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說真正念佛,一般叁年都能往生,他就做實驗試試看叁年行不行。他在深圳閉關,向小莉居士給他護關,兩年十個月,還差兩個月滿叁年,預知時至,往生了,真的不是假的,沒有生病。走了以後,你看火化的舍利,留下舍利,現在舍利塔還在深圳。這個事情不難。
快的,我們在《往生傳》上看到的,在《淨土聖賢錄》上也有這個記載,宋朝瑩珂法師,只念叁天。叁天叁夜,那是拼命,那種信願、念佛的懇切達到最高峰,叁天叁夜把阿彌陀佛念來。佛真的來了,告訴他,你壽命還有十年,十年之後命終時候,我來接引你。瑩珂法師向阿彌陀佛報告,他說他的劣根性很重,煩惱習氣禁不起外面誘惑,十年我不知道要做多少罪業,我十年壽命不要了,現在就跟你走。佛就答應他了,他說那這樣好了,叁天之後我來接你。叁天之後他真走了。佛爲什麼不當時帶他走?當時帶他走,沒人知道,人家甚至于誤會瑩珂法師自殺了。阿彌陀佛說我叁天之後來接你,他有時間可以廟裏頭告訴大家,叁天之後我要走了,這個信息傳出去了。
叁天之後真的,這個時辰到的時候,瑩珂法師邀請大衆,念佛送他往生,當然每個人都歡喜。念了不到一刻鍾。古時候的一刻鍾比我們的時間長,古時候一個小時、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,所以古時候一刻,大概差不多是叁十分鍾那個樣子,將近。瑩珂就告訴大家,阿彌陀佛來了,別人看不見,他看得見;佛來接引我了,我現在跟佛去了,說完他真走了。這個公案記載在《往生傳》裏頭,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裏頭。他是一個出家人,是個不守清規破戒的出家人,爲什麼這麼勇猛念佛?他自己知道,他決定墮無間地獄,想到無間地獄苦,害怕了,不往生決定墮無間地獄,所以那種真誠懇切達到高峰,感動阿彌陀佛,把佛念來了。這說明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你看瑩珂一往生,度多少念佛人,給多少念佛人增長了信心,那就是他的功德。一直到現在,一千多年了,我們聽到這個故事,對我們都增長信心,所以真正不可思議。
精進不已,則明本佛眼,覺了法性,究竟證入如來密藏。「故知一切妙德,無不導源于佛之密藏。一一妙德,無不還歸此密藏」,這個密藏就是真如、自性。所以八萬四千法門,連我們這個念佛法門也不例外,最後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。我們是把明心見性到極樂世界再辦,因爲在現前這個世界,無論用什麼功夫,決定見不了性,也明不了心。我們的辦法,就是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,親近彌陀,到極樂世界就明心見性了。在還沒有證得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的德用我們全都具足,也就是明心見性那一種智慧、神通道力、受用你全都得到了,這是阿彌陀佛特別加持的,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。
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,「利他德滿」。分叁段,第一段,「慧辯說法」:
【辯才總持。自在無礙。善解世間無邊方便。所言誠谛。深入義味。度諸有情。演說正法。無相無爲。無縛無脫。無諸分別。遠離顛倒。】
這一段經文,我們看念老的注解。這一段說明「極樂大士利他聖行,功德圓滿」,前面所說是自利,自利以後當然利他。利他裏面有叁段,第一個是「演說妙法」。度衆生的方便是演說爲第一,演是表演,你所說的你全做到了,這叫演。演是身教,說是言教。你沒有做到,你說到別人不相信,別人不會接受,所以自己一定要做到。這第一個,像佛一樣弘法利生。第二「遊諸佛刹」,你有能力去遊覽十方諸佛刹土。遊佛刹就是參學,到那個地方去禮贊供養,修福,禮拜、贊歎、供養,修福報;聽經聞法,開智慧。人生在世,能遇到一尊佛,無比的幸運。在極樂世界,每天可以去參訪無量諸佛。怎麼去法?他有神通,他能變化、能分身;自己的本身在阿彌陀佛講堂裏頭聞法,沒動,分身出去了。能分無量無邊身,分身真管用,跟真身無二無別,可以到諸佛刹所。你看看一天修學所得的,在我們這個世界修一個大劫都比不上人家一天。
極樂世界好修行,極樂世界成佛太容易了,生到那個環境永遠不退轉,爲什麼?沒有退的緣,阿彌陀佛親自教你。阿彌陀佛怎麼親自教你?阿彌陀佛化身親自教你。六塵說法,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。極樂世界有鳥,白鶴、孔雀、迦陵頻伽共命之鳥,在《彌陀經》上念過。那些鳥不是畜生,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這些鳥就是阿彌陀佛,講經說法。樹木花草,七寶池裏頭水流的聲音,全在說法。無論你在哪個地方,你聞法不間斷,這樣好的一個修學環境到哪裏找!我們不能不明了,明了,你才會下定決心,我非去不可,我不去不能成就。縱然成就,不知道何年何月。我到極樂世界去,成就很快,一生圓滿。沒有遇到這個法門,那就很難說了。遇到這個法門,不知道珍惜,太可惜了。這一生當中,決定要成就。正助雙修,萬緣才放得下。心裏,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也沒有。愛護一切衆生,就像愛護自己一樣,有這個緣分,全心全力去幫助他、去成就他;勸他、教他念佛往生,這是圓滿的成就他。教他其他的法門,那不是圓滿的。其他的法門,修到明心見性才圓滿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第叁「普利衆生。上之叁者,互相含攝」,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。極樂世界的菩薩,在極樂世界的人,聽佛說法,遍法界參學,普利衆生。極樂世界菩薩跟別人不一樣,他到十方世界,上求下化。十方世界有衆生,有緣的衆生他都會去教他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能示現什麼身,神通真廣大,真具足這些能力。
我們再看底下一段注解,「從辯才」,『辯才總持』到『遠離顛倒』這一段經文,「標菩薩慧辯德」,這是說明極樂世界菩薩智慧辯才,說這樁事情。「辯才總持」,這一句經文,《魏譯》本裏頭「作具諸辯才。故知總持同彼具諸之義」。這個會集本是總持,《魏譯》本說具諸,具足一切辯才,這就是總持的意思。「表彼土大士具足種種辯才」,無量辯才。「又總持即是陀羅尼」,也可以解釋爲,「得辯才陀羅尼」。陀羅尼是梵語、印度話,意思翻過來,翻成中國意思就叫總持,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,梵文叫陀羅尼。
下面說,『自在無礙』,在這裏顯示,「表菩薩所具」,他所具備的,是「無礙之勝辯」,這個勝是殊勝,菩薩所具是無礙殊勝的辯才。無礙辯,有四種、有九種,兩種不同的說法,都是經文裏頭有的。「四無礙辯」,我們比較用得多,常常講到辯才,都說這四種無礙。「又名四無礙智」,辯才之所依是智慧,沒有智慧哪來的辯才?所以辯才所依是真實智慧,也叫「四無礙解,是爲菩薩說法之智辯。從意業而言,稱之爲解,或稱之爲智。從口業而言,則謂之爲辯。此辯有四,如《涅槃經》雲:菩薩能如是得四無礙」。第一個,「法無礙」,法就是經教。對于經教,他沒有障礙,他能夠講得很清楚、講得很明白。有疑問,他都能夠解答,這法無礙。第二個是「義無礙」,義是法裏面所含的理論、義理,義理完全通達。第叁個是「辭無礙」,辭是言語,菩薩有這個能力,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」,有這種能力,這辭無礙。
佛在這裏講經說法,聽衆,我們能想象得到,世尊當年在世固定的聽衆,出家人,經典上常說的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這常隨弟子,永遠不會離開的。除這個之外,有臨時來的,到這個地方來親近佛陀,一個月、兩個月的,十天、半個月的,甚至于一、二天的。這些人加在一起,佛這個僧團,我們估計決定超過叁千人以上。這麼大的一個僧團,沒有擴音器,佛說法的時候,人人都能聽得清楚,這是無礙辯才。而且這些人肯定不是一個國家、不是一個族群的,言語不同,而他聽的什麼?佛都說他一樣的語言,這叫辭無礙。
這種情形我們非常理解。我在澳洲,住在圖文巴這個小城,這個小城裏頭十萬人。我們知道澳洲除了土著之外,都是各個地方移民過去的。移民你看,國籍不相同,住了許多國家的人,這個小城,文化不相同、信仰不相同、言語不相同。十萬人,住十萬居民,八十個族群,一百多種語言,不同的語言一百多種。佛去講經不用翻譯,各個人聽的都是自己的語言,這叫辭無礙,這不是凡人可以做得到的。我們現在參加國際會議,國際會議是用科學的工具,戴著耳機。我們聽中文的,有中文翻譯,同步翻譯。但是聯合國只有六種語言,主要六種語言,有英語,有法語,有俄羅斯語,有中國語,有西班牙語、阿拉伯語。這就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六種語言,所以聯合國有同步六種翻譯。佛不要翻譯,沒這麼多麻煩。
第四個,「樂說無礙」,樂是歡喜,佛喜歡說,這說話說多了很累,他不累。阿彌陀佛一天說到晚,沒聽說他累了、疲倦了,沒有,愈說愈歡喜,叫法喜充滿,這不是我們人能做得到的。可是我們知道,生到極樂世界全都有了,而且這四種無礙跟佛陀一樣。這個是四種常說的,一般同學們都知道,四無礙辯才。
還有九種的,比較少,這是「《勝天王般若經》說」,說了九種,這九種的名詞也記錄在這個地方。第一個「無差」,差是錯誤,佛所說的決定沒有錯誤。第二個是「無盡」,這個無盡就像中國人所說的打破砂鍋問到底,佛也有能力答覆你,不論你怎麼樣去追問,他都會給你解釋。這智慧,無盡智慧。第叁個「相續」,相續下面又有個「不斷」,通常我們把相續跟不斷連起來是一個意思,但在此地是兩個意思。相續,說一樁事情。不斷,不一定說一樁事情,從一個問題裏頭可以衍生出許多問題。「不怯弱」,這個確實有這個現象,不怯弱是無畏。有人在臺下很會說話,上臺就不會說了,爲什麼?下面聽衆太多了,他害怕。我曾經見到這個居士,這個居士已經不在了,往生了,臺下很會說話,上臺的時候一句話都說不出來,這怯場,這上臺的經驗少。底下一個,「不驚怖辯」,疑難的問題、尖銳的問題都能解答,這是真實智慧。這個辯論的時候,確實是有很多人來找麻煩的,希望把你駁倒,給你難看,在大庭廣衆當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八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