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0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行去學習;雖然不是同行,也搞企業的,都可以做參考。學不厭才能産生效果,國家亦如是。這種學習的精神,在這個經上,阿彌陀佛是給我們做了榜樣,他從他個人修行到弘法利生,處處他重視遊曆、重視參學,而不是自己在家裏想象,不是的。這從前方東美先生告訴我,佛法裏面學問是真實的學問,它是合乎邏輯的,它不是憑空想象的。「亦無希求不希求想」,這隨緣。

  「據《金剛叁昧經》雲:入道多途,要不出二種:一理入。二行入。」道,無上菩提。契入無上菩提門道很多,大乘經裏面講八萬四千法門,叫門道。門是門徑,道是道路,很多。但是把它分類,八萬四千法門歸結到最後不外乎兩種,一種從理入,一種從行入。理入跟行入,《叁藏法數》有解釋。第一個是「理入:謂衆生深信本有真性」,學佛的人一定要去承認這個,我有真性,你也有真性,真性是理體,一切法都是從真性流出來的。佛有真性,真性是應,大乘經教裏所說的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法身就是真性、就是理。這個道理很深!學大乘的人首先得承認。就同中國古時候教學教童蒙,啓蒙,啓蒙六、七歲上學,念什麼?念《叁字經》。《叁字經》上第一句話是理入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你要承認自己本性本善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」,這一句話重要,你對這個不相信,你學佛成不了佛,爲什麼?你不相信你自己是佛。中國傳統的學術,你自己不相信本性本善,你成不了聖人。所以一定要肯定,這是聖人、是佛菩薩說的,一點都不錯。

  本有真性,跟一切衆生,「不一不異」。雖然跟一切衆生好像是不一,但是又不異。不一是不一樣,不異是沒有兩樣。「不有不無」,你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沒有。不有是空,不無是有,爲什麼?體是空的,它會現相,那現相就不無。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相,相有,理空,性空,體空。「無己無他」,己是自己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上的無四相,無人相,無我相、無人相,無己是無我相,無他是無人相,後面還有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。衆生包括空間,壽者說的是時間,全都是假的。「凡聖不二」,確實是一不是二,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,凡是迷了自性變現的,聖是覺悟自性變現的。覺悟圓滿,現的是佛,大聖;不圓滿,是菩薩;現的少分,阿羅漢;完全迷了,那是六道凡夫。所以,凡聖不二。雖然我們是凡夫,我現在在迷,我慢慢覺,到覺圓滿了,就成佛了!

  「寂靜無爲」,無論是性、無論是相,「無有分別」。佛告訴我們,所有一切的麻煩都出在執著、分別、妄想,總不出這叁大類,這叁大類放下了,你就成就了。「因此深信,能入于理」,叫理入。理明白了,放下了,就入了。所以在大乘教裏頭,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時間?從理上來講,一念。一念覺,凡夫就成佛了;一念迷,那你就是凡夫。除了迷悟之外,凡聖是一不是二。因爲這個道理,所以惠能能夠在五祖言下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可以說他對于經教毫無基礎,不認識字、沒念過書,沒有聽過講經說法,也沒有去念佛參禅,統統都沒有,在道場裏他只是一個苦工,現在講義工而已。他的入是從理入的,神秀大師的入是從行入的。理入快,但是不是一般人都能入的,上上根人。什麼叫上上根人?就是妄念少的人。妄念少的人,根性就很厲害,沒什麼妄念,我們中國一般叫老實人。他爲什麼老實?他沒有什麼花俏,老老實實,沒有什麼妄念,也就是他很少分別、很少執著、沒有妄想。這種人有能力從理入,但是這種人不多。

  第二種從行入,行就是「依理起修之行,謂行此行時」,就是修行人,「心不傾倚」,這一句話意思是心要端正,不偏不邪,這個很重要。沒有偏愛、沒有私心,端正,今天科學家也說,避免災難要端正心念。「無念無求」,無念,沒有妄念;無求,在這個世間一無所求。中國古人說「人到無求品自高」,富貴到極處,他還有求,不算高;無求無念高,無求無念是放下。「安住不動」,這是定。下面是比喻,「猶如大地」,八萬四千法門他選擇一門安住不動,選定之後就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這個道理方法,古人講得多,世出世間聖賢都常說,可是怎麼樣?沒人去做。果然相信,認真去做,十年就成就了。佛說的這些經典,是說給一切大衆聽的,不是說給一個人聽的。各人根性不相同,你只要在這一切經教裏選擇一門,爲什麼?一門就是一切門,一切門就是一門,一多不二,這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所以一門通了,門門都通了,問題就是你一門通不通。通到哪裏算通?通到自性就通了。任何一門都通自性,只要你安住不動。今天想學這個,明天想學那個,你一生不會有成就。你就守定一門,守定一門就得定,定生智慧。雖生智慧還在定中,讓那個智慧到飽和,突然開悟了。開悟是什麼現象?開悟是一切法全通了,這就見性,你真正見到了本性本善。

  惠能大師見到了,他說出來,五祖給他做證明。自性清淨不染,從來沒有染汙過;不生不滅;本自具足,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一切都是無量,你自性裏頭沒有一樣缺少的。你看看整個宇宙,這個宇宙是自性變現出來,如果有缺少,那它就沒有,它一樣都不缺少,這本自具足。本無動搖,它是靜的,它不是動的。阿賴耶變化的是動的,自性變的是不動的,不動裏面就沒有生滅。所以阿賴耶有生滅,阿賴耶有變化,自性沒有。後面一句,能生萬法,它起作用,起作用是能生萬法、能現整個宇宙,這真正是造物主。一般宗教都立一個造物主,真神,佛法裏頭沒有,佛法裏面講的是一切法是自性變的。這是說出理入跟行入。

  「行入則有四者,其中第叁爲無所求行。世人長迷,處處貪求,名之爲求。智者悟真,安心無爲,萬有皆空,無所希求,是真無求,順道而行,故謂之無所求行。由上可見無希求想,即無所求行。亦無不希求想者,即于不希求亦無」。希求不希求統統無!這四種行入,入道的四行,這也有個參考資料,這是出于禅宗《正宗記》裏面有這一段記載。達摩大師在印度,達摩是第二十八代。第一代迦葉尊者,第二代是阿難尊者,傳到達摩,第二十八代。達摩到中國來,在中國是禅宗初祖,慧可是二祖。「達磨大師謂二祖可大師曰」,達摩祖師說的,「夫入道多途,要而言之,不出理、行而已」。一個是理入,一個是行入。「謂理入者,則藉教悟宗」,藉教下悟入禅宗。所以宗跟教是一不是二。教是經教,禅宗也不能離開經教,禅宗大徹大悟之後再讀經,沒有開悟的時候不讀經,悟後讀經。他讀經幹什麼?在經裏頭找證據,他所悟的境界跟佛經上講的是不是一樣的。一樣的,他真的悟入了;不一樣的,他路走錯了,他走上邪道。所以經是給他們做印證的,他不能離開經教。

  「深信含生同一真性」,這是悟入的根源,決定相信,沒有絲毫懷疑。含生是一切衆生,一切衆生同一個真性。一切衆生,上面到諸佛如來,下面到地獄衆生,同一個真性。「但爲客塵妄想所覆,不能顯了」,這說凡夫,凡夫爲什麼跟佛有這麼大差別?客塵是煩惱。客是比喻外來的,不是自己本有的;塵是塵土,也是比喻,染汙。我們爲外面塵土染汙,爲妄想所覆,外面是客塵,裏面是妄想。妄想就是分別、執著。那客塵是什麼?五欲六塵。五欲,財色名食睡;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,這叫客塵煩惱。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就此地妄想代表了,這個東西把真性蓋覆了、障礙了,所以真性不能顯了,它顯不出來。

  「若舍妄歸真」,我們能夠把客塵妄想放下,這叫舍妄,舍妄就回來、就回頭了,「則聖凡一等」,凡聖原來是一樣的,等是等同,「無有分別」。所以,佛對于凡夫非常尊重,爲什麼?知道他跟我是一不是二。佛在大庭廣衆之下對一切衆生,謙虛、尊重,不會輕慢一個人,爲什麼?平等的。平等爲什麼要這樣做法?這個做法是表現給還沒有開悟的人,做給他們看的。你們對佛不是那麼樣尊敬、景仰嗎?你看佛那麼謙虛!想想我這麼傲慢,還這個看得順眼、那個還瞧不起,這怎麼能成佛?這種念頭就是業障,六道輪回的業,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回!所以佛慈悲,表演出來給你看。證得究竟圓滿,看一切衆生是平等的,看一切衆生都是佛。不敢輕慢一個人,對蚊蟲螞蟻都不敢輕慢,這樣的心態修行才能成得了正果,否則你不能成就。

  「若以行入者,乃有四焉」。下面講有四種,四種都是從行入門。第一個,「報冤行:凡修道之人,若受苦時,當念我從往昔劫中,棄本逐末,流浪諸有」,諸有就是叁界,欲界有、色界有、無色界有,這就是講的輪回,流浪諸有就是在六道輪回流浪。「多起冤憎」,無量劫來跟多少人結怨,對多少人生過瞋恚。「違害無限」,違是不順從,害是傷害,幹這種事情幹多少!「今雖無犯」,現在覺悟了,學佛了,甚至于出家了,還有苦難,還得受苦受難,「是我宿殃惡業果熟,所以甘心忍受」。別人怎麼對我不好,我都曉得那是報冤,我忍受,我接受,不再報冤了,帳就了了,到這裏就結掉了;如果我不服,我還有報複,那好了,那就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。這是修忍辱,把忍辱擺在第一條。一般人不能忍,所以他不能成就。

  人生在世,境緣當中,總不外乎順境、逆境,這是環境,物質環境;人事環境裏頭,總不外乎善緣、惡緣。善緣遇到的,這些人對你好,愛護你、幫助你,這善緣。惡緣怎麼樣?毀謗你、侮辱你、障礙你、陷害你,都這些緣。遇到這些緣都要明了,爲什麼?這個緣是好,不是壞。在惡緣裏面去學不生瞋恚,不會生起這個心,這是你修行有功夫了,沒有怨恨。我們想象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修忍辱波羅蜜,被歌利王割截身體。忍辱仙人是菩薩,看到一群宮女,跟她們講經說法,個個歡喜,信受奉行。沒想到這個國王,他在睡覺的時候,宮女跑到忍辱仙人山洞裏面去聽佛法,起來一看很不高興,怎麼我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