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九六集) 2012/6/26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9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八百六十一頁,從第二行看起:
科題,「疑斷慧生」。科題非常明顯,疑就是障礙智慧的,不疑,智慧才能現前,一切世出世間法無不如是。于是我們就了解,今天推動聖賢教育有一定的困難,難在哪裏?大家對這個不相信,都有懷疑,只是懷疑多少不一樣,懷疑愈重就愈困難。只有極少數善根深厚,你跟他講,他不懷疑。其實他懷疑得輕,不是沒有,一百分信心裏面總有幾分懷疑,那就很難得了。少分的懷疑,只要他肯接觸,這緣,緣如果殊勝,有機會接觸,有機會常常學習,也得若幹年之後真正斷疑。疑斷了之後,才能見到聖賢的真實義;只要有懷疑,真實義就見不到。開經偈上說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所以這個非常非常困難。
我們也是經過多少年之後才突然想到。過去老師,我跟方東美先生,他讓我到他家裏學習,一分錢學費都沒繳過,那麼樣的熱心,爲什麼?我想起來了,我對于古聖先賢的東西還有幾分信心。我說真話,不是說假話。我跟古人比不及格,被淘汰掉了,跟今人比還有多余一些。我說我只有叁十分的信心,一百分只有叁十分。但是現在學校的學生,叁分、五分都很少見,那我這叁十分就是他們的十倍,所以老師願意單獨教我。于是乎我就想到,老師在學校上課沒有真正教學,這不能算錯,中國古時候老師教學生因材施教,確實你有十分誠敬,老師教你十分。我在臺中跟李老師,李老師講過,你有十分誠心,老師不能講九分,講九分對不起你,你還能吸收一分。如果你只有叁分誠敬心,就不講四分,只講叁分,爲什麼?多講一分你沒聽進去,白說了。這是自古以來,老師對學生教學的態度。我這才懂得,方老師爲什麼不讓我到學校去聽課,大概在學校只講個叁、五分而已,不會多講。那我們想真學,那真學就在家裏,另外再搞講座,一個學生也不舍棄,真是大乘教上所說的,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。
一個人肯學,那就得認真教他;不肯學的,隨衆,這個可以的。真學的人愈來愈少,根基不穩固會變節,學二、叁十年都會變節。古人講的高名厚利,高名是大官,請你去,變節了;厚利,利是財富,貪心就起來了,這就把持不住,就墮落了,他能夠做出背師叛道、欺世盜名,他能做這些事情。這些事情知識分子明知故犯,都是地獄罪業。名利的誘惑,他把地獄苦忘掉,以後地獄境界現前,後悔莫及。這是讓我們活生生看到,于是我們深深的警覺到根不能不厚,所以紮根的教育重要。
紮根教育確確實實是從小開始,這根深蒂固。但是今天又有一定的困難,社會染汙,社會是個染缸,你根紮得再深,跟社會一接觸,小孩還小,一看社會上人是這個樣,跟我所學的完全不一樣,他就會懷疑,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。能不能將來有這一個殊勝的因緣,如果有這麼一個古城,將來在這個城裏面辦一個一條龍的學校,與外頭隔絕,城牆來隔絕,外面不准進來,裏頭不准出去,歡迎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去參觀考察。這也許是個好辦法。培養他成年,二十幾歲了,等于是從幼稚園一直到大學博士學位拿到,這根深蒂固。這麼多年來的薰習,了解社會狀況,社會狀況,常常告訴他那是錯誤的,到以後他踏進社會,他見怪不怪,他能夠把守得住,知道自己有使命感,要給社會做好樣子。「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」,一定認清楚,這個東西可不能碰它,那是下地獄的。這個城裏頭,地獄變相圖要永遠挂在那裏,讓大家天天看,時時刻刻提高警覺性。沒有這樣一個環境就難了,怎麼去培養!經文這四句:
【決斷疑網。證無所得。以方便智。增長了知。】
念老的注解,『決斷疑網』,「此有異釋」,就是有不同的解釋,古大德說法不一樣。「《淨影疏》曰:除妄顯真,名斷疑網。《會疏》同之」,跟淨影大師的說法相同,除妄顯真,這叫斷疑網。《會疏》裏頭說「斷除疑網,智惠自生」,這個恩惠的惠,在古時候跟智慧的慧同,通用,看文義,通用。「其意皆偏于斷自疑網」,自己的疑網。「但《嘉祥疏》曰:決斷疑網者,能斷衆生疑」。這個說法就不一樣,一個是自己懷疑,一個是斷別人的懷疑,這兩種不同的說法。「兩者雖異,但亦無違」,也沒有違背。「因能除衆生疑者,首自身無疑」,這肯定的,自身要有疑惑,怎麼能幫助別人斷疑?決定是自己沒有疑惑,才能幫助別人斷疑生信。「又自身既斷疑網」,斷疑生信,「真智自生,必起大行」,真智慧生起來一定會行菩薩道,他會真幹。
賢首國師的《妄盡還源觀》,裏面給我們講的四德,四德就是起大行,他只把行德歸納爲四句。第一句「隨緣妙用」,隨緣妙用就是普賢菩薩十願裏頭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就是這兩願。無論是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都能恒順,都能隨喜,這是大智慧!不是大智慧做不到。這兩句一定是清淨平等覺,不是清淨平等覺的心做不到。做到圓滿,那就是恒順隨緣裏頭能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真叫妙用,那是如來跟法身大士的隨緣妙用。
第二句「威儀有則」,這大行。這是什麼?要給大家做好榜樣。大家哪些地方做得不對,做錯了,我們要做出正面的樣子給他看,不必說。對于貪財的人,你做出樣子,不但不貪財,還能把自己的財物統統舍掉,一句話都不要說,讓他看到、聽到了,他回去自己想。常常這樣做,讓他常常聽到、常常看到,終于有一天他會覺悟到。爲什麼?貪財吝啬,煩惱重,智慧不開,天天憂心忡忡,患得患失,沒有得到,祈求,得到又怕丟掉,晚上睡覺都睡不好,又怕人偷他、又怕人搶他、又怕人騙他,麻煩可多了。舍得幹幹淨淨,一無所有,什麼念頭都沒有。那一個念頭就是念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無量智慧、無量福德。阿彌陀佛念好的人,一定有求必應,我們相信佛祖的話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。不要的時候什麼都沒有,需要的時候,要多少它就有多少來,這妙不可言!
齊素萍居士這些年做這麼多事情,告訴我沒錢,但是要做的時候就有人送錢來,送來的又不多不少,剛剛好夠用。靈得很!那你要它幹什麼?需要的時候它就來,不要的時候幹幹淨淨。要的時候都是替衆生做事情、都是爲正法做好事情,這裏頭沒有過失。我們自己學佛六十年來,感應不可思議。這些十方錢來的,我也不知道從哪來的,但是我知道需要做這些事情!中國古聖先賢留下來這些典籍,雖然沒人學了,可是典籍要保存下去,希望後來有人學。如果這個東西真的失傳、失掉了,那將來想學的機會都沒有了。今天有人很用心,告訴我用這些金屬可以把經文刻在上面,藏諸名山留給後人。可是現在我們知道,這個不安全,一個地震就完了,你到哪去找!房山的石經是古人用了很多心血,八百年刻成的,世世代代,完整的《大藏經》,裏面還有一些我們現在《藏經》裏沒收的,你說多珍貴!可是如果一個大地震就完了,而且年代久的時候,石頭接觸到空氣會有風化,這都是不安全的。最安全的還是印刷,大量印刷,到處收藏。災難總不可能全毀,總會有一些留下來,我們是想的這個路子。
所以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,他再版《四庫全書》的時候就通知我。這是個緣分,我第一次跟他買的是他最後一套,日本人買去,日本人買了五套,四套給了錢,這一套錢沒有付,但是他訂去了。我們想買這套書,通知他,日本人他要讓權利,要給他錢,要了十二萬臺灣錢。那我們只好給他,不給他他不肯讓給我們,我們也沒法子,最後一套。我問他一共印多少套?叁百套。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樣。世界書局印《四庫荟要》,我大概買了將近七十套,我是他們的大主顧。我問他,你們印多少套?兩百套。怕賣不掉。第二次再版,再版是紀念民國一百周年,這兩個書局都再版,都通知我。我說好,我支持你們,但是價錢要老價錢,你不能賺我的錢,我沒有錢,還算給我以前老價錢。老價錢,《四庫全書》一套是美金五萬塊,我說我跟你訂一百套,美金五百萬。《荟要》,我說我跟你訂兩百套,加上我們《群書治要》、《國學治要》各一萬套,也是五百萬美金,這兩部書一千萬美金。這人家供養這麼多錢來的,那就得幹這個事情。我們把這個書分送在全國各個地方收藏,全世界這些著名的大學圖書館,將來這個東西不會失傳,我們心就安了。
特別是《國學治要》,我想了好多年,想這個書。我也不知道有這個書,就想編一套這樣的書,從經史子集裏頭選好的東西,就跟《群書治要》思想一樣的,但是這個是治學,那個是治國,做的意思不一樣,是治學。沒有人替我做。以前找了幾位老教授,教文史的、退休的,做了兩年,我們也給他一些供養,但是做出來的不適用,取舍不當,該取的沒取。這個稿本拿給我,我只好放在那裏,沒法子。沒有想到祖宗有眼光、有慈悲心,早就把這個書編好了。民國初年,大概也有七、八、九個人,都是學者專家,商務印書館剛創辦初期,創辦了幾年,這些人就著手模仿《群書治要》這個方式,在經史子集裏頭撷取精華編一套。程度是以高中程度爲標准,就是在那個時候高中學生讀這個書沒有困難,他學習或者他自修都好。這部書,從這個書裏頭能夠認識《四庫全書》,了解《四庫全書》,知道自己要學什麼東西到哪裏去找,等于說《四庫全書》的一把鑰匙。這麼大的書,從哪裏讀起?從《治要》讀起。《治要》讀了之後,等于門戶打開了。所以這兩部書太好了!得到這兩部書,我就想中國有救,祖宗有德,這個書能夠被我看見。我立刻就找世界書局的總經理,他們的老板,我就找他,我們都是老朋友。我說一樣給我印一萬套。我說原書,原書你保存,讓世界書局自己保存去,我說不必還我。希望你們書店裏要多印,定出價錢賣。我這是贈送的,你那個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