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七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书送给我,《国学治要》。这部书,我不知道有这个书,可是我很想编这个书,找些专家学者替我来做这个工作。这是什么?《四库全书》,我有一套,一千五百册,这么厚的精装本一千五百册,从哪里读起?我的想法跟唐太宗想法是一样,最好能从这些典籍里头把它的精华、最好的句子抄出来,把它编成一套书,就是《四库全书》的精华,精华录。这要时间、要人力,我请国内的教授,退休的老教授,做了三年,稿本送给我,我一看,不很理想。但是一直都想这桩事情。没有想到古人已经做了,也是民国初年,那个时候的专家学者跟现在程度不一样,他们编得好。一共一套八册,是相当大的分量,大概有六百万字。《群书治要》五十万字。

  这一套书什么?这套书是《四库全书》的钥匙,是《四库全书》的精选,精挑细选选出来的,非常有价值。我也印了一万套,送给学校图书馆。这东西不是这样做法,怕失传,失传那就太可惜了!我们要保存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宝,文化瑰宝。这个东西能救国家、能救世界,能够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,这两部东西不得了!所以《群书治要》印出来了,唐太宗因为这桩事情他离开地狱了,这是他一生做的最大的好事,对国家、对民族是无比的贡献。说明善因善果,恶因恶报。唐太宗是因为杀人太多堕地狱,因《群书治要》我们再印一万套,他离开地狱。

  三有业果,一切皆空,这是很高的境界,这不是凡人能知道的,佛知道。可是现在量子力学家知道,但是这些量子力学家跟佛菩萨不一样,佛菩萨知道,得受用,科学家知道,不得受用。这个原因很简单,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,知道一切皆空,一切都能放下,就得受用。科学家知道一切皆空,他没放下,所以他入不了佛境界。「《智度论》一曰」,这个一是第一卷,《智度论》有一百卷,第一卷里头有,「三有爱着心」,你有爱,你有执著。「《颂疏界品》一曰:名三有者」,你看,「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」。《遁麟记》第一卷说,「言三有者,即三界之异名」。

  还有一种说法,第一个叫「本有」,本有是什么?现在,现在这个身,现在的身心。第二是「当有」,当有是未来的。我们这个身体死亡了,诸位要知道,身有生死,我们自己没有生死。如果人真有生死,就不可能投胎,不可能有来世。人有来世,所以生灭是身的生灭,灵性不生不灭,我们一般人叫做灵魂,灵魂没有生灭。第二当有,「未来之身心」。在佛法里讲,绝大多数人死四十九天他又投胎去了。这四十九天之内没有去投胎,叫中阴,前面身离开了,后面还没有找个身体。大概四十九天之内,他会找一个身体,他又去投胎去了,就是未来有身心。在离开现前的身,还没有投胎,这第三讲叫「中有,本有与当有中间所受之身心。欲界色界之生死,必有中有」。我们也可以说,无色界里面的众生很像中有,但是这个中有比不上他们,他们有很深禅定的功夫。他们修的四空定成就了,四空定比四禅定高得太多了,所以他不是凡夫。中有是一般凡人,我们通常讲灵魂,就是中有。出三有者,这个出有叫超出三有。

  「《论注》又曰:无欲故」,这是修行人必须要在这下功夫的,要离欲。离欲,你就得清净心,心地清净,不执著身是我。把自私自利放下、名闻利养放下、七情五欲放下,你这欲界就不来了,你没有欲了。所以无欲,你不会到欲界来。无欲就非欲界,超越欲界。「地居」,这是讲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人没有欲望,欲望统统断掉了,等于阿罗汉。但是他居住,他住在地面上,所以他不是色界,色界天人居住在空中。但是他又「有色」,有色不是无色界,地居不是色界。「净土非三界所摄,出于三有,故曰出有」。他超越三有,也就是三界六道里面的因他没有,当然他不受六道里面的果报。可是极乐世界,我们往生是带业往生,我们的欲没有断,没有断也能往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。凡圣同居土跟我们这个地方凡圣同居土不一样,我们六道就是凡圣同居土,所以它跟我们不一样。说出有而有,这个微,微妙。

  「而有者,谓净土之有,依一乘愿海而有」,这就是感恩阿弥陀佛,这是阿弥陀佛对我们最大的恩德。必须要知道,往生到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,不像我们这个世间,人间,动物胎生的多。佛告诉我们,六道里头有四种生态,第一个胎生;第二个卵生,你看鸟,它是生蛋,蛋生,生出来的、孵出来的;第三种湿生,像小虫这一类;第四种化生。欲界天人多半是化生。鬼道里头,四种生都有,跟人间差不多;地狱道是化生;色界、无色界全是化生。欲界上层的,上层那些天也都是化生。极乐世界莲花化生,这是阿弥陀佛本愿的成就,是佛五劫的时间考察了十方一切诸佛刹土,取长舍短。四十八愿就是五劫考察的总结,他所要采取的。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理念来成就?不是凭空想象的,是实际上去考察,集一切诸佛刹土里头的优点、美好,极乐世界统统有,是这么成就的。莲花化生。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投胎也是中阴,但是中阴到莲花里面之后,在莲花里面孕育出法性身。这个法性身,金刚不坏身,而且相好光明跟阿弥陀佛相同,不可思议。所以是依一乘愿海而有,一乘就是佛乘,愿海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。

  「离二边,超四句」,二边是空有二边,非空非有,你不能说它空,你也不能说它有。超四句,这四句是佛经里头说的,一切法总不离四句,这四句就是,「有」是一句,「无」是一句,「亦有亦无」是一句,「非有非无」是一句,一切法总离不开这四句。但是极乐世界,这四句都不能够包容它,它超越了。所以「出有而有故」,这叫微。「又云,名能开悟」,这叫妙。名是什么意思?「五法之一,一切事物有名有相,耳可闻谓之名,眼可见谓之相」。这个里面就讲到五法。五法,《法相辞典》里面所引用的,「显扬六卷」,显扬六卷第一页,「论曰,五法者」,第一个是「相」,第二个是「名」,第三个是「分别」,第四个是「真如」,第五个是「正智」。「相者:若略说,谓一切言说所依处」。「名」就是名词术语,「谓于诸相中依增语」。它依什么?依相,相就是事相。我们讨论事相、观察事相,就会给它加个名词。一切万法我们统统给加上名词,谈话、交换意见就方便了。名不是真的,是假设的,但是它有用处,你可不能执著,你执著就错了。

  人出生到这个世间来了,没有名字,父母给他起个名字。所以古人对这个非常慎重。古人,父母给儿女取的名字用意很深,是对这个小孩的期望。希望这个小孩一生能够做到名符其实,不辜负父母的期望,这叫大孝。古时候如果说名字,嫌名字不好,改个名字,那叫大不孝,违背父母的意愿。现在人不懂得这个,这个观念没有了。我们看到有很多年轻的父母,给小孩起的名字起外国名字,那什么意思?希望自己小孩将来变成外国人。这个让祖宗很伤心,不承认自己的传统,不承认自己的文化,不承认自己的祖宗,他要去做外国人。在古时候绝对没有这种思想,但现在太多了。这说明他对于传统文化一无所知,才出现这个事情,否则的话,这个事情是不可能出现的。

  名,佛为我们讲经教学,建立了很多专用的术语,譬如佛陀、菩萨、阿罗汉,都是名词,都是依,根据,这个依就是现在讲的根据,根据事实现象。佛陀是什么意思?印度梵文称佛陀耶,中国人喜欢简单,把尾音全部省略掉,就称个佛字,翻成中国,觉的意思,觉悟;换句话说,佛就是觉悟的人。觉悟是智慧,没有智慧哪来的觉悟?所以,佛是圆满智慧,大彻大悟,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他没有不知道的。他是怎么知道的?佛说了,他自然知道的。不但他能够自然知道,每个人都能够自然知道,所以佛说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也就是说你本来都应该知道。所以全知全能这一般是宗教里赞美上帝的、赞美神的,全知全能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在佛法里,这是赞叹每一个众生,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。这是佛教跟一般宗教不一样的地方。佛说每个人都是全知全能,你现在不知了,那什么原因?因为你有烦恼、你有业障,把你的智,智慧、觉悟障碍住,觉悟这个门堵死了。不是没有,你有,你跟佛一样,一丝毫都不差。只要你把这些障碍放下,你的智慧、德相、能力统统就恢复了。不必学,不是学来的,学来的是知识,内心里面自己悟的是智慧,智慧是真的,知识是假的,这个道理要懂。

  佛告诉我们,到底是什么东西把我们的智慧障碍了,让我们的本能不能现前?佛说第一个,无明烦恼。无明,本来你明,现在不明了。有一种烦恼障碍你自性的性德,这个障碍称之为无明,我们讲通俗一点,大家容易懂,就是起心动念。起心动念就叫无明,为什么?起心动念就不知道了。怎样才知道?不起心、不动念你就知道了。可是我们今天眼见色会起心动念,耳闻声也会起心动念,六根接触到外面境界统统会起心动念,这就坏了。我们就想到诸佛跟大菩萨,他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,他不起心不动念。所以他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他为我们示现,三十岁成道,就是三十岁的时候开悟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那年三十岁。在我们中国,唐朝惠能大师,他是明心见性,大彻大悟,那年是二十四岁,很年轻。他所悟的那个境界跟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,完全相同。所以这桩事情,只要你能放下,放下就是。根本放下了,枝叶自然就没有了,上上根人从这下手。

  起心动念太微细了,我们六道十法界的人做不到,为什么?念头太快了,起心动念太快了。快到什么程度?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一秒钟你起心动念多少次?从来没有人想过。我们听到弥勒菩萨的报告才恍然觉悟,一秒钟我们起心动念一千六百兆次。单位是兆,兆是多少?兆底下是亿,十亿、百亿、千亿、万亿,万亿是兆。一千六百兆,一千六百万亿一秒钟。所以这个真难,真不容易!我们在中国历史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