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0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叁九0集)  2012/6/21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390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八百五十四頁,倒數第五行看起。「妙用自在」,分兩科,第一「受用自在」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于所受用。皆無攝取。】

  念老的注解,『從于所受用』一直到「不希求想,表彼土菩薩平等遊于十方佛刹,于所受用,皆不著取」。這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學佛目的是要超越生死輪回,證得圓滿菩提,這是學佛的目的。如果對于叁界有所取著,那就變成障礙。世間人見色聞聲都會起心動念,我們也不例外,比人稍微好一點,我們有警覺性。沒有學佛的時候,沒有這個警覺性,學佛之後,有了這個警覺。警覺要真正能夠把取舍放下。取舍放下行不行?行。釋迦牟尼佛最初就把榜樣給我們立下來了,他老人家一生隨緣度日。這隨緣自在,我們現在人所說的,沒有嗜好,什麼都好,沒有一樣不歡喜,這種生活態度是正確的。「于所受用」,無論是物質上的受用、精神上的受用,統統都隨緣,沒有要求,也不過分,心裏面沒有執著。

  人在世間福報不一樣,有福報的,在佛門裏面講有很多供養來,我們自己受用的真的是非常有限,這些供養大家受用,這是正確的。可是大家受用這些供養,要能消化得了。用什麼來消化?用修持來消化。真有修持,天天真有進步,這才能夠接受這些供養,道場每一個人都如是。如果沒有修行,還搞貪瞋癡慢,接受這個供養,將來要還債的。祖師講得好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;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,這些話不是說玩笑的,完全是事實。在淨土宗,我們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都還了,這都成就施主的功德跟福德。他不著相,屬于功德;他著相,屬于福德。所以學佛確實應當以釋迦牟尼佛爲標准,向釋迦牟尼佛學習。

  我非常幸運,學佛的時候遇到章嘉大師,這些基本的概念都是章嘉大師教導的。老師非常慈悲,對後學非常愛護,防非止過這些教誨時時提醒,我們的心裏有個警覺性。在那個時代,我們初學佛,沒有福報,生活非常簡單,也非常辛苦,換洗衣服只有兩套,哪裏去旅行,有個小包袱打了,整個行李就背在身上,很輕松。這晚年這麼多,幾十年弘法教學累積的一點福報,現在這個供養看到都害怕。所以記住老師的話,心裏頭不能有,十方供養誰需要就送給誰,到處分,到處都有。那我們自己的理念,完全不放在心上,放在哪個地方的就屬于那個道場常住的,他們都可以取用。可是每一個出家人都要明白一個道理,都要認真去修學,不辜負十方施主的供養。他供養你是希望你成佛,你成佛,他就有福報,你成不了佛,他的福報就落空,那這裏頭就有因果。所以經論上常常教我們,于所受用,皆不著取。著是著相,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占有,于一切萬物,無論是精神生活、物質生活,不要有占有的念頭。我常說不要有控製的念頭、不要有支配的念頭,這些念頭都沒有。這些話都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的。我們這個心能有一點清淨,修學能有一點進展,全靠這個,決定不能讓貪瞋癡慢疑起來。這個我們知道,叫六種根本煩惱,斷煩惱要從根本下手。

  下面一段,「遊刹自在」。菩薩神通廣大,他能夠:

  【遍遊佛刹。】

  著重在這個『遍』字,「遍」是遍虛空、遍法界。無量無邊諸佛刹土,他都有能力去旅遊、去參學、去供養、去聞法。對于一切佛刹:

  【無愛無厭。亦無希求不希求想。亦無彼我違怨之想。】

  這個我們也要學。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去旅遊十方佛刹,但是今天有機緣,有這個緣分旅遊全世界。在這個地球上有一百多個國家,我們對于這些國家地區,旅遊的時候沒有愛也沒有厭,能夠看到這些國家、族群他們的風俗習慣文化,增廣見聞,不生愛厭之心,以清淨心來看待。佛教給我們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就是說要用清淨平等心去學習。前面我們學過,一切法無一不是佛法。我們在旅遊當中,旅遊也是在修佛法,在這裏修什麼?修清淨心,不受染汙,這是禅定;樣樣清楚明了,這是智慧,定慧等學。定不但生智慧,它也生福報。有福報的人心是定的,心浮動的人,縱然有財富,好像是有福報,但是他真的沒福報,爲什麼?他沒有享受。他有憂慮、他有牽挂,這就是他沒有享受。那個貧窮的人,你不要看他什麼都沒有,他心地清淨,那是他的享受,他沒有憂慮、他沒有牽挂;換句話說,如果是念佛往生,他比富貴的人品位高,爲什麼?他心清淨。所以,清淨心是享受,智慧心是享受,這一定要懂得的。

  我們的清淨心、無分別心如果年年增長,這好現象,證明你的功夫在增長;如果心不清淨,妄念很多,你沒有進步,有時候看到你退步,一年不如一年,這是世俗的現象。世俗人確實,人到了晚年、老年的時候,憂慮特別多,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,老了,子女不養你。一些比較大的國家還有養老,很多小國,沒有人養老,國家也不管你。所以老年人很可憐,中年對社會的付出,晚年沒有報答,當然這些都有因果的因素在裏頭。所以想到這個地方,我們自然就想到中國傳統的家,到晚年才真正知道,傳統的家是一個人一生的依靠。晚年落葉歸根,無論你在哪個地方、從事什麼事業,老的時候一定想回到老家來養老。我們在海外,古時候的華僑,不是現在,古時候華僑在外面經營,賺的錢都寄回老家,對家庭有貢獻,所以他晚年回家來養老。中國從前的製度,你怎麼去想,比現在這個社會,真的,哪個國家、哪個族群都比不上中國,這是中國古老文化的優秀,這些都應該要慢慢恢複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,「遊于淨國」,佛國都是清淨國土。佛國,諸佛如來所教化的地方,實報莊嚴土,那都是法身菩薩,但是也有六道凡夫。六道是諸佛的穢土,就是有嚴重染汙,染汙主要是人心染汙。現在我們知道,念力跟物質有密切不能分割的狀態,所以人心善,物質環境一定好;人心不善,物質環境都變壞了。過去,那時候剛剛聽說有環保,政府提倡環保,有人問我,我曾經答覆過,環保跟人心有分不開的關系,物質上的環保要真正能有效,必須要有心理環保。那個時候我還沒有看到科學報告,這科學報告都給我們做了證明。人心要不善,想改善物質環境是不可能的;要保護這個環境,要先保護人心,人心善良,環境自然美好。

  對于諸佛的國土,清淨國土,「亦無愛樂」,不生貪愛,這就對了。「于諸穢土,亦不厭棄」。穢土是六道輪回,特別是叁惡道。這些在面前,你也不會討厭、也不會舍棄,爲什麼?全是自性變的。淨土,清淨心變的;穢土,染汙心變的。什麼東西染汙?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七情五欲、貪瞋癡慢,是這個東西變現出來的。菩薩知道,這些念頭,善念、惡念也不是真的,所以變現出淨土、穢土同樣也不是真的,都把它看作夢幻泡影,這就對了。『亦無希求不希求想』,這就是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隨緣而不攀緣。學佛的人,隨緣裏面提升自己的境界,所以他哪裏都去。善緣、順境,淨佛國土,在這裏面修什麼?不生貪戀,在這裏頭把貪癡斷掉。在穢土裏面,沒有怨恨,把瞋恚、愚癡這個東西斷掉。所以,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這些修學的境緣都在我們面前。

  出世法裏面講佛菩薩,世間法裏面講聖賢,大聖大賢,《論語》裏面說,「聖人無常師」,無常師就能夠成聖、成賢、成佛、成菩薩。無常師是什麼?所有一切法都是老師,老師太多了。我們看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善財怎麼成佛的?我們要把他那個訣竅找出來。他的訣竅就是,學生就是我一個人,我是學生,所有天下人都是我的老師。你看,他成佛了。學生對老師要誠敬,誠敬心才生得起來。他沒有同學,如果有個同學,我們兩個差不多,那種恭敬心生不起來。沒有一個不是老師,男女老少個個都是老師,賢愚不肖全是老師,這個就是「叁人行,必有我師」,道理就是這個。看到人家的長處、好處,想我有沒有,沒有,要記住、要學他;有,有要好好保持,不要失去。看到不善的人、壞人,幹了壞事,也是我的老師,他是表演給我看,我要想我有沒有他這個惡的念頭、惡的行爲,有則改之;那沒有,沒有要記住,千萬不要有這個惡念惡行。這不就都是老師嗎?個個都是老師,他成就了。我們今天不懂得的人,我沒有好老師,我沒有地方學了。錯了!到處都是老師。這個人能成聖成賢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經典裏面教導我們,放下經典,你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那真的在面前,所以你得起作用,你才能成就自己,自己變成什麼?人上人,人中最好的人,是這麼學來的。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世界確實超越一切諸佛世界,怎麼來的?學來的,每一個佛國土他都去參學過,就像此地這頭一句「遍遊佛刹」,阿彌陀佛遍遊佛刹。他遍遊佛刹是幹什麼?去考察的,現在的術語叫調研。他去調查研究這個佛國土裏頭,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,哪些不值得我們學習的。所以,取人之長,舍人之短,四十八願是他遍遊佛刹得到的總結。這四十八樁事情,希望在他的這個國土裏頭統統能夠落實。換句話說,集一切佛刹真善美好之大成,它就超越一切佛刹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你不去參觀,你不去看、不去學習,你怎麼能成就?這樁事情決定不能說在家裏去想,那不可以的,想不出來的,很多事情是你想不到的,你一定去看,一定去學習。

  明白這個道理,個人要成就一個完人,完人,完美的人,聖賢、佛菩薩,要跟一切人學;阿彌陀佛要建一個國,要跟一切佛國去學,同樣一個道理。中國古時候確實是用這個方法,一個家庭,一定拜訪許許多多這個家治得很好的,去參觀、去拜訪、去學習,你拜訪得愈多,記住這些教訓,回家去的時候,我這個家要怎樣整治。現在是企業,你的企業要能超越一切同行,當中排名得第一,你也得向你的同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