乘願海而有」,這就是感恩阿彌陀佛,這是阿彌陀佛對我們最大的恩德。必須要知道,往生到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,不像我們這個世間,人間,動物胎生的多。佛告訴我們,六道裏頭有四種生態,第一個胎生;第二個卵生,你看鳥,它是生蛋,蛋生,生出來的、孵出來的;第叁種濕生,像小蟲這一類;第四種化生。欲界天人多半是化生。鬼道裏頭,四種生都有,跟人間差不多;地獄道是化生;色界、無色界全是化生。欲界上層的,上層那些天也都是化生。極樂世界蓮花化生,這是阿彌陀佛本願的成就,是佛五劫的時間考察了十方一切諸佛刹土,取長舍短。四十八願就是五劫考察的總結,他所要采取的。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理念來成就?不是憑空想象的,是實際上去考察,集一切諸佛刹土裏頭的優點、美好,極樂世界統統有,是這麼成就的。蓮花化生。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投胎也是中陰,但是中陰到蓮花裏面之後,在蓮花裏面孕育出法性身。這個法性身,金剛不壞身,而且相好光明跟阿彌陀佛相同,不可思議。所以是依一乘願海而有,一乘就是佛乘,願海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。

  「離二邊,超四句」,二邊是空有二邊,非空非有,你不能說它空,你也不能說它有。超四句,這四句是佛經裏頭說的,一切法總不離四句,這四句就是,「有」是一句,「無」是一句,「亦有亦無」是一句,「非有非無」是一句,一切法總離不開這四句。但是極樂世界,這四句都不能夠包容它,它超越了。所以「出有而有故」,這叫微。「又雲,名能開悟」,這叫妙。名是什麼意思?「五法之一,一切事物有名有相,耳可聞謂之名,眼可見謂之相」。這個裏面就講到五法。五法,《法相辭典》裏面所引用的,「顯揚六卷」,顯揚六卷第一頁,「論曰,五法者」,第一個是「相」,第二個是「名」,第叁個是「分別」,第四個是「真如」,第五個是「正智」。「相者:若略說,謂一切言說所依處」。「名」就是名詞術語,「謂于諸相中依增語」。它依什麼?依相,相就是事相。我們討論事相、觀察事相,就會給它加個名詞。一切萬法我們統統給加上名詞,談話、交換意見就方便了。名不是真的,是假設的,但是它有用處,你可不能執著,你執著就錯了。

  人出生到這個世間來了,沒有名字,父母給他起個名字。所以古人對這個非常慎重。古人,父母給兒女取的名字用意很深,是對這個小孩的期望。希望這個小孩一生能夠做到名符其實,不辜負父母的期望,這叫大孝。古時候如果說名字,嫌名字不好,改個名字,那叫大不孝,違背父母的意願。現在人不懂得這個,這個觀念沒有了。我們看到有很多年輕的父母,給小孩起的名字起外國名字,那什麼意思?希望自己小孩將來變成外國人。這個讓祖宗很傷心,不承認自己的傳統,不承認自己的文化,不承認自己的祖宗,他要去做外國人。在古時候絕對沒有這種思想,但現在太多了。這說明他對于傳統文化一無所知,才出現這個事情,否則的話,這個事情是不可能出現的。

  名,佛爲我們講經教學,建立了很多專用的術語,譬如佛陀、菩薩、阿羅漢,都是名詞,都是依,根據,這個依就是現在講的根據,根據事實現象。佛陀是什麼意思?印度梵文稱佛陀耶,中國人喜歡簡單,把尾音全部省略掉,就稱個佛字,翻成中國,覺的意思,覺悟;換句話說,佛就是覺悟的人。覺悟是智慧,沒有智慧哪來的覺悟?所以,佛是圓滿智慧,大徹大悟,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他沒有不知道的。他是怎麼知道的?佛說了,他自然知道的。不但他能夠自然知道,每個人都能夠自然知道,所以佛說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也就是說你本來都應該知道。所以全知全能這一般是宗教裏贊美上帝的、贊美神的,全知全能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在佛法裏,這是贊歎每一個衆生,因爲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。這是佛教跟一般宗教不一樣的地方。佛說每個人都是全知全能,你現在不知了,那什麼原因?因爲你有煩惱、你有業障,把你的智,智慧、覺悟障礙住,覺悟這個門堵死了。不是沒有,你有,你跟佛一樣,一絲毫都不差。只要你把這些障礙放下,你的智慧、德相、能力統統就恢複了。不必學,不是學來的,學來的是知識,內心裏面自己悟的是智慧,智慧是真的,知識是假的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佛告訴我們,到底是什麼東西把我們的智慧障礙了,讓我們的本能不能現前?佛說第一個,無明煩惱。無明,本來你明,現在不明了。有一種煩惱障礙你自性的性德,這個障礙稱之爲無明,我們講通俗一點,大家容易懂,就是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就叫無明,爲什麼?起心動念就不知道了。怎樣才知道?不起心、不動念你就知道了。可是我們今天眼見色會起心動念,耳聞聲也會起心動念,六根接觸到外面境界統統會起心動念,這就壞了。我們就想到諸佛跟大菩薩,他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他不起心不動念。所以他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爲我們示現,叁十歲成道,就是叁十歲的時候開悟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那年叁十歲。在我們中國,唐朝惠能大師,他是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那年是二十四歲,很年輕。他所悟的那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是平等的,完全相同。所以這樁事情,只要你能放下,放下就是。根本放下了,枝葉自然就沒有了,上上根人從這下手。

  起心動念太微細了,我們六道十法界的人做不到,爲什麼?念頭太快了,起心動念太快了。快到什麼程度?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一秒鍾你起心動念多少次?從來沒有人想過。我們聽到彌勒菩薩的報告才恍然覺悟,一秒鍾我們起心動念一千六百兆次。單位是兆,兆是多少?兆底下是億,十億、百億、千億、萬億,萬億是兆。一千六百兆,一千六百萬億一秒鍾。所以這個真難,真不容易!我們在中國曆史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