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在心上,你的心不是清净的吗?那本来清净。所以,不要放在心上,一切随它去吧!这就好,放在心上干什么?
觉悟的人,诸佛菩萨、声闻缘觉不会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,所以他清净、他自在、他快乐。永远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没有自己的意思,自己根本就没有意思。为什么?有意思,那个意思是烦恼。为什么?你起心动念了,你分别执著了,这叫意思。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,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。凡夫有事情请教佛菩萨,佛菩萨随问随答,问的人起心动念,答的人没有起心动念。没有起心动念,他这个答是从自性里头,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德能自然流露出来的。像敲钟,大叩则大鸣,小叩则小鸣,钟有没有分别、有没有执著?没有,它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
不通过心意识是智慧流露,通过心意识是知识。今天世界为什么搞成这样?没有智慧,只有知识。知识解决问题有后遗症,知识有局限,不能把问题解决得完美,如果解释错误,后遗症就很麻烦。所以中国古人求学求智慧。佛法传到中国,儒接受了,道也接受了,最重要的接受就是佛家讲的修学的原则,戒定慧三学,儒用它,道也用它。用佛法的原理原则智慧来解释四书五经、来解释《道德经》,祖师大德都做出来了,畅通无碍。
下面这一段,「生证极乐」,生是往生,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成佛了,成佛才是究竟极乐。我们看经文:
【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若已生。若当生。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。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】
这一段文字不多,义理深广无际,我们看念老的注解。「上文」,上面这段经文,「乃弥陀第廿九住正定聚愿,及第十二定成正觉愿」这两愿的成就。「此实为」,真实是「弥陀全部本怀之鹄的」。鹄的是射箭的箭靶,那个红心叫鹄的,用它来比喻这是阿弥陀佛全部本怀,就是四十八愿的核心,四十八愿的中心。「无量妙行之圣果」,妙行是修行,现在证到果,八万四千行门都是为了成佛,这真的成佛了。「智悲方便之极则」,这是说诸佛如来度众生,度众生要智慧、要大悲心。大智大悲,无量方便的方法,极则是圆满,最后圆满了。「度生大愿之究竟」,度众生的大愿究竟圆满。这几句是总说。
『若有善男子,善女人』,这两句话非常重要,注意那个善字,这个善字的意思很长。最粗浅的解释,具足十善,这是对入门的人说的。往后这个善字逐渐逐渐跟着上升,要一直到成佛,成佛这个善才圆满,在菩萨这善还没圆满,一定到成佛才算是圆满。所以,真正往生到极乐世界,是真正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为什么?他永远不再堕恶道,他永远不会退转,到极乐世界不会退转。不往生到极乐世界,在菩萨道上修行进进退退,进的时候少,退的时候多。所以,凡夫修行成佛要无量劫,道理在此地。极乐世界为什么不退转?我们知道了,佛天天教你,你怎么会退转?你在他方世界修行,你不一定能遇到佛,不一定能遇到一个好的老师。在极乐世界,佛在你旁边,你永远没离开他。每个人,极乐世界人口太多了,每个人都感觉到佛在身边。佛的神通道力没有边际,让每个人都感觉佛在身边,佛亲自在教你。所以到极乐世界,这个善可以说是圆满了,你决定成佛。
『若已生』,已经往生的人,『若当生』,「当」是当来往生,『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』,他们统统安住在正定之聚。注解里头有说,我们接着看注解,「文中有正定、邪定与不定」,这叫三聚。「聚者,类聚也。此三聚之说,通见于小乘及大乘经论」,佛常讲,「但内容差异甚大」,底下都给我们说这个问题。「小乘如《俱舍论》谓」,《俱舍论》里面所说的,「初果及其以上之圣者,为正定聚」,证得初果以上。为什么?他的心定了,定在苦集灭道,这是他主修的法门。知道世间苦,苦从哪里来的?从集来的,集就是集结烦恼。你每天在聚集烦恼,所以你感得的是苦果。这看世间,世间的因果。出世间的因果,灭道,苦集灭道。灭是什么?灭苦,修道的人离开苦了,怎么离的?修道。修道是灭苦之因,灭苦是修道之果,他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他不放弃他的修道。从这个以上,道心建立了。
初果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小乘须陀洹,初果,得这个果位,永远不堕三恶道。虽然没有出六道,他的生处是人间、天上,但是有期限,人间天上七次往返,他决定证阿罗汉果。证阿罗汉果,他就出了六道轮回。好比上学,儿童上学,上一年级了,那我们知道六年他就毕业,他有期限的。所以小乘初果,证得初果之后,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天上人间七次往返,决定证阿罗汉。如果没有佛出世,他就成了独觉,他还是超越六道轮回。在大乘,这叫定聚,他决定成佛,他走的是成佛之道,他不会有偏差。如果没有证得果位,心性不定,容易被迷惑,迷惑,路走错了,甚至于走到地狱去了,自己不知道。
大乘菩萨是初信位,初信位断的烦恼,跟小乘须陀洹初果是相同的,都是八十八品见惑。八十八品见惑,释迦牟尼佛在教学方便起见,归纳为五大类,身见,这错误的见解,看错了,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。这五大类错误见解,统统断掉了。那我们现在学佛这些人,几个人把这五种错误见解断掉?第一个身见,依然执著身是我,不肯放下,念念头一个念头就是我的身体,这执著分别,这不能解决问题。真正解决问题,身见没有了,知道身不是我,你身体什么毛病全好了。为什么?现在人常讲的,学佛人常说的冤亲债主。冤亲债主去找你、害你,对象什么?这个身,这你最爱的,我就找这个东西,要你的命。你把身体放弃,身不是我,冤亲债主找不到对象了,想找你麻烦,找不到对象。你没有疼爱的东西,没办法伤害你。
宗门里头有个公案,有个故事,人以前记得很清楚,现在忘掉了,是哪一位祖师,功夫很不错。他一切都放下了,身也放下了,所以真的有个冤亲债主找不到他。好像是阎王要找他,派小鬼找他,小鬼找不到他,他入定了,不知道他在哪里。有人就告诉他,这个禅师最喜欢就是他那个钵,钵,这他最心爱的东西,你敲那个钵,他就会动心。果然这小鬼就敲这个钵,一敲钵,果然现身。他一看那小鬼要抓他,把钵丢掉,不要了,心里把钵放下了,小鬼再找不到他。所以你很爱你的身,你的冤亲债主统统都来附身、都来找你;你要知道身不是我,这些附身事情找不到你。你所喜欢的东西,常常念的东西,他就从这里下手,就把你找到,这是很有道理的。要放得干净,只可以留一个,阿弥陀佛。好!什么都没有,最爱的是阿弥陀佛,冤亲债主找到阿弥陀佛他也能往生,真的是自他两利。所以心里头不能放别的东西,统统放下,不要再留恋,不要再执著。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,我们就得大自在,就能享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。这经上讲的,清净最上快乐,是彻底放下。
这底下说,「造五无间业者,为邪定聚」,造五无间,杀父、杀母、杀阿罗汉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,这叫五无间业。造这种事情,这个业必定堕无间地狱,所以叫邪定聚。他一定的,不会到别地方去的。「介于上二聚之间,是为不定聚」,没有大善,也没有大恶,他将来到哪里去?随业受报。不定是人间,不定是天上,不定是畜生、饿鬼,不定是修罗、罗刹,不定。只有正定聚决定证果,无论是大乘、小乘,决定证果这叫正定聚。决定堕地狱叫邪定聚。我们念佛的人,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这正定聚,生到西方你决定成佛。所以底下经文,『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』,这正定聚。这是小乘所说的。
「大乘中三聚之义,复有多类」。《智度论》第四十五,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说,「正定聚,必入涅槃」,入涅槃就是成佛道,「邪定,必入恶道。三者不定」。《释摩诃衍论》,它也有三种说法,这是大乘。「一者,十信前,名邪定聚,不信业果报故」。这十信之前,这个地方是指的别教。前面我跟诸位说的是圆教,圆教的初信位是正定聚,别教差远了。别教不定,十信位不定,叫邪定聚,很容易动摇的。「三贤(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十圣(十地)名正定聚,不退位故」。别教十信进进退退,退得多进得少。别教的初住等于圆教初信,所以他叫正定聚,为什么?他证得了位不退。小乘须陀洹位不退,大乘圆教初信位菩萨也是位不退,别教要初住菩萨是位不退。所以「十信名不定聚,或进或退,未决定故」。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说法跟这个一样。「二者,十信前并十信,名邪定。大觉果,名正定」。那十信之前,以及第十信的菩萨,这都是别教的,都说他作邪定。大乘,《大乘起信论》,大乘的果才叫正定,大乘果是成佛。三贤十圣都叫不定,圆教初住以上才叫定,才叫正定。这第二种说法。第三个说法,十信之前叫邪定,十圣才叫正定,十信三贤都叫不定。这大乘里面讲的是三种。
「诸说不同」,说法不一样。「小乘以初果及其以上为正定。大乘或以必入涅槃」,这叫正定,「或以三贤以上,或以十地以上,或唯以大觉佛果为正定」。这是各家讲法不一样,虽不一样,它有一个原则,就是三不退,这个标准就好了。有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阿惟越致就是三不退的菩萨。三不退的菩萨,在圆教初住,在别教是初地,因为他三种不退都得到了。位不退,不会退转到凡夫;行不退,不会退到二乘,就是声闻、缘觉;念不退,念念趣向无上菩提,梵文称萨婆若海,萨婆若翻作一切种智,如来果地上证得的。这个是从不退转上来说的。
「至于今经」,现在本经里面所说的,「彼土众生,皆住正定聚者」。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,无论从哪里去的,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知道,有等觉菩萨、有三贤十圣、有声闻缘觉、有天人,还有三途众生,有畜生往生的,饿鬼、地狱都能往生。最近我们听到唐太宗李世民往生了,这是从地狱道出来往生的,这个话我们可以相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