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資格爲佛弟子,這是佛弟子基本條件。我們要注意,爲什麼?我們要做彌陀弟子,這叁個條件不具足,怎麼做彌陀弟子?彌陀是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彌陀弟子光榮,彌陀弟子一切諸佛都尊敬,天龍善神看到彌陀弟子格外恭敬,都保護你。這還沒到極樂世界去,已經沾光了。淨業叁福都要學,真正彌陀弟子。
受持叁皈,叁皈是什麼?《六祖壇經》上告訴我們,覺正淨。我們在《壇經》上看到,六祖給人授叁皈,他的誓詞是教人念「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」,他不說佛法僧。那我們想一想,佛法從漢明帝永平十年,接受中國帝王的禮請到中國來,從漢明帝到六祖大師這個時代大概七百年。七百年時間不算短,叁皈傳授肯定有偏差了,如果傳承沒有偏差,六祖一定說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」,他不用這叁個字,用覺正淨。所以我們想他爲什麼?肯定對佛法僧已經有誤會了。佛是什麼?佛是佛像,把這個認爲作佛,把經典認爲是法,出家人以爲是僧,這個不行,這個概念錯了。所以,六祖大師把叁皈糾正過來,不用佛法僧。然後加以解釋,皈依覺,佛者覺也,加這個解釋;皈依正,正者法也;皈依淨,淨者僧也。這是講自性叁寶,自性覺是佛寶,要皈依自性覺,是這個意思;皈依自性正,正知正見,這是法寶;皈依自性淨,自性本淨,一塵不染,六祖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叁皈是佛法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,也是終極的目標,學佛學什麼?就是學覺正淨,達到究竟圓滿就成佛了。
古代老師教學生,一定是首先把總綱領傳授給你,你一生的方向、一生的目標,這一生的努力就是要達到這個目標。中國古人教學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你看童蒙就教給他,那就是你一生努力的方向、目標,自性本善,不能離開本善。本善完全用上了,聖人;用上不圓滿,賢人。什麼是本善?老祖宗世世代代傳下來的,五倫是本善,五常是本善,四維是本善,八德是本善,就如此而已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離本善,與本善完全相應。在佛法裏頭,就是淨業叁福、六和敬、叁皈、五戒、十善、菩薩六度、普賢十願圓滿了,這就是究竟一乘。愈是大道至極愈簡單,愈容易記,一生就修這個、學這個,把這個發揚光大,這是大聖大賢。我們想做做不到,什麼原因?自私,起心動念只知道自己,就做不到。如果起心動念沒有自私,念念想著別人,就做到了。私,是往裏頭走;公,向外。爲什麼自私自利?不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,不知道這個事情。
大乘教上講得清楚,我們身體是什麼?阿賴耶的相分。阿賴耶的相分無量無邊,所有的物質現象都是阿賴耶的相分,爲什麼執著這個相是我,其他的相分都不是我,哪有這個道理!念頭是阿賴耶的見分,所有一切念頭全是阿賴耶的見分,爲什麼?只執著自己起心動念是自己的,別人都不是的,錯了。在這一層上佛說得究竟,儒跟道說得沒有這麼透徹。什麼原因?儒跟道沒見性,他沒有到八地,沒見到真相。佛家真的是搞到究竟了,把宇宙、萬物、生命、緣起統統搞清楚、搞明白,這是大乘,大乘是真實智慧。所以佛法,在一切衆生來說,就像經文所說的究竟一乘,所有一切衆生的究竟一乘,一切衆生有緣遇到這個,他一生就能成佛。每天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,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刹土,沒有一尊佛不勸衆生念佛求生淨土。只有一個情形,他的業障習氣太重了,他聽不進去,他還不能接受,那佛用別的方法來幫助他。他能夠相信、能夠理解、能夠接受,佛立刻就勸他。佛沒有私心,佛只有一個願望,希望衆生快快成佛,不要耽誤時間。
這個世界只要有真修行人,真修行人有大智慧、有大福德,中國古諺語有所謂「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」,真修行是大福德人,他住在這個地方,這地方沒有災難,他住的地方就是福地。哪些是真正大福德人?這種人往往大家瞧不起。鄉下阿公、阿婆,手上拿一串念珠,日夜不斷就一句阿彌陀佛。你問他什麼,他還對你笑咪咪的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也不知道他聽進沒聽進、聽懂沒聽懂,他就是對你笑咪咪的,一句阿彌陀佛。不管你問他什麼話,他回答你阿彌陀佛。這種人,這個注子裏頭有說,暗合妙道,他真正做到了信願持名,不懷疑、不夾雜,沒有妄念,念到功夫純淨。開利法師來見我,我問他,你們廟裏頭有沒有這樣人?有,有叁、四個。我說你們要向他頂禮,廟裏有一個,這個廟就不遭難。爲什麼?真修行人、真菩薩在那裏,你們都沾他的光,不能瞧不起他,他真幹。他將來往生,你知道他往生什麼品位?決定是上輩往生,九品裏頭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就是他。
我們再一回想,谛閑老和尚那個念佛徒弟鍋漏匠,那不就是的?不認識字,五堂功課是決定學不會的,學不會五堂功課就不能住寺廟,住寺廟人家瞧不起你,日子很難過。不認識字,你看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什麼儀軌都沒有,告訴他,你就老實念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。人家念叁年,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。你說他什麼品位?根據谛閑老和尚贊歎的話我們來判斷,上上品往生。他站了叁天,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,要走路的,從鄉下走到城裏,來回要兩天,所以他站了叁天。老和尚贊歎,說「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不如你」,比不上你,弘宗是傳禅宗的,演教是講經說法的大法師,包括谛閑法師本人,「名山寶刹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」。你看這兩句話的贊歎,我們就想到他什麼品位,不是上品上生,這個贊歎當不起,肯定上品上生。不認識字,苦了一輩子,念佛叁年,上上品往生。我們要懂,谛閑法師那個贊歎不是隨便贊歎的,贊歎的意思很深很廣,你要聽得出來。這都是末法當中的正法,這就是同中有別,別中有同,現在同分裏面是末法,個人是正法。
四十多年前,我在佛光山教書,佛光山有個長工告訴我,他的家鄉,就是佛光山的隔壁,叫將軍鄉,鄰居老太太念佛叁年站著往生。這些在我們想象當中,都是暗合道妙。這個老太太不懂佛法,心地非常善良、慈悲,喜歡布施,拜神,什麼廟都拜。叁年前娶了個媳婦,媳婦懂得佛法,勸婆婆不要到處亂拜,家裏設個佛堂,專拜阿彌陀佛,專念阿彌陀佛。她真聽話,她就不出門,叁年。往生的那天晚上,她沒有告訴任何人,晚上吃晚飯的時候,給她兒子媳婦家人說,不要等她,你們吃晚飯,先吃,她說她去洗個澡。可是家裏人很孝順,還是等她,等了很久,怎麼都沒出來?去看,真的洗了澡,換了衣服,叫沒人答應。轉到她這個小佛堂,她穿著海青,拿著念珠,站在佛的面前,她是站著,站著往生。叫她不答應,一看,真的走了。她不驚動別人,別人不會打攪她。
這些都是上輩往生的樣子,我們要知道,應當學習。經上給我們講得很好,我們平常事情很多,特別你們大家遇到的緣分,要幫助這個世界苦難衆生,有很多工作要做。修行怎麼辦?利用假期,最好一個月一天。一天怎麼?念佛一天一夜,一個月一天一夜,力量很大。一年當中要有個假期,年假,過年的時候要有個假期,念七天,打個七。那是大幅度提升自己,將自己教學所做這些功德統統回向,求生淨土,好!所以我們認識清楚之後,就能把機會抓住、掌握住,自行化他並不耽誤。
「《勝鬘經》曰:一乘即是第一義乘」,第一義就是法性,就是真如,就是實相。「又憬興曰:一乘者,即智雖有叁,其極無二,故雲一乘」,憬興法師的解釋。智有叁,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有這叁種。阿羅漢所證的,一切智,知法總相,阿羅漢知法總相。總相是什麼?總相是空,萬法皆空,了不可得,阿羅漢知道。所以他能夠把見思煩惱放下。說一切法從哪裏來的?爲什麼有一切法?阿羅漢不知道,他知道一切法空。知道一切法有,菩薩,叫道種智。道是什麼?道理,爲什麼會有一切法,這個菩薩知道;種是種種,種種萬物怎麼來的,菩薩有這個智慧。佛,這兩種智慧都圓滿,叫一切種智。所以,智雖然有叁,達到極端是一,這個一就是一切種智,這圓滿了。佛所證得的,叫一乘;菩薩所證得的道種智,叫大乘;聲聞只知道總相,不知道別相,叫小乘。
「《法華經》專說一乘之理」,成佛的《法華》,「該經《方便品》雲: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」。這是《法華經》四句名言,也可以說是《法華經》的精華,是《法華經》裏頭的精句,最重要的一句經文,真話。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一切諸佛如來,他們所證的都是一乘法,成佛了。中國禅宗所說的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就是一乘法,見性了,見性成佛。二乘沒見性,就是大乘跟小乘沒見性;叁乘,加上個中乘,菩薩、聲聞、緣覺這叫叁乘,叁乘是佛的方便說。釋迦牟尼佛的說法就把它分得很清楚,你看四十九年教學,一開始十二年講阿含,小乘。十二年之後講方等,好比辦中學,大學的預備班,八年。阿含就是小乘,講到人空,這最高的,講到人空。方等講到法空,不但人是空,法也是空的,這就大幅度的提升。這再講真的,講般若,般若是真實智慧,講了二十二年,般若講叁空,人空、法空、空空,空也不能執著。最後八年講《法華經》,一佛乘,怎樣證到究竟的極果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所以這是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」,二乘、叁乘是佛的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。
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依什麼?依是根據,根據什麼說的?二谛。二谛是什麼?俗谛,根據世俗人的常識來講,大家很容易懂,契機;根據自己所證的境界,這叫真谛,這個真是你不懂。不懂,不懂就不說。所以佛要培養,一層一層往上提升,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、法華,一步一步往上去,慢慢你聽懂了。你看你的基礎二十年,阿含十二年、方等八年,二十年基礎。般若二十二年,般若是大乘。你看,四十二年的基礎,再給你講一佛乘,一乘法,法華是一乘,下面基礎四十二年。所以佛不准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