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一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們天天在聽,時時刻刻在聽,聽到怎麼樣?就相應。怕的是什麼?阿賴耶裏面還有習氣,雖然起心動念斷了,但是起心動念的習氣在,有時候會冒出來。一聽著佛說法,極樂世界有情無情統統都說法,我們哪個毛病起來的時候,這個說法的音聲一定提醒我們,立刻放下。時時刻刻有音聲、有色相提醒你、警覺你,你不會隨著煩惱轉。所以「其心清淨,無諸分別」。「既無有我」,我都沒有了,「何有我之家室」,有我才需要一個家,需要個房子住,我都沒有了,還需要嗎?「故于所居舍宅,無有執著」。宮殿、講堂、舍宅有沒有?有,全是變化所作,而且都是無比的殊勝莊嚴。這裏頭的人絕對沒有這些執著,不會執著這是我的家、那是你的家,不會。「故雲複無住著家室」,沒有這個概念,心才清淨。

  「複因人皆無我,故一切無須標式名號」。我們這個房子住落在哪一個城市,哪一條路上,門牌多少號,要標出這個東西,極樂世界不需要。極樂世界的人口比我們地球不知道多多少倍,來找個人好找嗎?好找。念頭才想,已經面對面,已經在面前,比現在電腦還快。電腦還要操作,它不要操作,念頭一動就對上號,就接通了,就能見面。

  前面說的境界上平等,這第二段講「心平等」。

  【亦無取舍分別。】

  對萬事萬物,無有取舍。在我們這個世間,佛告訴我們,要破五種見惑你才能入佛門。五種見惑裏,頭一個身見,我們執著有個身;有邊見,邊見是現在科學裏面講的相對。極樂世界沒有對立,對立就是邊見。爲什麼?都是明心見性之人,明心見性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,一體怎麼會對立?眼睛跟耳朵不一樣,它不對立,爲什麼?它是一體,不是一體就對立,一體就對不上來了。人在外面看到五官,眼耳鼻舌身,在裏面五髒六腑,器官不一樣,功能不一樣,各有所司,但是都是一體。所以它和諧相處,和睦相處。如果一對立,馬上就生病了,是病態,不是正常。所以,我們這個世界不正常,極樂世界的人正常。爲什麼?極樂世界人知道,知道是一體。所有這些菩薩跟阿彌陀佛是一體,不但跟阿彌陀佛是一體,跟極樂世界是一體,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還跟十方一切諸佛是一體,跟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衆生也是一體。這是極樂世界人,他們覺悟了,不再迷惑,所以一切不取不舍。不舍不取,不舍是什麼?恒順自然,就是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

  我們看注解,這一段,這一句,說明無分別的心念。「上顯境無分別」,環境。「而此妙境,正由于離取舍分別之智心也」。爲什麼那麼清淨?他們把取舍分別心放下了。佛教給我們,學佛首先要放下取舍分別的念頭。佛講得很具體,放下身見,不要以爲這個身是我,身不是我。對身都沒有取舍,何況身外之物?對一切人事物沒有對立,就能夠恒順,沒有成見。成見,中國人叫成見,佛法裏面叫見取見、戒取見,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,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,對于因果都沒有成見。沒有成見是沒有分別執著,對一切衆生萬事萬物統統沒有對立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。不起心、不動念難,初學做不到,初學只要你不執著,只要求你不執著。最後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都要把它放下,你的心就清淨了。這是什麼境界?《華嚴經》上十信位初信菩薩,就好比大乘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,一年級是這個標准。

  佛法的功夫全在放下,你放下才能看破,看破就愈能夠徹底放下。章嘉大師當年告訴我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兩個方法,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看破,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。那時候我剛剛接觸到佛法,對佛法一無所知。這個方法在佛法裏頭講,用佛學的名詞是什麼?止觀,止就是放下,觀就是看破。如果章嘉大師要用止觀來給我講,就把我搞糊塗了,聽不懂。這就是他的善巧,把止觀說成看破、放下,我聽的好像懂。觀是慧,止是定,放下是定,看破是慧。看破,了解事實真相,放下什麼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。佛在經上說的,真正能夠把執著放下,這是用《華嚴經》的名詞,一般大乘經上講見思煩惱,就是執著。由此可知,見思煩惱從哪來?從執著來的,不執著,見思就沒有了。見是錯誤的見解,思是錯誤的思想,一個是錯誤的看法,一個是錯誤的想法,全錯了。

  六道衆生全錯了,你所看的、所想的沒有一個是對的。爲什麼?你都認爲是真的,真有。殊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全是假的。這些現象你可以受用,你不能執著,你能夠受用,你快樂,大自在;你要執著它,你想占有它,你想控製它,那就苦不堪言。不但身外之物你沒有辦法控製、占有,你自己這個身體你都沒有辦法占有它,你都沒有辦法控製它。它刹那刹那生滅,你能夠叫它不動嗎?一秒鍾一千六百兆這種頻率的生滅,你能控製叫它不動嗎?不可能的。所以分別、執著是妄想,控製、占有、支配還是妄想。但是世間人都是這麼想、都是這麼做,這就是什麼?這就搞六道輪回,六道輪回從這兒來的。

  真正放下,六道輪回就沒有了。所以,見思煩惱全放下了,你就升級了,超過六道輪回,到四聖法界去了。十法界裏頭最上面的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到那邊去,六道沒有了。那邊還有兩種煩惱,一個塵沙煩惱,分別,一個是無明煩惱,起心動念。真正做到不分別了,那是菩薩;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就恭喜你,你超越十法界了。十法界是假的,你到哪裏去了?你回到一真法界去,那個地方不是假的,真的,就是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。實報土裏面的居民,六根在六塵境界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智慧;如如不動,不起心、不動念。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當然沒有分別執著,那是定,一切清楚明了是慧。定慧都到圓滿了,只等習氣斷盡,他就真正證得妙覺果位,妙覺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。妙覺如來不住實報土,所以實報土也是假的,實報土不見了,什麼東西出現?常寂光出現,他回歸常寂光。常寂光就是自性,也叫做法性,也叫做大般涅槃,這是佛教究竟圓滿的果地,也是學佛人終極的目標。

  契入這個境界,身體沒有了。身體呢?身體跟常寂光融成一片,身體是光,光與光相融。那個光是什麼?一切諸佛如來的光。所以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常寂光是法身。你的身在哪裏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遍法界虛空界都是你的法身。衆生有感你立刻就應,衆生在哪個地方起心動念,你在那裏自然就相應,所以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絕不是說我這裏求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,十萬億佛國土到這來應,不是,阿彌陀佛就在現前。這阿彌陀佛的法身,沒有相的。我們總想阿彌陀佛有相的身,有相的身是報身、是應身、是化身,在極樂世界。他在我這個地方化身,我們念佛,臨命終時來接引我,就在現前的化身;不是從極樂世界來,有來有去,沒有,當處出生。他出現了,他的威神、願力加持,讓我們看到極樂世界。他不出現,極樂世界在哪裏?在常寂光裏頭,我們找不到。科學家、哲學家用什麼樣的儀器都找不到,這妙不可言!只有佛力加持,我們就見到了。佛力的加持要靠我們緣,緣感,佛就應。緣是什麼?真信、真願意往生、真心念佛。就是這種真信心、真願心,用這個心念佛號,一念、十念就有感應,不必說多,一念、十念就有感應,真正不可思議!

  這個文後面跟我們說,「心淨則土淨。心離分別,則境亦無分別」。心裏頭分別心、執著心斷掉了,所以外面境界上也沒有分別,也不會有執著。沒有分別,沒有你我。所需要一切,生活上需要一切,念頭才動就現前。像前面所說的,我們剛生到極樂世界去,吃飯、穿衣這些習氣很重。有時候這個念頭會起來,好久沒吃飯了,念頭才一動,菜、飯擺在面前。擺在面前才曉得,現在不需要了,不需要就沒有了。這些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供養你。

  境平等、心平等,「樂平等」,快樂平等。

  【唯受清淨最上快樂。】

  方老師告訴我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往生到極樂世界,『唯受清淨最上快樂』,那是最高享受的登峰造極。「此心此境,本無分別。境智一如,絕諸塵垢」。要知道,極樂如是,我們現前亦如是,沒有例外的,只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給害了。爲什麼?自己起了人我是非,起這個念頭,起分別執著、起心動念,把我們現前這個境界搞成這個樣子。不知道我們現前的心、現前的境界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,本無分別。境、智,境是外面環境,智就是你能照的真心,一如。心境是一,爲什麼?相由心生,色由心生,用現在的話說,物由心生,物質現象是心生的。「全體是心」,智者大師這句話講得好,除了心之外,沒有一法可存,一切法都是心變的。所以佛在經上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個話講得真好!絕諸塵垢,塵垢是什麼?心迷了,塵垢就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就這個東西。細說,《百法明門論》裏頭二十六個煩惱心所,十一個善心所,都叫塵垢。在極樂世界沒有,到極樂世界就轉識成智,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的。

  「故雲:唯受清淨最上快樂。如《稱贊淨土經》」,《稱贊淨土經》就是《阿彌陀經》,玄奘大師翻譯的,這裏頭有這麼一句,「唯有無量清淨喜樂」,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最高的享受在現前這個世界享受到了,雖享受到不圓滿,到極樂世界就圓滿了。我們今天在因地,極樂世界是果地,因果不虛。因地如何想的?因地能知道所有境緣都不是真的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都不是真的,這就要你看破。知道一切不是真的,你放下了。所以說不會把外頭境界,物質環境這些東西放在心上,你心才清淨;放在心上,心就不清淨了,這不能放在心上。心本來是清淨的,惠能大師開悟第一句話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本來是清淨的。爲什麼不清淨?你放的東西太多了,拉裏拉雜的,什麼都放在心上,你的心就不清淨了。你要不放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