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一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三九一集)  2012/6/22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391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八百五十五页,第三行末后一句看起:

  这一段是说明入道,入道就是明心见性,方法很多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。净土法门也不例外,所以方法很多。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,一个是理入,一个是行入,这前面我们都学过了。「行入则有四者」,单单讲行。例如上上根人,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,像六祖惠能,那是理入,一闻千悟。普通一般人要从行,行是修行,慢慢来,一步一步向上提升,这属于行。行里面四种,第一种是「报冤行」。报冤行也就是我们往年离开新加坡的时候,我写了一幅对联,赠送给我们所有同学,上联就是这个意思。「处逆境,随恶缘,无瞋恚」,这个很重要。我们怎么处逆境?怎么跟一些障碍我们的人相处?佛教导我们,用清净平等觉。知道这些缘分都是过去造的一些业障,或者是现前所造的,叫报应。报应现前,虽然有苦难,要忍受,不能有怨恨心,受什么样的迫害,都没有怨恨。

 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榜样,没成佛之前,修菩萨道,修忍辱波罗蜜,被歌利王割截身体。这是最不能忍受的事情,他能忍,完全接受。而且告诉歌利王,我将来成佛,第一个度你。释迦牟尼佛成佛了,第一个得度的,憍陈如尊者,憍陈如的前世就是歌利王。佛说话算话,没有妄语,不但不怨恨歌利王,反而感谢他。为什么?他提出这个考题,忍辱仙人通过了,忍辱波罗蜜圆满,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间提前了。世尊本来排列的,贤劫千佛他是第五尊,弥勒是第四,因为忍辱波罗蜜圆满,把他提在第四,弥勒排在第五。所以释迦感恩,没有怨恨,还感恩。今天我们遇到毁谤的、侮辱的、障碍的、陷害的,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知道感恩。不是坏事,是来考验我们功夫够不够,在这个境界还会不会起心动念?还会不会想报复?如果都没有,提升了。没有他的考试,怎么知道你的成就?所以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,我们这一生才能有成就。

  第二个,「随缘行」,是随顺境、善缘。顺境、善缘往往更容易让人堕落,不知不觉的堕落掉了,很可怕。为什么?他欢喜,欢喜容易自满,容易生起傲慢心,这就堕落了。一切顺利,别人看到你都恭维你、赞叹你,来供养你,你在这里面很容易起贪心,贪瞋痴慢非常容易勾引起来,你就堕落掉了。顺境里面,没有贪恋、没有愚痴,你也就顺利通过了。

  第三,「无所求行」。我们知道万法皆空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千真万确的事实。今天科学家为我们做报告,他们看到了真相,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假的。物质从哪里来的?是意念波动现象所产生的幻觉,不是真的。佛告诉我们,真心不动,妄心动。阿赖耶是妄心,所以阿赖耶是波动现象里面产生的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做主宰,随着它的变化。佛在经上常说,一切法从心想生,这个心想就是阿赖耶。阿赖耶起心动念,意识跟末那识执行,意识分别,末那执著,前五识就落实在事相上,前五识就造业。清净心造净业,净业比染业好,净业现净土,四圣法界是净土,染业现秽土,秽土就是六道轮回。六道轮回里面又有善恶,善业感三善道,恶业感三恶道。不论是恶道、是善道,是净土、是秽土,统统是假的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所以,菩萨在这个境界里面,他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这是智慧,叫观照。心怎么样?如如不动。住在这个世间,是为帮助众生觉悟,自己觉悟了之后帮助众生。帮助众生,没有起心动念,这一点千万要记住。帮助众生,自己有起心动念,自己在造业。你一个善念,造的善业,一个不善的念头,造的是不善业。既然天天都在造业,这是凡夫,这不是圣人。修行修什么?就是修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分别、不执著、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叫真修行。能够这样修行的,一生当中没有不成无上道的。

  惠能大师做到了,即身成佛。在他会下,很难得,有四十三个人做到了。这四十三个人都跟他一样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这一点我们要明了。达摩祖师传承禅宗,从二祖慧可到六祖都是单传,只传一个人。惠能大师他传四十三个人,空前绝后,六祖之前没有,六祖之后也没有。有传二、三个的,四十三个人,有人根本就没有传人,传一个的,二、三个的,没有像能大师那么样的胜,殊胜!这是缘不一样。宗门如是,教下亦如是,教下是渐修,一步一步向上提升,这种人占绝大多数。所以释迦牟尼佛的示现,讲经教学四十九年,就是为这些人。祖师大德常说,黄念老的注解也是会集本,会集了八十三种经论,一百一十种祖师的注疏,总共一百九十三种,搜集的材料非常丰富。把材料里头的精华,都写在这个注解里头,所以这个注解是集经论、各个祖师之大成。对于这桩事情讲得很多、讲得很清楚,提醒我们,修行不是读经、磕头,这些都是形式。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,实质是什么?实质是我们见色闻声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叫真修、真行。千经万论总不离这个原则,与这个原则不相应就不是佛法,与这个相应就是佛法。

  所以修行在哪里修?日常生活,穿衣吃饭、待人接物。修什么?经题上讲得清清楚楚,清净平等觉,修这个,这是因。果,果是经题的上半部,大乘、无量寿、庄严,那果,那就是极乐世界。大乘是智慧,无量寿是福德,庄严是一切圆满成就,那果报。大乘无量寿庄严,就是极乐世界,就是阿弥陀佛。《往生论》上讲的二十九种清净庄严,怎么修成的?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而不迷,那个觉是大彻大悟。单独的讲,清净是阿罗汉,平等是菩萨,觉是佛陀,全在经题上。这部经就是经题的详细说明而已,注解是解释经文的。

  所以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无所求。佛法要不要求?现在要求,觉悟之后就要把这个求的念头放下。为什么?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求的念头,你有这个求的念头,你的自性被染污了。所以到最高的境界,禅宗所谓向上一着,求的念头没有了。求不求?还求,求是相,不求是性,性相圆融,理事不二,这就入进去了。空有二边不着,空是真空,有是假有,二边都不着。

  最后一条,「称法行」。法就是佛法,大乘佛法。大乘佛法是什么?诸法实相,真如自性。「谓性净之理,因之为法」。性净之理,这个理就是真如自性,与真如自性相应,这叫法;与真如之理相违背,那叫非法。非法就不是佛法,不是佛法叫世间法,与自性相违背。具体而言,不能说得太玄,太玄了,我们连边都摸不着。怎样才称性?怎样才如理?离妄想分别执著就称性、就如理。换句话说,还有妄想分别执著,就不称性,就不如理。佛这种教诲,我们如果真的听懂、听明白了,就会用。在哪里用?穿衣吃饭我还执不执著,我还分不分别,我还有没有起心动念?所以道在哪里?道就是佛,佛就是道,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,问题是你认不认识,你觉不觉悟,你要觉悟没有一样不是。你确确实实能在生活当中,把妄想分别执著淡化,那就相应了。相应,不圆满,你只是淡化,根没断。但是这一点淡化,那个福德就不得了,智慧、福德就现前。淡化一分,透一分福智;淡化十分,就透十分福德智慧。所以要舍,要放下!

  初学的人要在事上去放,理摸不到边际,就从日常生活事相当中去淡化,不再讲求,不再执著。功夫用得纯熟,理就明白了,就入理了,入理是真的觉悟。在事上这样的修法,相应的修法,路是走正确了,你是走觉悟的路子,你是走成佛的路子,没错,但是现在还没到。上上利根的人,他初学就到家;中等根性的人,时间长短不一定,各人的缘不相同,各人用功也不相同。我们必须知道,非常想用功,非常想相应,非常想快一点成就,为什么不能?不能的原因,你没有真看破,你没有真放下。真看破的人,彻底放下了。眼前所拥有的这些?不碍事。为什么不碍事?它是假的,它不是真的。你一点都不关心,一点都不操心,这叫真放下。你还关心、还操心,你没放下。有,没有放下;没有,也没有放下。有也好,没有也好,都不关心、不操心,这叫真放下,这才是真正成就。

  佛这个字的意思,彻底明了宇宙万法的真相,这样的人称他为佛。佛陀这句话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意思是觉者,就是觉悟的人,真正觉悟了,圆满的觉悟。我们要把这个字认清楚。佛法是觉悟的方法,学佛没有别的,学觉悟,学做一个明白人。明白人再不造业,不造业才能够成佛,才能够往生。我们这一生非常幸运,有这种殊胜的缘分,得人身,遇佛法,而且遇到大乘,遇到大乘当中的净土宗,这不可思议。净土宗里面能够遇到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,只有我们这一代人,我们前一代人没有见到过。这个会集本的完成在抗战时期,那个时候流通的分量非常稀少,中国这么大,人口这么多,大概只有一、二千册。所以,许许多多出家在家的,都没有见过、没有听说过。

  我到台湾,律航老法师,这位法师是将军,国民党的一个中将,到台湾之后,他出家了。出家之前跟夏莲居老居士学佛,也是夏莲老的弟子。所以将这个经,好像带了五、六本,带到台湾,送了三本给李老师。李老师看到非常欢喜,尤其看到经本前面一篇长序,是他老师写的。所以在台湾讲过一遍,自己用毛笔写了眉注,就在经书的四周空间上写的注解,以后再没讲了,也没流通。那个时候我们年轻,刚学佛,不了解佛门状况,可能有一些法师提出意见,不赞成这个本子。我跟老师见面的时候,老师七十岁,他把这个本子,眉注的本子给我,我看了无量欢喜。他的注解我看得懂,我依照他的眉注我也能够讲得出来。

  那一年韩馆长五十岁生日,我就提议,讲《无量寿经》来祝寿。她很欢喜,印了三千本。我到台中把这个事情向老师报告,老师说不行,你不能讲。我说为什么?他说你的资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