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九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階層。這個階層裏頭,比什麼都重要的,就是『信樂,不生疑惑』。真正相信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那個樂就是求生淨土,樂是喜歡。信淨土,求生淨土,老實念佛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所以這一點特別要注意。注解裏面說「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,即十念必生願中之至心信樂」。經文跟願文合起來看,就是願文裏頭至心,至誠到極處,真誠到極處,這種信心,喜歡到極樂世界的心,是往生主要的條件。說得雖然容易,實際上也不是想象那麼簡單。我們把底下兩句經文接著看:

  【以至誠心。願生其國。】

  這就是前面講的信樂。這一句就是《觀經》的至誠心與回向發願心,這就叫大菩提心。且叁輩往生都說「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」,這是《無量壽經》上,上中下叁輩都講發菩提心。「是故《淨影疏》曰:然此叁輩,人位雖殊」,這是人,人位,人品位雖然不一樣。「至欲往生,齊須發心求大菩提」。至欲,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,齊是叁種統統都有,每一個往生的人都要發求大菩提心,「專念彼佛,回向發願,方得往生」。這是把往生最低的標准說出來了,你具足這個標准,你決定往生。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裏頭講得更簡單,所以印光大師佩服到極處。因爲經論上這個說法還不好懂,蕅益大師講得簡單,真信、真願意往生、真肯念佛,那就行了,這就是無上菩提心。這好懂,讓我們看到,許多不認識字的,現在所謂沒有文化的這些阿公阿婆,他也沒有讀過經,也沒有聽過經。你教他念這句阿彌陀佛,說有個極樂世界在西方,非常好,那個地方只有享受,沒有受苦的,他聽了很高興,這個難得。他就真正相信,他就真正想去,真的這一句佛號就念到底,他什麼也不想了,這種人真往生。他往生是什麼品位?真誠心用到極處,那是上品上生。所以我們不能小看了這些阿公阿婆,以爲他們沒有知識,他們是真幹,一分一秒都不放松,到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。我們去了,他比我們高,我們在他之下。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,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。

 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「往生果德」:

  【此人臨終夢見彼佛。亦得往生。功德智慧。次如中輩者也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,『夢見彼佛』下有兩個解釋,「其義稍異」,說的不一樣。第一個,「望西謂先是夢見,臨終時是眼見佛。疏曰:叁輩俱有夢見眼見故。《覺經》中說上輩雲:于其臥睡中,夢見無量清淨佛,及諸菩薩、阿羅漢。其人壽命欲終時,無量清淨佛,則自與諸菩薩、阿羅漢,翻飛行迎之」。這是上輩裏頭有,這個《覺經》是《清淨平等覺經》,是《無量壽經》漢朝時候翻譯的,漢譯的,這個本子上是這麼寫法的。「中輩亦同」,也有這個,「夢見彼佛。往生先兆,臨終來迎。本願勝益,故俱應有。若無佛迎,本願虛設」。這八個字我們要記住,那就是說,念佛人臨終往生,決定佛來接引。佛的願決定不是假的,他發了這個願,十方世界只要有念佛人願意往生,臨終他一定來接引。所以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,決定不是假的。

  「然今文中,無來迎者。且爲分別,叁輩差異。謂上報佛」,來迎接你是報佛,上輩,中輩是化佛,下輩是夢佛。「以實而言」,實實在在來說,就事實上來說,「夢見之後,可見佛迎」。這種夢境,也是真見到了,爲什麼?感應的夢,不是阿賴耶的意識,這是感應。「故《觀經》說:化佛來迎。惡人尚爾,況善人耶」?五逆十惡,臨終忏悔,改過自新,念佛求生,佛都來迎,何況是個善人!「按上之論點有叁」,第一個,「彼佛有臨終接引之本願。若于下輩,不來迎接,則有違本願」。佛是決定沒有妄語,所以任何一個往生的人,臨終阿彌陀佛決定來接引。第二個,「《觀經》下品,俱是惡人,佛尚來迎」,這《觀經》上有,「今經下輩,俱是善士,焉能不迎」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下輩,講的是善人,沒有講作惡的。第叁,漢譯、吳譯這兩種譯本,「上中二輩,俱先夢佛,然後臨終見佛,故今下輩,亦應如是」。經上雖然沒說,根據前面的例子,上中輩都是先夢到佛,再見到佛來接引他,下輩也應該如此。「是故本經謂夢見」,這經上說夢見,「言其前者。《觀經》雲見佛,指其後者」,這也能夠講得通。這是一個說法。

  第二個,「另一說如《會疏》謂確是佛迎,但彷佛似夢。疏曰:夢見彼佛者,如《觀經》下叁品人。命促刹那,獄火來現。雖佛來迎,彷佛不明,猶如夢中故。若不爾者,何至臨終,得安閑神遊乎」?這個意思也說得很好。確實,因爲這種經驗,我相信我們也有些同學有,你在這一生學佛當中曾經夢見過佛。是真的作夢,還是真的跟佛感應?可能兩者都有。佛現身、佛爲你說法,這什麼原因?是我們自己修學功德之所感應。我們有感佛有應,佛這種應法讓我們似夢非夢,好像是作夢,又不象是作夢。夢見佛了,佛還給你說很多話,這個情形我們見到很多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這種境界,求其用意,應該是幫助我們增長信心。我們自己修學到一定的程度,很有信心,佛這種示現,幫助我們信心、願心向上提升,真的相信,堅定不移。但是這種現象不能常有,如果常有,那是魔不是佛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,偶爾。

  你看遠公大師,我們淨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,在生的時候曾經叁次見佛,見到極樂世界。那也像夢中,他見到別人見不到。遠公從來沒有跟人說過,到最後往生的時候這個境界又現前,第四次看到,告訴大家,佛來迎接,我要走了。把這個迎接的盛況跟大家說明,那個盛況,我們前面看到過的,上輩上生。看到蓮社比遠公早往生的那些人,有好多個,都跟著阿彌陀佛的周圍,來接引遠公大師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些在叁轉*輪裏頭爲我們作證轉,堅定我們信心。我們自己有這個境界,好,也不必到處告訴別人,自己老老實實念佛,心裏清楚明白就好。無論什麼境界現前,平常心對待,這就什麼問題都沒有,你會平安度過,你的道業、信心會增長。

  下面,「蓋謂《觀經》所示下品之人,臨終之時,地獄衆火」,這是地獄境界現前,「一時俱至,衆苦交逼。佛雖現前,但以神識不清,不甚明了。依稀彷佛,若在夢中」。我們常講似夢非夢,你說它不是夢,真是在作夢,你說是作夢,不像在作夢,跟平常作夢不一樣。「故雲夢見彼佛」,這個境界確實有,可能我們自己都會遇到,遇到的時候要清楚,這叫夢見彼佛。「若非有佛來迎者,焉能安閑有此十念」,臨終的時候,一句接一句佛號念了十聲,這就是一定得到佛力加持。你在臨命終時,這是最痛苦的時候,你還能平平安安念十聲佛號,這是明顯得到佛力加持。這兩種注解所說的不一樣,「但謂下輩往生,亦有佛來迎是一」。這就肯定,下下品往生,阿彌陀佛決定來接引你,這個是肯定的。「故並引征,以證斯旨」。

  再看下面一段,「至于《觀經》下品叁人,俱是惡人者。善導大師謂下品上生者,是造十惡輕罪凡夫人」。我們看到這一點我們也很安慰,爲什麼?大概我們都屬于這種人,可以下品上生,換句話說,我們有分。「下品中生,是破戒次罪凡夫」。這個罪比上面的要重,受戒之後破戒。現在有沒有?跟諸位說沒有了,爲什麼?現在受戒是假的,不會得戒,受了也是空的。這話不是我說的,蕅益大師說的。蕅益大師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,這是我們淨宗第九代的祖師。他是個精通戒律的,跟近代弘一法師,弘一法師對戒律下了很大的功夫。蕅益大師說,依照戒律來講,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了。而具足戒,就是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這是具足戒,經上規定至少要五個比丘才能傳戒。蕅益大師說比丘沒有了,那誰能傳戒?所以傳戒只是形式,沒有得戒的。因此,蕅益大師自己受叁壇大戒之後,他就把比丘戒退了,退戒,一生持沙彌、菩薩戒。因爲沙彌、菩薩戒,沒有比丘可以傳,不是真正比丘身分,菩薩們都可以傳。蕅益大師做榜樣給我們看。弘一大師教導我們,弘一大師承認蕅益大師的話,他告訴我們,戒要不要受?要受,不受別人譏嫌。所以形式要受,但是自己心裏要知道,沒有得戒,要明白。

  沒有得戒怎麼樣?學戒律,因爲不受比丘戒不能看比丘的戒律,受了這個形式你就可以看。可以看的時候,章嘉大師教給我,你真正做到了一條,這一條戒就得到了,你沒有做到,全是假的。所以大師當年教我,戒律很重要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形式就是在戒壇受戒,那是形式,那個不重要;重要的是你展開戒本,你能做多少決定要去做,這是實質。這一條做到了,這一條你就得到了。不殺生做到了,不殺生這條戒你就得了。不殺生包括什麼?包括不傷害一切衆生。這些重戒,《沙彌律儀增注》裏面講得很清楚、很詳細。不偷盜,要把不偷盜的念頭斷掉,什麼念頭?占便宜的念頭,想占一點便宜,那個念頭是盜心,說得很微細。還有占別人便宜的念頭,你盜心在,雖然沒有盜的行爲,你的心沒斷。所以佛法講得非常細微。十善業道做圓滿,那就成佛了。再多的戒律,沒有離開十善,十善是一切戒律的總綱領。菩薩八萬四千細行,從哪裏來的?十善展開的;小乘阿羅漢叁千威儀,也是十善展開的。所以十善是根本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從哪裏學起?從這兒學起。

  早年淨宗學會在美國成立,修行我們依據什麼?淨宗學會,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的,雖提倡沒有落實。我跟黃念祖老居士見面,老居士特別把這樁事情交代給我,他知道我在國際上講經教學,希望我每到一個地方都成立淨宗學會。我是幫助當地的居士,幫助他們,所以現在淨宗學會全世界將近兩百個。我們的經教完全依照淨土五經,五經裏面的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依照這個本子,也依照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,集注。行門,我們說了五個科目。第一個淨業叁福,這是我們修淨土,理論、方法的根據。淨業叁福第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這問題來了,在家同修十善沒修好,爲什麼沒修好?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