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三九0集) 2012/6/21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390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八百五十四页,倒数第五行看起。「妙用自在」,分两科,第一「受用自在」。我们看经文:
【于所受用。皆无摄取。】
念老的注解,『从于所受用』一直到「不希求想,表彼土菩萨平等游于十方佛刹,于所受用,皆不着取」。这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学佛目的是要超越生死轮回,证得圆满菩提,这是学佛的目的。如果对于三界有所取着,那就变成障碍。世间人见色闻声都会起心动念,我们也不例外,比人稍微好一点,我们有警觉性。没有学佛的时候,没有这个警觉性,学佛之后,有了这个警觉。警觉要真正能够把取舍放下。取舍放下行不行?行。释迦牟尼佛最初就把榜样给我们立下来了,他老人家一生随缘度日。这随缘自在,我们现在人所说的,没有嗜好,什么都好,没有一样不欢喜,这种生活态度是正确的。「于所受用」,无论是物质上的受用、精神上的受用,统统都随缘,没有要求,也不过分,心里面没有执著。
人在世间福报不一样,有福报的,在佛门里面讲有很多供养来,我们自己受用的真的是非常有限,这些供养大家受用,这是正确的。可是大家受用这些供养,要能消化得了。用什么来消化?用修持来消化。真有修持,天天真有进步,这才能够接受这些供养,道场每一个人都如是。如果没有修行,还搞贪瞋痴慢,接受这个供养,将来要还债的。祖师讲得好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;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」,这些话不是说玩笑的,完全是事实。在净土宗,我们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都还了,这都成就施主的功德跟福德。他不着相,属于功德;他着相,属于福德。所以学佛确实应当以释迦牟尼佛为标准,向释迦牟尼佛学习。
我非常幸运,学佛的时候遇到章嘉大师,这些基本的概念都是章嘉大师教导的。老师非常慈悲,对后学非常爱护,防非止过这些教诲时时提醒,我们的心里有个警觉性。在那个时代,我们初学佛,没有福报,生活非常简单,也非常辛苦,换洗衣服只有两套,哪里去旅行,有个小包袱打了,整个行李就背在身上,很轻松。这晚年这么多,几十年弘法教学累积的一点福报,现在这个供养看到都害怕。所以记住老师的话,心里头不能有,十方供养谁需要就送给谁,到处分,到处都有。那我们自己的理念,完全不放在心上,放在哪个地方的就属于那个道场常住的,他们都可以取用。可是每一个出家人都要明白一个道理,都要认真去修学,不辜负十方施主的供养。他供养你是希望你成佛,你成佛,他就有福报,你成不了佛,他的福报就落空,那这里头就有因果。所以经论上常常教我们,于所受用,皆不着取。着是着相,取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占有,于一切万物,无论是精神生活、物质生活,不要有占有的念头。我常说不要有控制的念头、不要有支配的念头,这些念头都没有。这些话都是早年章嘉大师教的。我们这个心能有一点清净,修学能有一点进展,全靠这个,决定不能让贪瞋痴慢疑起来。这个我们知道,叫六种根本烦恼,断烦恼要从根本下手。
下面一段,「游刹自在」。菩萨神通广大,他能够:
【遍游佛刹。】
着重在这个『遍』字,「遍」是遍虚空、遍法界。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他都有能力去旅游、去参学、去供养、去闻法。对于一切佛刹:
【无爱无厌。亦无希求不希求想。亦无彼我违怨之想。】
这个我们也要学。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去旅游十方佛刹,但是今天有机缘,有这个缘分旅游全世界。在这个地球上有一百多个国家,我们对于这些国家地区,旅游的时候没有爱也没有厌,能够看到这些国家、族群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,增广见闻,不生爱厌之心,以清净心来看待。佛教给我们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就是说要用清净平等心去学习。前面我们学过,一切法无一不是佛法。我们在旅游当中,旅游也是在修佛法,在这里修什么?修清净心,不受染污,这是禅定;样样清楚明了,这是智慧,定慧等学。定不但生智慧,它也生福报。有福报的人心是定的,心浮动的人,纵然有财富,好像是有福报,但是他真的没福报,为什么?他没有享受。他有忧虑、他有牵挂,这就是他没有享受。那个贫穷的人,你不要看他什么都没有,他心地清净,那是他的享受,他没有忧虑、他没有牵挂;换句话说,如果是念佛往生,他比富贵的人品位高,为什么?他心清净。所以,清净心是享受,智慧心是享受,这一定要懂得的。
我们的清净心、无分别心如果年年增长,这好现象,证明你的功夫在增长;如果心不清净,妄念很多,你没有进步,有时候看到你退步,一年不如一年,这是世俗的现象。世俗人确实,人到了晚年、老年的时候,忧虑特别多,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,老了,子女不养你。一些比较大的国家还有养老,很多小国,没有人养老,国家也不管你。所以老年人很可怜,中年对社会的付出,晚年没有报答,当然这些都有因果的因素在里头。所以想到这个地方,我们自然就想到中国传统的家,到晚年才真正知道,传统的家是一个人一生的依靠。晚年落叶归根,无论你在哪个地方、从事什么事业,老的时候一定想回到老家来养老。我们在海外,古时候的华侨,不是现在,古时候华侨在外面经营,赚的钱都寄回老家,对家庭有贡献,所以他晚年回家来养老。中国从前的制度,你怎么去想,比现在这个社会,真的,哪个国家、哪个族群都比不上中国,这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优秀,这些都应该要慢慢恢复。
我们看念老的注解,「游于净国」,佛国都是清净国土。佛国,诸佛如来所教化的地方,实报庄严土,那都是法身菩萨,但是也有六道凡夫。六道是诸佛的秽土,就是有严重染污,染污主要是人心染污。现在我们知道,念力跟物质有密切不能分割的状态,所以人心善,物质环境一定好;人心不善,物质环境都变坏了。过去,那时候刚刚听说有环保,政府提倡环保,有人问我,我曾经答覆过,环保跟人心有分不开的关系,物质上的环保要真正能有效,必须要有心理环保。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看到科学报告,这科学报告都给我们做了证明。人心要不善,想改善物质环境是不可能的;要保护这个环境,要先保护人心,人心善良,环境自然美好。
对于诸佛的国土,清净国土,「亦无爱乐」,不生贪爱,这就对了。「于诸秽土,亦不厌弃」。秽土是六道轮回,特别是三恶道。这些在面前,你也不会讨厌、也不会舍弃,为什么?全是自性变的。净土,清净心变的;秽土,染污心变的。什么东西染污?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七情五欲、贪瞋痴慢,是这个东西变现出来的。菩萨知道,这些念头,善念、恶念也不是真的,所以变现出净土、秽土同样也不是真的,都把它看作梦幻泡影,这就对了。『亦无希求不希求想』,这就是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随缘而不攀缘。学佛的人,随缘里面提升自己的境界,所以他哪里都去。善缘、顺境,净佛国土,在这里面修什么?不生贪恋,在这里头把贪痴断掉。在秽土里面,没有怨恨,把瞋恚、愚痴这个东西断掉。所以,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,这些修学的境缘都在我们面前。
出世法里面讲佛菩萨,世间法里面讲圣贤,大圣大贤,《论语》里面说,「圣人无常师」,无常师就能够成圣、成贤、成佛、成菩萨。无常师是什么?所有一切法都是老师,老师太多了。我们看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善财怎么成佛的?我们要把他那个诀窍找出来。他的诀窍就是,学生就是我一个人,我是学生,所有天下人都是我的老师。你看,他成佛了。学生对老师要诚敬,诚敬心才生得起来。他没有同学,如果有个同学,我们两个差不多,那种恭敬心生不起来。没有一个不是老师,男女老少个个都是老师,贤愚不肖全是老师,这个就是「三人行,必有我师」,道理就是这个。看到人家的长处、好处,想我有没有,没有,要记住、要学他;有,有要好好保持,不要失去。看到不善的人、坏人,干了坏事,也是我的老师,他是表演给我看,我要想我有没有他这个恶的念头、恶的行为,有则改之;那没有,没有要记住,千万不要有这个恶念恶行。这不就都是老师吗?个个都是老师,他成就了。我们今天不懂得的人,我没有好老师,我没有地方学了。错了!到处都是老师。这个人能成圣成贤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经典里面教导我们,放下经典,你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那真的在面前,所以你得起作用,你才能成就自己,自己变成什么?人上人,人中最好的人,是这么学来的。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,这个世界确实超越一切诸佛世界,怎么来的?学来的,每一个佛国土他都去参学过,就像此地这头一句「遍游佛刹」,阿弥陀佛遍游佛刹。他遍游佛刹是干什么?去考察的,现在的术语叫调研。他去调查研究这个佛国土里头,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,哪些不值得我们学习的。所以,取人之长,舍人之短,四十八愿是他遍游佛刹得到的总结。这四十八桩事情,希望在他的这个国土里头统统能够落实。换句话说,集一切佛刹真善美好之大成,它就超越一切佛刹了,就这么个道理。你不去参观,你不去看、不去学习,你怎么能成就?这桩事情决定不能说在家里去想,那不可以的,想不出来的,很多事情是你想不到的,你一定去看,一定去学习。
明白这个道理,个人要成就一个完人,完人,完美的人,圣贤、佛菩萨,要跟一切人学;阿弥陀佛要建一个国,要跟一切佛国去学,同样一个道理。中国古时候确实是用这个方法,一个家庭,一定拜访许许多多这个家治得很好的,去参观、去拜访、去学习,你拜访得愈多,记住这些教训,回家去的时候,我这个家要怎样整治。现在是企业,你的企业要能超越一切同行,当中排名得第一,你也得向你的同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