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學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刹土,五劫的時間,總結出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不是一次發的,四十八願是參考一切諸佛刹土裏面取長舍短,這麼成就的。所以,成就極樂世界超過一切諸佛刹土,原因在此地。
「《會疏》曰:具如真佛」,也就是說化佛、應佛就跟報身佛一樣。爲什麼不說法身?法身沒有相,報身才有相。身有八萬四千相,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,每一個相好放八萬四千光明,光明當中有化佛,重重無盡。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彌陀本願威神不可思議,他用這個方法接引十方世界一切念佛衆生,一個都不漏。「如《觀經》中,上輩叁人臨終時,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。故知真佛,指上輩所見佛也。余例上可知」。這個下面念老爲我們解釋,「中輩之人,臨終得見化佛,亦決往生。因佛諸身不一不異」。佛的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、化身,實際上都是一身。「故隨化佛,往生安樂」,安樂就是極樂世界,「住不退轉」,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
「但功德智慧,次于上輩者。」確實是有次于上輩,但是實際,實際上這個高低你看不出來。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待遇是平等的,智慧平等,神通平等,道力平等,沒有一樣不平等,所以你看不出來。不像我們這個世界,程度有差,非常顯著,極樂世界看不出。爲什麼?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是實報土的菩薩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;換句話說,下輩下生,下品下生到極樂世界,也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個世界是平等世界。是有高下不同,但是你完全看不出來,這是享阿彌陀佛的福報,人人都享阿彌陀佛的福,那麼明顯。
我們這個地方的念佛人、學佛的人,你一生衣食住行享誰的福?享釋迦牟尼佛的福,我們沒有感覺到。西方極樂世界享阿彌陀佛的福,人人都明顯的感到,爲什麼?跟佛一樣!我們這裏跟佛不一樣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壽命是一百歲,他七十九歲圓寂,所以還有二十年,二十年的福報給後世出家弟子。所以,佛滅度之後,出家人我們生活之所需全是世尊的福報。你要真正懂、真正相信、真正肯定,我們就不求人了,到時候自然有人幫助我們,不要求,什麼都不要。前面我跟諸位報告,虛雲老和尚朝五臺山,叁步一拜,從普陀拜到五臺,叁步一拜走了叁年。他的念頭才動文殊菩薩就知道了,就感應了。這個人一路上這麼辛苦,誰照顧他?文殊菩薩照顧他。真有困難的時候,生病了,那個時候生病要命,找不到醫生,找不到人家,在曠野裏頭。遇到一個乞丐,乞丐照顧他,在山上找草藥把他病治好,讓他繼續去朝山,乞丐就走了,十幾天。那乞丐是誰?文殊菩薩。第二次又生一次病,又是他來照顧他。
如果我們相信這個事情是真的,世尊二十年的福報供養後世出家人一切所需,我們相信,我們就不要攀緣了,我們的心就定了。衣食住行一切釋迦牟尼佛照顧,我們不操這個心,認真學教、念佛回向求生淨土,你不就自在了嗎?心裏頭就沒有雜念了,真能成就。凡是你自己會去找信徒、會去找錢的,佛不照顧你了,護法神也不照顧你了,爲什麼?他沒事了,你自己很能幹,不需要我們照顧,落得他清閑自在。所以,佛弟子一定要相信這句話,要相信這個道理、這個事實真相,真正做到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。真正相信,我這個心一發,佛菩薩就照顧我,就像虛雲老和尚發心朝山,文殊菩薩就在他身邊,你想想這多自在。凡是我們自己動腦筋到外面去找錢、找信徒,對佛沒有信心,對護法神沒有信心,對因果沒有信心。換句話說,信心喪失了,你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,你這一生修得再好,出不了輪回。所以信願比什麼都重要。
我們再看底下一段,「《觀經》中品叁種往生者,皆未言發菩提心」。這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的,中品上生、中品中生、中品下生沒有說發菩提心。「生極樂後,所證亦皆聲聞乘果。如中品上生,花開即得阿羅漢果。中品中生,七日花開,得須陀洹,經半劫後,成阿羅漢。中品下生亦是七日後得須陀洹,但須過一小劫,方成阿羅漢。皆是小乘聖果也」。《觀經》上有這麼一段話,我們看了會疑惑,爲什麼?四十八願裏說得很清楚,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怎麼會是阿羅漢果、須陀洹果?這個跟阿惟越致相去太遠了。「善導大師謂中品上生」,看善導大師給我們怎麼解釋,他說「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」。這個人沒有到極樂世界之前是什麼身分?是小乘人,學小乘的,帶著有小乘的習氣,是這種人。「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人。中品下生是世善上福凡夫人」,沒有修學過佛法的,是這樣的凡夫。「上之經論,似與本經相違。本經中輩皆是發菩提心之大乘行人」,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,「皆不退轉于無上菩提」,這句話就是阿惟越致,只有阿惟越致才不退轉于無上菩提,這不是普通菩薩。「又《往生論》曰:二乘種不生。蓋謂二乘種性之人,不能往生,此則契于本經而違于上之經論」,跟《觀經》講的相違背,跟《無量壽經》講的相應。
「如上相違之處」,這些地方怎麼解釋?「《淨影疏》解之,甚爲詳善」。淨影隋朝人,大師法名慧遠,跟初祖名字完全相同,初祖是東晉時候的人,這是隋朝的人,相去很遠,在佛門當中稱他爲小慧遠。如果加個小,小慧遠,我們就知道是淨影大師。淨影是寺廟的名字,他一生住淨影寺。中國古禮,對于這個人尊重他,不稱他名,不稱他號,稱他的地名,他是哪裏出生的,稱地。像清朝末年李鴻章,這是一代名人,人家稱他爲李合肥,他是合肥人,這對他是最尊重的。出家人也如此,你看智者大師,人家不稱智者,智者已經很尊重了,稱天臺大師,他住天臺山,這是最尊敬的。對于這位法師也尊敬,他住淨影寺,稱淨影大師。他的注解,《無量壽經》的注解稱爲《淨影疏》,實際上他注解的名字,《無量壽經義疏》,這是它的原名,我們稱《淨影疏》,對法師的尊敬。
這裏頭有解釋,解釋得很詳細,解釋得很好。「疏曰:天親作往生偈」,《往生論》是天親菩薩作的,實際上天親菩薩修學這個法門往生極樂世界,他的心得報告,《往生論》是天親大師修學淨宗心得報告。它裏頭說,二乘種不生,二乘是聲聞、緣覺,聲聞、緣覺根性,這個種性不能往生。爲什麼?極樂世界是大乘,所以小乘根性的人不會生那裏。如果小乘回小向大,那就能生,就是看他能不能轉變。「《觀經》宣說小乘衆生,亦得往生。其義雲何」,這什麼意思?這解釋,這就是小慧遠大師他的解釋,「言二乘種不得生者,就此國中,往去時說」,這是沒有生到極樂世界以前這個時候講的。「小乘衆生先雖習小」,他在生的時候雖然學小乘,「臨欲去時,要發大心,方得往生」,他臨終的時候,他發了大心。什麼叫大心?相信有極樂世界,相信我發願就能往生,這就叫大心。他就能往生,佛就來接引他。你看看,念頭轉得多快。
不但是小乘,我前頭曾經說過,信仰各種不同的宗教,你信得很虔誠,信基督教的、信印度教的,很虔誠,到臨終時候知道極樂世界好,把你修學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能不能去?決定能去。爲什麼?你具足極樂世界的條件!你看,你真信、真願意往生,最後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行。第十八願說,臨終一念、十念皆能往生。每天念上帝、念主,我最後一念念阿彌陀佛,統統往生,不可思議!法門廣大沒有邊際。及修善積德,什麼宗教也不相信,臨命終時聽說極樂世界好,生歡喜心,真信、真想往生,念一聲佛號也能往生。這行善積德。造惡的,五逆十惡,毀謗大乘,無惡不作,臨命終時聽到淨宗法門,真相信、真想往生,真正忏悔。過去我做錯了,從此之後我悔改,再不幹錯事了,你求佛,阿彌陀佛也接你往生。惡人一回頭就是好人,一回頭就是菩薩,淨宗法門平等法門,淨宗法門不思議的法門,所以要發大心,方得往生。「若用小心求生彼國,無得去理」,這是沒有這個道理。造作惡業,不忏悔、不回頭、不肯認錯,這個不能往生,經上講得很清楚。「爲是天親言」,爲這個道理,所以天親菩薩說二乘種不得往生。
下面假設了一個問答,問:「若言去用大心,何故至彼證入小果」。這個解釋也是淨影大師的解釋,「由其本習小乘多故。本在此處」,他在這個世間學小乘,多學觀察苦、空、無常,阿賴耶識這種種子的很多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也聽到苦空無常,他一聽就開悟了。這個悟是證小果,不是真的證小果,他是阿惟越致菩薩,他的境界提升了,從凡夫地提升到跟聲聞相等,也就是說見思煩惱斷了,是這個意思。見思煩惱斷了等于小乘,塵沙煩惱斷了等于別教叁賢,是這麼個意思。在西方極樂世界,聽不到小乘,也聽不到權教,這是用我們這個世間斷煩惱的級別,來做爲一個相似的這種說法。所以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懷疑就産生障礙。「以本垂終發大乘心」,他發大乘心,就是真信、真願,是在臨命終的時候,在臨命終之前發的心,「求生彼故」,求生淨土。在極樂世界得阿羅漢已,「即便求大」,就是「回小向大」。「昙鸾道綽諸祖勝解,已引錄于前,茲不贅。」古來祖師大德對這個問題都給我們做詳細解說,我們要相信,自己認真好好念佛,將來境界現前,你完全明了,不會走岔路。
我們再看最後,這還不是最後一段,這是叁輩裏面的下輩。下輩也分兩段,「因行」,先說因行。因行裏面分叁科,「發心專念」,我們看經文:
【其下輩者。假使不能作諸功德。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一向專念。阿彌陀佛。】
下輩往生有叁種緣,第一個「發菩提心」,第二「一向專念」,第叁「至誠願生」。與中輩比較,「只是不能作諸功德」,跟中輩差的就是這樁事情。
我們再看底下一科「信樂不疑」:
【歡喜信樂。不生疑惑。】
這一條非常重要。下輩往生生凡聖同居土,大概我們念佛往生都在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