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三一八集) 2012/5/1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318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七百零一页,从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:
「出有而有故曰微。又云名能开悟曰妙」。这是解释经上「微妙」两个字的意思。这两个字意思很深、很广,无论是在哲学来说,或是在科学,都是最高层次的。出有,这个有,前面我们学过三有,三有就是三界,就是六道。欲界有,有因有果,无色界有,色界也有。欲界,上面有欲界天,六层天,从四王天到他化自在天。欲界上面是色界,色界天人欲伏住了,他不是断,是以禅定的功夫完全伏住,不起作用,所以他没有欲。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,如果禅定功夫失掉了,他的欲望又起来了,所以他不是真的断了,伏住,石头压草,石头拿掉,草又长出来,这么回事情。再上去无色界,是更深层次的禅定,可以说在六道里头,禅定功夫达到最高峰,比这个再高就超越六道,不在六道里头。四禅八定,八定包括四禅,四禅之外有四空定,合起来八个定,叫四禅八定,不是四禅之外有八定,四禅之外有四定,合起来是八定。这是三界的因,感得三界的果报。欲界的因感得欲界果报,欲界里头有严重的善恶,善道天、人、阿修罗,欲界的;不善的业感得是恶道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有因有果叫三有。
西方极乐世界超越三有而有,叫出有。「出于三有」,所以叫出有。「而有者,谓净土之有,依一乘愿海而有」。它没有三界的因,怎么会有三界的果报?因为极乐世界有凡圣同居土,这问题就在这里。凡圣同居土从哪来的?在因果的定律里头,没有因决定没有果,极乐世界没有三界的因,它有果,它有人天,它没有三恶道、没有阿修罗,只有人天,这个地方为我们说出来了,它是依一乘愿海而有。一乘愿海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无量劫的修持功德之所成就,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是这么成就。「离二边,超四句,出有而有故曰微」。二边是空有二边,不能说它空,也不能说它有,你说它空,它有;你说它有,它有即是空,它空有是一不是二,所以叫离二边。四句也是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,这四句统摄一切有为法。极乐世界不在这四句之内,超越了,所以称微,玄微至极,这个世界非常的奇妙,叫微妙。
「又云名能开悟」,这叫妙。名是什么?「五法之一」。这个五法是相、名、分别、真如、正智,这叫五法,法相宗所说的。相是现象,今天科学家所说的物质现象是相,信息的现象也是相,还有一种自然现象,整个宇宙归纳,不外乎这三大类。这三大类是科学探索、研究的对象,也是哲学所研究的对象。这里有个小注,「若略说;谓一切言说所依处」。一切的言,一切的说,言说什么?不外乎这三类的现象。过去这个世界上的科学家多半是物理学家,天文学家还是物理,他的对象是太空当中的星球、星系,依旧是物质现象。许许多多的名词术语都是从相来的,言说所依三大类的现象,在佛法里面称为阿赖耶的三细相。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,业相是一念不觉,这个不觉产生了波动现象,这个要记住。
大乘经上常常说的觉心不动,人觉悟了,他心不动的。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。这就是说自性、真如、真心它是不动的。它一动,这就叫阿赖耶,就换了一个名称。阿赖耶是妄心,它是动的,就是今天科学家所说的波动的现象。波动现象在阿赖耶第一个叫业相,业就是动。从这个动产生了念头,意念,也就是阿赖耶的见分跟相分。先产生见分,见分就是信息,见分就是阿赖耶的转相,转是说它能转变,内部的转变八识五十一心所,外面的转变是十法界依正庄严,惠能大师所说「能生万法」。十法界一切众生,跟究竟果位上的佛陀,确实是一不是二,名相无论怎么分,分得再多,体是一个,就是自性,是一体产生的妙用,所以它是言说之所依。
五法第二个是名,名是名相,今天讲名词术语。名词术语从哪里来的?是从「诸相中依增语」,是从现象里头来的。有体、有相、有作用,这些名词有些是说体、有些说现象、有些说作用,这都叫增语。增语是什么意思?这是法相宗的名词,普通字典找不到,《法相辞典》上有。简单的说,「由分别境;建立增语触」,触是接触。下面一个解释比较清楚,就是第六意识的意触。意触到法,就是触到法相,给它立很多名词,像五法都是名词,相、名、分别、真如、正智,佛、菩萨、阿罗汉、众生这些名字,都从现象里头建立的。这个建立是分别,里头没有执著,是分别,所以是第六意识。第六意识所缘的范围太广大了,就是意的作用,第六意识起作用叫增语。
第二个解释,「所以然者?增语谓名」,就是名相,我们今天讲名词术语,指的是这个东西。「名是意触所缘长境」,所缘的长境,「故偏就此,名增语触」。什么叫长境?下面有个例子来说,譬如眼识,眼识跟第六意识不一样,眼识它非常有限,有局限。比如眼识,「但能了青」,看到青色的,它知道这是青色的,青是什么它不知道;看到红色的,什么是红不知道。等于说它像照相机一样,把外面的事实真相照得清清楚楚,传到第六意识,把这个资料传给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接收了。第六意识什么接收?相分接收了。第六意识的见分缘第六意识的相分,它有分别,它在那里琢磨、在研究,它知道的东西比眼识多,眼识只是东西传进来,它并不知道,第六意识知道,所以第六意识叫长境,这境延长了。
前五识单一的,只是把外面的这个境界原原本本传达进去。第六、第七它在里头,它缘不到外头,它跟外头隔绝,不通,全靠前五识,眼见、耳闻、鼻嗅、舌尝、身触,把它们见闻觉知这些现象传达给第六识、传达给第七识。第七识的作用,对它做彻底的了解。第七它执著,它想占有,它想控制,它想支配。所以第七末那,我执,这个东西与生俱来的,叫根本烦恼,贪瞋痴。所以相宗讲末那,四大烦恼常相随。这四大头一个,我见。我见怎么来的?它执著阿赖耶的相分。阿赖耶的相分太大了,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物质现象全是阿赖耶的相分,它执著阿赖耶相分的一分,以为是我身。你看身体是物质,统统是阿赖耶的相分,它就执著这一点,认为是它的身。阿赖耶的见分也是无量无边,执著见分里头的一分,认为是自己的心、自己的念头,全错了!有这么一个错误的念头,跟着起来的有我爱,我爱是贪,根本烦恼,贪;有我痴,痴是愚痴,不了解事实真相,把真相全看错了、全想错了,痴;第四个是我慢,傲慢,傲慢是属于瞋恚。所以与生俱来的,跟着我一起来的,只要有我就有我爱、我痴、我贪、我瞋,就是贪瞋痴,所以叫三毒烦恼。从哪里来的?与生俱来的,什么时候你有我,你就有贪瞋痴。贪瞋痴如果不能够节制,就是不能够控制的话,他造的业,感的果报就是饿鬼、地狱、畜生。饿鬼是贪,地狱是瞋恚,畜生是愚痴,这个东西很麻烦!
法相是佛教里面的心理学,法相唯识。如果读了相宗的经论,你才对于佛家讲的性理,佩服得五体投地,任何大学、研究所专门研究心理的,比不上佛家所讲的,讲得透彻,讲得清楚,真的没有丝毫错误,世间学说所没有的,它讲透了。透了的结果是什么?结果是整个宇宙。就像天台智者大师在十乘观法里所说的,天台宗的止观总纲领、总原则,教我们观察不思议境界。不思议境界就是整个宇宙,整个宇宙不可思议,佛法讲遍法界虚空界,现在科学讲宇宙万有,宇宙万有不可思议,无量无边、无尽无数。但是这么多的东西,把它归纳起来,不外乎两个字,佛法这么说,科学家也这么说,这两个字是什么?一个是心,一个是物。你看现在的科学家,把整个宇宙分为物理、心理两样东西,物理跟心理。科学分到这里,后面就没有了,真的把它分成一个心一个物,心跟物两个对立,出了毛病。现在社会出问题,地球出现灾难问题,原因在哪里?原因就在此地,这个念头错了。
佛说得好,佛是把它分作色、心二法。《心经》上说的,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色是物质,心是真心,心是能现,物是所现,所以它后头有解释,「色由心生」,科学没有这个。一直到现代,最近三十年,这些量子力学家发现了,发现什么?发现物由心生。以前佛经上这一句没有人懂,他们是怎么发现的?有一些科学家非常认真,追踪物质,物质到底是什么?他所用的方法,跟佛经上所讲的完全相同,就是分析。譬如我们人体,分析最小的细胞,人身体是细胞组成的。科学家告诉我们,一般人的身体大概有多少细胞?好像是五十兆,有这么多,一个身体上五十兆的细胞。一个细胞,这是人身体基本的物质现象,这细胞还可以分,细胞一分开就是分子,分子再分开就变成原子。八十年前发现原子,认为原子是整个宇宙物质现象里头最小的,是基本的物质。
随着科学进步,仪器不断在更新,愈来愈精密,这些观察的工具,科学家把原子再分,原子一分,发现它有电子、它有原子核、它有中子。把这三样东西再分,变成叫粒子,称为基本粒子,粒子有几十种。粒子还可以分,科学名词叫夸克,比粒子还小,但是夸克也有几十种。这个东西还可以分,出现了微中子,微中子应该是从中子里头再分出来的,微中子是最小的,不能再分。一个微中子多大?科学家用电子做比喻,一百亿个微中子,一百亿个微中子纠缠在一起,在一起它的体积等于一个电子;换句话说,微中子的质量,只有一个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。佛经上说的极微之微就是这个,极微之微。极微之微谁能够看见?大乘教上都说八地以上,八地以上菩萨,他们甚深的定功,在禅定里面看见。今天被科学家看见了,科学家看见是用精密的仪器观察到的。能不能再分?他们再把它分,果然没有了,物质没有了,这样才肯定物质是假的。物质没有了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