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分,就看你遇的什麼緣。
我們今天的緣殊勝,這個會集本會得太好了,抗戰時候會集成功的。抗戰之後社會動亂,他這個本子沒有法子流通。我們感謝律航法師,律航法師帶了幾本,他也是夏蓮老的學生,送了叁本給李老師。李老師識貨,一看這個本子無量歡喜,再看看前篇的序文,老師寫的,梅光羲是他的老師,特別親切,就在臺灣複印。重新排版,瑞成書局,第一次大概印一千冊。第二次重新做版,字縮小了,成本就低了,我不知道印多少,可能印二、叁千本。以後遇到障礙了,李老師也無可奈何,幸虧還好他講了一遍,就不敢再講第二遍,批評的人、反對的人很多。爲什麼反對?居士會集的,不服。老師把他的講義,他那個講義就寫在經本上,毛筆寫的。那個時候李老師六十多歲,不到七十歲,我跟他見面的時候他剛好七十歲。應該是我剛剛接觸佛法的時候,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,應該是那個時候他在臺中講這部經。我認識他的時候,叁十一歲。
障緣自古以來就有,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外面有六師外道障礙他,裏面有六群比丘,不聽話的學生,專門搗亂的學生。所以,和合僧團不容易!世尊當年在世,他的僧團也不和合,你就知道多難。難能可貴,難,我們能做到,就可貴了。和太重要了!世尊提出六和,人做到六和,別人不跟我和,我跟他和,我們自己要做到。見和同解,我跟佛同解,知道一切法夢幻泡影,知道性空相有,有是幻有,空是真空。這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從自性、空中變現出來的,不是真的。我們今天對這個環境不知道,迷了,完全是錯覺。就是說,一切人事物你看錯了,你想錯了,所以你就造錯了。造錯就造罪業,這造錯了有果報,善心善行就叁善道果報,惡念惡行就叁惡道的果報,全是自作自受。根本沒這回事情,你自己執著,它就有,你不執著,它就沒有。
我早年,聽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一樁事情,這個事情不是假的,不是編出來,編造的。他的嶽父章太炎先生曾經做過東嶽大帝判官,時間不長,一個多月,應該是代理。判官的地位很高,東嶽大帝管六個省,大鬼王,判官就好比秘書長一樣,地位很高。他知道地獄裏頭有炮烙,炮烙是柱子,銅柱燒紅了,讓這個罪人去抱,那一抱,就跟燒烤一樣,人整個身體皮肉全部都爛了。章太炎是個學佛的,心地慈悲,說這種刑罰太殘酷了,不仁道,能不能把這個炮烙刑罰廢除?東嶽大帝聽了,就派兩個小鬼帶他到刑場裏面去參觀。小鬼帶他到那個地方,告訴他到了,他看不見,才恍然大悟。這是自己業力變現的,你沒有這個罪業你就見不到。就像作夢一樣,地獄境界像夢中境界一樣,不是真的。所以才曉得地獄不是東嶽大帝做的,也不是閻羅王做的,真的叫自作自受。這才真正把佛在經上講的東西明白了。誰造的?自己造的,自己造自己得受。所以經上講,閻羅王跟罪人講,我不能加一點罪給你受。他沒有這個能力,你所受的全是你自己造的。
但是怎樣能夠滅罪?忏悔。人只要一忏悔、一認錯,就從地獄出來了。可是很多人在受那個苦難的時候,他把忏悔忘掉了,也沒有人提醒他,忘掉了,他得要受苦。什麼時候出來?罪報報得差不多了,頭腦比較清醒了,地藏菩薩在地獄裏頭教化衆生,他就能聽到。能聽到,他就能覺悟、就能忏悔,就能早一天離開地獄。所以忏悔功德不可思議,造作極重罪業的人,臨命終時一忏悔,能往生。我們只看到他這一生,過去生沒看到,發現這個人往生品位很高,造這麼重的罪業,爲什麼還有這麼高的品位往生?仔細一看,他前世修的善因多,這一世沒有遇到善緣。前世他是個善人,是個學佛的人,累積了不少功德,即使是福德,都能幫助你往生。忏悔這個法門所有宗教都提倡,所有宗教都要求人忏悔業障。人忏悔,洗心革面,轉惡爲善,轉迷爲悟,轉凡爲聖,全靠忏悔。
普賢十願第四願就是忏悔門。第一願禮敬,第二願稱贊,禮敬是平等的;贊歎,一定贊善,不贊惡。第叁講供養,就是布施,第四就是忏悔。這個布施包括這個地方六度,六種都是布施。你看,持戒是布施,布施什麼?做好榜樣給別人看,這就是布施,爲別人,不是爲自己。忍辱,也做樣子給人看。精進、禅定、般若統統在這一個布施裏頭。所以布施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持戒是無畏布施,忍辱也是無畏布施,因爲你能忍辱,別人得罪你,他心裏安,不害怕。爲什麼?你不會報複他,你能夠原諒他,他不害怕。不能忍的人決定要報複,那個東西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這害怕。精進、禅定、般若都是法布施。所以《普賢行願品》裏頭第叁願廣修供養,就是菩薩六波羅蜜,後面忏除業障。這些都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的生活是行菩薩道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全是菩薩行。
「如是諸正士」,這就菩薩,能行菩薩道、能行菩薩行的人,就是菩薩。這些菩薩,智慧、願,學佛的人至少他也念過四弘誓願,「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這是總願,四十八願是別願。總願全包括一切佛菩薩的別願,也就是說一切願都離不開這個四願,這個四願是總綱領。所以,「智願雙備」,有智慧、有弘願,自度度他的願。「行解俱優」,行是真幹,解是明了,我爲什麼這樣做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「故皆具足功德之本」,這是功德。「具者具有。諸功德本,指一切功德之本源」。本源就是性德,性德裏頭的第一德就是慈悲,真誠慈悲,這是一切功德之本。
「《勝鬘經寶窟》曰:德者得也」。古時候這兩個字通用,德就是你真正所得到的。「修功所得,故名功德」。譬如修布施,修布施的功德是什麼?悭吝心斷掉了,這是功德。附帶的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這些都從事上說的,這不是德,這是什麼?這是果,因跟果。功德比果超勝,這個果是你以前得來的享受。如果我修行是修功德,我心裏頭沒有這些果報,那全是功德。果報有沒有?果報還是有,不但有,更殊勝。這個果報拿來幹什麼?肯定拿去幫助衆生,這個道理要懂,你幫助衆生的事業愈做愈大。
我們眼前看到的,齊素萍是個例子。你看看二、叁十年之前,她在東天目山,孤家寡人一個,人家都叫她說是叫花子,沒人瞧得起她。她發了個願心,要把韋馱菩薩道場恢複,得菩薩加持,自己真肯修六波羅蜜。這個人在未來佛教史裏頭有她一篇,這是世間法。她將來決定往生極樂世界,我們怎麼知道?你看東天目山每年往生的人有多少?這就是她的功德。幫助兩個人往生,那個功德就不得了;幫助十幾個人往生,那你就是菩薩。大慈菩薩告訴我們,能幫助一萬個人往生,你就是阿彌陀佛。她建這些道場,專修淨土、專念彌陀,不管這些人有沒有成就,這些人念佛就不得了。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懂,我們才能知道,我們這次到人間來我應該怎麼做法,怎樣真正幫助別人又幫助自己。
今天佛法之衰,衰在哪裏?沒有人講經了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在臺北,臺北能講經的法師大概還有十幾個,都有一點名氣。但是怎麼樣?他們不常講,一年能講叁、四個月就很難得了,不常講。臺灣寺院有講經,像臺北善導寺,每年講經兩次,一次一個星期,我還去講過。大概講經的時間,一部經不會超過一個月的。常年講經的沒有。臺中李老師常年講經,一個星期講一天,一年講四十五天,四十五個星期,過年放假,不是天天在講。天天講經的大概就是佛學院,在臺灣佛學院有好幾家,佛學院大概規模最大的是佛光山。佛學院裏頭學的東西太雜了,不專,所以很難成就。叁年畢業,四年畢業,如果叁年、四年學一門,他就有根柢,會有成就。學太多了,不行。
我們有這麼一點成就,在臺中跟李老師,李老師是主張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他不允許你同時學兩門東西。我們得一點好處,得一點利益,在臺中學的。只有一樣東西,一門深入,這才能紮根。我們的根紮得不結實,爲什麼?儒釋道那叁個根沒有認真紮。小時候沾一點邊,畢竟年歲太小了,長大之後慢慢都忘掉了。學佛之後,才知道過去小時候那個根那是正確的,但是不能再繼續了。所以這個根柢沒有古大德那麼深厚,我們跟印光法師比都望塵莫及。印光法師那是我們祖父輩的,那個時候的人根柢都很厚,統統都讀私塾的。我這樣的年齡還看到有私塾,但是兩年就沒有了。政府在鄉下辦短期學校,兩年,短期學校,取代了私塾,私塾就沒有了。所以還看見過,還進過私塾的門,了解私塾是什麼樣子。
這個一切功德本源,我們把它認清楚。下面的解釋,「本者,本源。本源者,衆生本具之佛性」。這說得好!這才叫真正的本源。「《圓覺經》雲:本源清淨大圓鏡」。大圓鏡是智慧,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,這是什麼人?這是明心見性的菩薩。「謂本源清淨如大圓鏡」。「裴休《圓覺略疏序》曰」,唐朝人。《圓覺經略疏》是華嚴宗第五代祖,宗密大師的著作,宗密大師在《圓覺經》上下了很大功夫,有《圓覺經大疏》、《圓覺經略疏》,都是他的注解。「是衆生之本源,故曰心地。又本者本極。法性之理體,爲法之根本窮極,故曰本極」。極就是源頭,今天科學家講的原點,跟這個意思很近。一切法的源頭都是自性,法性就是自性,法性之理體,爲法的根本窮極。一切法,所以任何一切法都能明心見性,爲什麼?根本窮極是一不是二。就好像圓,一個圓,圓心,圓心這一點,這個圓的外面面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通到圓心,只要你方向沒有錯,都能達到圓心。達到圓心就一切全通達了,這個圓面上任何一點跟它都直接相應。這是說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,這本極。
「《法華玄義》曰:本極法身,微妙甚深。由上可見本者衆生之本心也,實際理體也,本極法身也,亦即真如實相也。」這些話統統說的一樁事情,說我們自己的本心。自己的本心就是佛心,就是佛性,就是真心,就是實際理體。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七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