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行去学习;虽然不是同行,也搞企业的,都可以做参考。学不厌才能产生效果,国家亦如是。这种学习的精神,在这个经上,阿弥陀佛是给我们做了榜样,他从他个人修行到弘法利生,处处他重视游历、重视参学,而不是自己在家里想象,不是的。这从前方东美先生告诉我,佛法里面学问是真实的学问,它是合乎逻辑的,它不是凭空想象的。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」,这随缘。
「据《金刚三昧经》云:入道多途,要不出二种:一理入。二行入。」道,无上菩提。契入无上菩提门道很多,大乘经里面讲八万四千法门,叫门道。门是门径,道是道路,很多。但是把它分类,八万四千法门归结到最后不外乎两种,一种从理入,一种从行入。理入跟行入,《三藏法数》有解释。第一个是「理入:谓众生深信本有真性」,学佛的人一定要去承认这个,我有真性,你也有真性,真性是理体,一切法都是从真性流出来的。佛有真性,真性是应,大乘经教里所说的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法身就是真性、就是理。这个道理很深!学大乘的人首先得承认。就同中国古时候教学教童蒙,启蒙,启蒙六、七岁上学,念什么?念《三字经》。《三字经》上第一句话是理入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你要承认自己本性本善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这一句话重要,你对这个不相信,你学佛成不了佛,为什么?你不相信你自己是佛。中国传统的学术,你自己不相信本性本善,你成不了圣人。所以一定要肯定,这是圣人、是佛菩萨说的,一点都不错。
本有真性,跟一切众生,「不一不异」。虽然跟一切众生好像是不一,但是又不异。不一是不一样,不异是没有两样。「不有不无」,你不能说它有,也不能说它没有。不有是空,不无是有,为什么?体是空的,它会现相,那现相就不无。十法界依正庄严是相,相有,理空,性空,体空。「无己无他」,己是自己,这就是《金刚经》上的无四相,无人相,无我相、无人相,无己是无我相,无他是无人相,后面还有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众生包括空间,寿者说的是时间,全都是假的。「凡圣不二」,确实是一不是二,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,凡是迷了自性变现的,圣是觉悟自性变现的。觉悟圆满,现的是佛,大圣;不圆满,是菩萨;现的少分,阿罗汉;完全迷了,那是六道凡夫。所以,凡圣不二。虽然我们是凡夫,我现在在迷,我慢慢觉,到觉圆满了,就成佛了!
「寂静无为」,无论是性、无论是相,「无有分别」。佛告诉我们,所有一切的麻烦都出在执著、分别、妄想,总不出这三大类,这三大类放下了,你就成就了。「因此深信,能入于理」,叫理入。理明白了,放下了,就入了。所以在大乘教里头,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?从理上来讲,一念。一念觉,凡夫就成佛了;一念迷,那你就是凡夫。除了迷悟之外,凡圣是一不是二。因为这个道理,所以惠能能够在五祖言下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可以说他对于经教毫无基础,不认识字、没念过书,没有听过讲经说法,也没有去念佛参禅,统统都没有,在道场里他只是一个苦工,现在讲义工而已。他的入是从理入的,神秀大师的入是从行入的。理入快,但是不是一般人都能入的,上上根人。什么叫上上根人?就是妄念少的人。妄念少的人,根性就很厉害,没什么妄念,我们中国一般叫老实人。他为什么老实?他没有什么花俏,老老实实,没有什么妄念,也就是他很少分别、很少执著、没有妄想。这种人有能力从理入,但是这种人不多。
第二种从行入,行就是「依理起修之行,谓行此行时」,就是修行人,「心不倾倚」,这一句话意思是心要端正,不偏不邪,这个很重要。没有偏爱、没有私心,端正,今天科学家也说,避免灾难要端正心念。「无念无求」,无念,没有妄念;无求,在这个世间一无所求。中国古人说「人到无求品自高」,富贵到极处,他还有求,不算高;无求无念高,无求无念是放下。「安住不动」,这是定。下面是比喻,「犹如大地」,八万四千法门他选择一门安住不动,选定之后就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,没有一个不成就的。这个道理方法,古人讲得多,世出世间圣贤都常说,可是怎么样?没人去做。果然相信,认真去做,十年就成就了。佛说的这些经典,是说给一切大众听的,不是说给一个人听的。各人根性不相同,你只要在这一切经教里选择一门,为什么?一门就是一切门,一切门就是一门,一多不二,这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所以一门通了,门门都通了,问题就是你一门通不通。通到哪里算通?通到自性就通了。任何一门都通自性,只要你安住不动。今天想学这个,明天想学那个,你一生不会有成就。你就守定一门,守定一门就得定,定生智慧。虽生智慧还在定中,让那个智慧到饱和,突然开悟了。开悟是什么现象?开悟是一切法全通了,这就见性,你真正见到了本性本善。
惠能大师见到了,他说出来,五祖给他做证明。自性清净不染,从来没有染污过;不生不灭;本自具足,具足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、无量相好,一切都是无量,你自性里头没有一样缺少的。你看看整个宇宙,这个宇宙是自性变现出来,如果有缺少,那它就没有,它一样都不缺少,这本自具足。本无动摇,它是静的,它不是动的。阿赖耶变化的是动的,自性变的是不动的,不动里面就没有生灭。所以阿赖耶有生灭,阿赖耶有变化,自性没有。后面一句,能生万法,它起作用,起作用是能生万法、能现整个宇宙,这真正是造物主。一般宗教都立一个造物主,真神,佛法里头没有,佛法里面讲的是一切法是自性变的。这是说出理入跟行入。
「行入则有四者,其中第三为无所求行。世人长迷,处处贪求,名之为求。智者悟真,安心无为,万有皆空,无所希求,是真无求,顺道而行,故谓之无所求行。由上可见无希求想,即无所求行。亦无不希求想者,即于不希求亦无」。希求不希求统统无!这四种行入,入道的四行,这也有个参考资料,这是出于禅宗《正宗记》里面有这一段记载。达摩大师在印度,达摩是第二十八代。第一代迦叶尊者,第二代是阿难尊者,传到达摩,第二十八代。达摩到中国来,在中国是禅宗初祖,慧可是二祖。「达磨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」,达摩祖师说的,「夫入道多途,要而言之,不出理、行而已」。一个是理入,一个是行入。「谓理入者,则藉教悟宗」,藉教下悟入禅宗。所以宗跟教是一不是二。教是经教,禅宗也不能离开经教,禅宗大彻大悟之后再读经,没有开悟的时候不读经,悟后读经。他读经干什么?在经里头找证据,他所悟的境界跟佛经上讲的是不是一样的。一样的,他真的悟入了;不一样的,他路走错了,他走上邪道。所以经是给他们做印证的,他不能离开经教。
「深信含生同一真性」,这是悟入的根源,决定相信,没有丝毫怀疑。含生是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同一个真性。一切众生,上面到诸佛如来,下面到地狱众生,同一个真性。「但为客尘妄想所覆,不能显了」,这说凡夫,凡夫为什么跟佛有这么大差别?客尘是烦恼。客是比喻外来的,不是自己本有的;尘是尘土,也是比喻,染污。我们为外面尘土染污,为妄想所覆,外面是客尘,里面是妄想。妄想就是分别、执著。那客尘是什么?五欲六尘。五欲,财色名食睡;六尘,色声香味触法,这叫客尘烦恼。妄想、分别、执著就此地妄想代表了,这个东西把真性盖覆了、障碍了,所以真性不能显了,它显不出来。
「若舍妄归真」,我们能够把客尘妄想放下,这叫舍妄,舍妄就回来、就回头了,「则圣凡一等」,凡圣原来是一样的,等是等同,「无有分别」。所以,佛对于凡夫非常尊重,为什么?知道他跟我是一不是二。佛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一切众生,谦虚、尊重,不会轻慢一个人,为什么?平等的。平等为什么要这样做法?这个做法是表现给还没有开悟的人,做给他们看的。你们对佛不是那么样尊敬、景仰吗?你看佛那么谦虚!想想我这么傲慢,还这个看得顺眼、那个还瞧不起,这怎么能成佛?这种念头就是业障,六道轮回的业,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!所以佛慈悲,表演出来给你看。证得究竟圆满,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,看一切众生都是佛。不敢轻慢一个人,对蚊虫蚂蚁都不敢轻慢,这样的心态修行才能成得了正果,否则你不能成就。
「若以行入者,乃有四焉」。下面讲有四种,四种都是从行入门。第一个,「报冤行:凡修道之人,若受苦时,当念我从往昔劫中,弃本逐末,流浪诸有」,诸有就是三界,欲界有、色界有、无色界有,这就是讲的轮回,流浪诸有就是在六道轮回流浪。「多起冤憎」,无量劫来跟多少人结怨,对多少人生过瞋恚。「违害无限」,违是不顺从,害是伤害,干这种事情干多少!「今虽无犯」,现在觉悟了,学佛了,甚至于出家了,还有苦难,还得受苦受难,「是我宿殃恶业果熟,所以甘心忍受」。别人怎么对我不好,我都晓得那是报冤,我忍受,我接受,不再报冤了,帐就了了,到这里就结掉了;如果我不服,我还有报复,那好了,那就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。这是修忍辱,把忍辱摆在第一条。一般人不能忍,所以他不能成就。
人生在世,境缘当中,总不外乎顺境、逆境,这是环境,物质环境;人事环境里头,总不外乎善缘、恶缘。善缘遇到的,这些人对你好,爱护你、帮助你,这善缘。恶缘怎么样?毁谤你、侮辱你、障碍你、陷害你,都这些缘。遇到这些缘都要明了,为什么?这个缘是好,不是坏。在恶缘里面去学不生瞋恚,不会生起这个心,这是你修行有功夫了,没有怨恨。我们想象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修忍辱波罗蜜,被歌利王割截身体。忍辱仙人是菩萨,看到一群宫女,跟她们讲经说法,个个欢喜,信受奉行。没想到这个国王,他在睡觉的时候,宫女跑到忍辱仙人山洞里面去听佛法,起来一看很不高兴,怎么我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