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一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在心上,你的心不是清淨的嗎?那本來清淨。所以,不要放在心上,一切隨它去吧!這就好,放在心上幹什麼?

  覺悟的人,諸佛菩薩、聲聞緣覺不會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,所以他清淨、他自在、他快樂。永遠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沒有自己的意思,自己根本就沒有意思。爲什麼?有意思,那個意思是煩惱。爲什麼?你起心動念了,你分別執著了,這叫意思。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,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,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。凡夫有事情請教佛菩薩,佛菩薩隨問隨答,問的人起心動念,答的人沒有起心動念。沒有起心動念,他這個答是從自性裏頭,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德能自然流露出來的。像敲鍾,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,鍾有沒有分別、有沒有執著?沒有,它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

  不通過心意識是智慧流露,通過心意識是知識。今天世界爲什麼搞成這樣?沒有智慧,只有知識。知識解決問題有後遺症,知識有局限,不能把問題解決得完美,如果解釋錯誤,後遺症就很麻煩。所以中國古人求學求智慧。佛法傳到中國,儒接受了,道也接受了,最重要的接受就是佛家講的修學的原則,戒定慧叁學,儒用它,道也用它。用佛法的原理原則智慧來解釋四書五經、來解釋《道德經》,祖師大德都做出來了,暢通無礙。

  下面這一段,「生證極樂」,生是往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,成佛才是究竟極樂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若已生。若當生。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。決定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】

  這一段文字不多,義理深廣無際,我們看念老的注解。「上文」,上面這段經文,「乃彌陀第廿九住正定聚願,及第十二定成正覺願」這兩願的成就。「此實爲」,真實是「彌陀全部本懷之鹄的」。鹄的是射箭的箭靶,那個紅心叫鹄的,用它來比喻這是阿彌陀佛全部本懷,就是四十八願的核心,四十八願的中心。「無量妙行之聖果」,妙行是修行,現在證到果,八萬四千行門都是爲了成佛,這真的成佛了。「智悲方便之極則」,這是說諸佛如來度衆生,度衆生要智慧、要大悲心。大智大悲,無量方便的方法,極則是圓滿,最後圓滿了。「度生大願之究竟」,度衆生的大願究竟圓滿。這幾句是總說。

  『若有善男子,善女人』,這兩句話非常重要,注意那個善字,這個善字的意思很長。最粗淺的解釋,具足十善,這是對入門的人說的。往後這個善字逐漸逐漸跟著上升,要一直到成佛,成佛這個善才圓滿,在菩薩這善還沒圓滿,一定到成佛才算是圓滿。所以,真正往生到極樂世界,是真正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爲什麼?他永遠不再墮惡道,他永遠不會退轉,到極樂世界不會退轉。不往生到極樂世界,在菩薩道上修行進進退退,進的時候少,退的時候多。所以,凡夫修行成佛要無量劫,道理在此地。極樂世界爲什麼不退轉?我們知道了,佛天天教你,你怎麼會退轉?你在他方世界修行,你不一定能遇到佛,不一定能遇到一個好的老師。在極樂世界,佛在你旁邊,你永遠沒離開他。每個人,極樂世界人口太多了,每個人都感覺到佛在身邊。佛的神通道力沒有邊際,讓每個人都感覺佛在身邊,佛親自在教你。所以到極樂世界,這個善可以說是圓滿了,你決定成佛。

  『若已生』,已經往生的人,『若當生』,「當」是當來往生,『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』,他們統統安住在正定之聚。注解裏頭有說,我們接著看注解,「文中有正定、邪定與不定」,這叫叁聚。「聚者,類聚也。此叁聚之說,通見于小乘及大乘經論」,佛常講,「但內容差異甚大」,底下都給我們說這個問題。「小乘如《俱舍論》謂」,《俱舍論》裏面所說的,「初果及其以上之聖者,爲正定聚」,證得初果以上。爲什麼?他的心定了,定在苦集滅道,這是他主修的法門。知道世間苦,苦從哪裏來的?從集來的,集就是集結煩惱。你每天在聚集煩惱,所以你感得的是苦果。這看世間,世間的因果。出世間的因果,滅道,苦集滅道。滅是什麼?滅苦,修道的人離開苦了,怎麼離的?修道。修道是滅苦之因,滅苦是修道之果,他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他不放棄他的修道。從這個以上,道心建立了。

  初果雖然沒有出六道輪回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小乘須陀洹,初果,得這個果位,永遠不墮叁惡道。雖然沒有出六道,他的生處是人間、天上,但是有期限,人間天上七次往返,他決定證阿羅漢果。證阿羅漢果,他就出了六道輪回。好比上學,兒童上學,上一年級了,那我們知道六年他就畢業,他有期限的。所以小乘初果,證得初果之後,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決定證阿羅漢。如果沒有佛出世,他就成了獨覺,他還是超越六道輪回。在大乘,這叫定聚,他決定成佛,他走的是成佛之道,他不會有偏差。如果沒有證得果位,心性不定,容易被迷惑,迷惑,路走錯了,甚至于走到地獄去了,自己不知道。

  大乘菩薩是初信位,初信位斷的煩惱,跟小乘須陀洹初果是相同的,都是八十八品見惑。八十八品見惑,釋迦牟尼佛在教學方便起見,歸納爲五大類,身見,這錯誤的見解,看錯了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。這五大類錯誤見解,統統斷掉了。那我們現在學佛這些人,幾個人把這五種錯誤見解斷掉?第一個身見,依然執著身是我,不肯放下,念念頭一個念頭就是我的身體,這執著分別,這不能解決問題。真正解決問題,身見沒有了,知道身不是我,你身體什麼毛病全好了。爲什麼?現在人常講的,學佛人常說的冤親債主。冤親債主去找你、害你,對象什麼?這個身,這你最愛的,我就找這個東西,要你的命。你把身體放棄,身不是我,冤親債主找不到對象了,想找你麻煩,找不到對象。你沒有疼愛的東西,沒辦法傷害你。

  宗門裏頭有個公案,有個故事,人以前記得很清楚,現在忘掉了,是哪一位祖師,功夫很不錯。他一切都放下了,身也放下了,所以真的有個冤親債主找不到他。好像是閻王要找他,派小鬼找他,小鬼找不到他,他入定了,不知道他在哪裏。有人就告訴他,這個禅師最喜歡就是他那個缽,缽,這他最心愛的東西,你敲那個缽,他就會動心。果然這小鬼就敲這個缽,一敲缽,果然現身。他一看那小鬼要抓他,把缽丟掉,不要了,心裏把缽放下了,小鬼再找不到他。所以你很愛你的身,你的冤親債主統統都來附身、都來找你;你要知道身不是我,這些附身事情找不到你。你所喜歡的東西,常常念的東西,他就從這裏下手,就把你找到,這是很有道理的。要放得幹淨,只可以留一個,阿彌陀佛。好!什麼都沒有,最愛的是阿彌陀佛,冤親債主找到阿彌陀佛他也能往生,真的是自他兩利。所以心裏頭不能放別的東西,統統放下,不要再留戀,不要再執著。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,我們就得大自在,就能享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。這經上講的,清淨最上快樂,是徹底放下。

  這底下說,「造五無間業者,爲邪定聚」,造五無間,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,這叫五無間業。造這種事情,這個業必定墮無間地獄,所以叫邪定聚。他一定的,不會到別地方去的。「介于上二聚之間,是爲不定聚」,沒有大善,也沒有大惡,他將來到哪裏去?隨業受報。不定是人間,不定是天上,不定是畜生、餓鬼,不定是修羅、羅刹,不定。只有正定聚決定證果,無論是大乘、小乘,決定證果這叫正定聚。決定墮地獄叫邪定聚。我們念佛的人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正定聚,生到西方你決定成佛。所以底下經文,『決定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』,這正定聚。這是小乘所說的。

  「大乘中叁聚之義,複有多類」。《智度論》第四十五,《大智度論》裏面說,「正定聚,必入涅槃」,入涅槃就是成佛道,「邪定,必入惡道。叁者不定」。《釋摩诃衍論》,它也有叁種說法,這是大乘。「一者,十信前,名邪定聚,不信業果報故」。這十信之前,這個地方是指的別教。前面我跟諸位說的是圓教,圓教的初信位是正定聚,別教差遠了。別教不定,十信位不定,叫邪定聚,很容易動搖的。「叁賢(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十聖(十地)名正定聚,不退位故」。別教十信進進退退,退得多進得少。別教的初住等于圓教初信,所以他叫正定聚,爲什麼?他證得了位不退。小乘須陀洹位不退,大乘圓教初信位菩薩也是位不退,別教要初住菩薩是位不退。所以「十信名不定聚,或進或退,未決定故」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裏面說法跟這個一樣。「二者,十信前並十信,名邪定。大覺果,名正定」。那十信之前,以及第十信的菩薩,這都是別教的,都說他作邪定。大乘,《大乘起信論》,大乘的果才叫正定,大乘果是成佛。叁賢十聖都叫不定,圓教初住以上才叫定,才叫正定。這第二種說法。第叁個說法,十信之前叫邪定,十聖才叫正定,十信叁賢都叫不定。這大乘裏面講的是叁種。

  「諸說不同」,說法不一樣。「小乘以初果及其以上爲正定。大乘或以必入涅槃」,這叫正定,「或以叁賢以上,或以十地以上,或唯以大覺佛果爲正定」。這是各家講法不一樣,雖不一樣,它有一個原則,就是叁不退,這個標准就好了。有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阿惟越致就是叁不退的菩薩。叁不退的菩薩,在圓教初住,在別教是初地,因爲他叁種不退都得到了。位不退,不會退轉到凡夫;行不退,不會退到二乘,就是聲聞、緣覺;念不退,念念趣向無上菩提,梵文稱薩婆若海,薩婆若翻作一切種智,如來果地上證得的。這個是從不退轉上來說的。

  「至于今經」,現在本經裏面所說的,「彼土衆生,皆住正定聚者」。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無論從哪裏去的,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知道,有等覺菩薩、有叁賢十聖、有聲聞緣覺、有天人,還有叁途衆生,有畜生往生的,餓鬼、地獄都能往生。最近我們聽到唐太宗李世民往生了,這是從地獄道出來往生的,這個話我們可以相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二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