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三九六集) 2012/6/26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396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八百六十一页,从第二行看起:
科题,「疑断慧生」。科题非常明显,疑就是障碍智慧的,不疑,智慧才能现前,一切世出世间法无不如是。于是我们就了解,今天推动圣贤教育有一定的困难,难在哪里?大家对这个不相信,都有怀疑,只是怀疑多少不一样,怀疑愈重就愈困难。只有极少数善根深厚,你跟他讲,他不怀疑。其实他怀疑得轻,不是没有,一百分信心里面总有几分怀疑,那就很难得了。少分的怀疑,只要他肯接触,这缘,缘如果殊胜,有机会接触,有机会常常学习,也得若干年之后真正断疑。疑断了之后,才能见到圣贤的真实义;只要有怀疑,真实义就见不到。开经偈上说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所以这个非常非常困难。
我们也是经过多少年之后才突然想到。过去老师,我跟方东美先生,他让我到他家里学习,一分钱学费都没缴过,那么样的热心,为什么?我想起来了,我对于古圣先贤的东西还有几分信心。我说真话,不是说假话。我跟古人比不及格,被淘汰掉了,跟今人比还有多余一些。我说我只有三十分的信心,一百分只有三十分。但是现在学校的学生,三分、五分都很少见,那我这三十分就是他们的十倍,所以老师愿意单独教我。于是乎我就想到,老师在学校上课没有真正教学,这不能算错,中国古时候老师教学生因材施教,确实你有十分诚敬,老师教你十分。我在台中跟李老师,李老师讲过,你有十分诚心,老师不能讲九分,讲九分对不起你,你还能吸收一分。如果你只有三分诚敬心,就不讲四分,只讲三分,为什么?多讲一分你没听进去,白说了。这是自古以来,老师对学生教学的态度。我这才懂得,方老师为什么不让我到学校去听课,大概在学校只讲个三、五分而已,不会多讲。那我们想真学,那真学就在家里,另外再搞讲座,一个学生也不舍弃,真是大乘教上所说的,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。
一个人肯学,那就得认真教他;不肯学的,随众,这个可以的。真学的人愈来愈少,根基不稳固会变节,学二、三十年都会变节。古人讲的高名厚利,高名是大官,请你去,变节了;厚利,利是财富,贪心就起来了,这就把持不住,就堕落了,他能够做出背师叛道、欺世盗名,他能做这些事情。这些事情知识分子明知故犯,都是地狱罪业。名利的诱惑,他把地狱苦忘掉,以后地狱境界现前,后悔莫及。这是让我们活生生看到,于是我们深深的警觉到根不能不厚,所以扎根的教育重要。
扎根教育确确实实是从小开始,这根深蒂固。但是今天又有一定的困难,社会染污,社会是个染缸,你根扎得再深,跟社会一接触,小孩还小,一看社会上人是这个样,跟我所学的完全不一样,他就会怀疑,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。能不能将来有这一个殊胜的因缘,如果有这么一个古城,将来在这个城里面办一个一条龙的学校,与外头隔绝,城墙来隔绝,外面不准进来,里头不准出去,欢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去参观考察。这也许是个好办法。培养他成年,二十几岁了,等于是从幼稚园一直到大学博士学位拿到,这根深蒂固。这么多年来的薰习,了解社会状况,社会状况,常常告诉他那是错误的,到以后他踏进社会,他见怪不怪,他能够把守得住,知道自己有使命感,要给社会做好样子。「财色名食睡,地狱五条根」,一定认清楚,这个东西可不能碰它,那是下地狱的。这个城里头,地狱变相图要永远挂在那里,让大家天天看,时时刻刻提高警觉性。没有这样一个环境就难了,怎么去培养!经文这四句:
【决断疑网。证无所得。以方便智。增长了知。】
念老的注解,『决断疑网』,「此有异释」,就是有不同的解释,古大德说法不一样。「《净影疏》曰:除妄显真,名断疑网。《会疏》同之」,跟净影大师的说法相同,除妄显真,这叫断疑网。《会疏》里头说「断除疑网,智惠自生」,这个恩惠的惠,在古时候跟智慧的慧同,通用,看文义,通用。「其意皆偏于断自疑网」,自己的疑网。「但《嘉祥疏》曰:决断疑网者,能断众生疑」。这个说法就不一样,一个是自己怀疑,一个是断别人的怀疑,这两种不同的说法。「两者虽异,但亦无违」,也没有违背。「因能除众生疑者,首自身无疑」,这肯定的,自身要有疑惑,怎么能帮助别人断疑?决定是自己没有疑惑,才能帮助别人断疑生信。「又自身既断疑网」,断疑生信,「真智自生,必起大行」,真智慧生起来一定会行菩萨道,他会真干。
贤首国师的《妄尽还源观》,里面给我们讲的四德,四德就是起大行,他只把行德归纳为四句。第一句「随缘妙用」,随缘妙用就是普贤菩萨十愿里头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就是这两愿。无论是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都能恒顺,都能随喜,这是大智慧!不是大智慧做不到。这两句一定是清净平等觉,不是清净平等觉的心做不到。做到圆满,那就是恒顺随缘里头能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那真叫妙用,那是如来跟法身大士的随缘妙用。
第二句「威仪有则」,这大行。这是什么?要给大家做好榜样。大家哪些地方做得不对,做错了,我们要做出正面的样子给他看,不必说。对于贪财的人,你做出样子,不但不贪财,还能把自己的财物统统舍掉,一句话都不要说,让他看到、听到了,他回去自己想。常常这样做,让他常常听到、常常看到,终于有一天他会觉悟到。为什么?贪财吝啬,烦恼重,智慧不开,天天忧心忡忡,患得患失,没有得到,祈求,得到又怕丢掉,晚上睡觉都睡不好,又怕人偷他、又怕人抢他、又怕人骗他,麻烦可多了。舍得干干净净,一无所有,什么念头都没有。那一个念头就是念阿弥陀佛,念阿弥陀佛无量智慧、无量福德。阿弥陀佛念好的人,一定有求必应,我们相信佛祖的话,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。不要的时候什么都没有,需要的时候,要多少它就有多少来,这妙不可言!
齐素萍居士这些年做这么多事情,告诉我没钱,但是要做的时候就有人送钱来,送来的又不多不少,刚刚好够用。灵得很!那你要它干什么?需要的时候它就来,不要的时候干干净净。要的时候都是替众生做事情、都是为正法做好事情,这里头没有过失。我们自己学佛六十年来,感应不可思议。这些十方钱来的,我也不知道从哪来的,但是我知道需要做这些事情!中国古圣先贤留下来这些典籍,虽然没人学了,可是典籍要保存下去,希望后来有人学。如果这个东西真的失传、失掉了,那将来想学的机会都没有了。今天有人很用心,告诉我用这些金属可以把经文刻在上面,藏诸名山留给后人。可是现在我们知道,这个不安全,一个地震就完了,你到哪去找!房山的石经是古人用了很多心血,八百年刻成的,世世代代,完整的《大藏经》,里面还有一些我们现在《藏经》里没收的,你说多珍贵!可是如果一个大地震就完了,而且年代久的时候,石头接触到空气会有风化,这都是不安全的。最安全的还是印刷,大量印刷,到处收藏。灾难总不可能全毁,总会有一些留下来,我们是想的这个路子。
所以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,他再版《四库全书》的时候就通知我。这是个缘分,我第一次跟他买的是他最后一套,日本人买去,日本人买了五套,四套给了钱,这一套钱没有付,但是他订去了。我们想买这套书,通知他,日本人他要让权利,要给他钱,要了十二万台湾钱。那我们只好给他,不给他他不肯让给我们,我们也没法子,最后一套。我问他一共印多少套?三百套。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样。世界书局印《四库荟要》,我大概买了将近七十套,我是他们的大主顾。我问他,你们印多少套?两百套。怕卖不掉。第二次再版,再版是纪念民国一百周年,这两个书局都再版,都通知我。我说好,我支持你们,但是价钱要老价钱,你不能赚我的钱,我没有钱,还算给我以前老价钱。老价钱,《四库全书》一套是美金五万块,我说我跟你订一百套,美金五百万。《荟要》,我说我跟你订两百套,加上我们《群书治要》、《国学治要》各一万套,也是五百万美金,这两部书一千万美金。这人家供养这么多钱来的,那就得干这个事情。我们把这个书分送在全国各个地方收藏,全世界这些著名的大学图书馆,将来这个东西不会失传,我们心就安了。
特别是《国学治要》,我想了好多年,想这个书。我也不知道有这个书,就想编一套这样的书,从经史子集里头选好的东西,就跟《群书治要》思想一样的,但是这个是治学,那个是治国,做的意思不一样,是治学。没有人替我做。以前找了几位老教授,教文史的、退休的,做了两年,我们也给他一些供养,但是做出来的不适用,取舍不当,该取的没取。这个稿本拿给我,我只好放在那里,没法子。没有想到祖宗有眼光、有慈悲心,早就把这个书编好了。民国初年,大概也有七、八、九个人,都是学者专家,商务印书馆刚创办初期,创办了几年,这些人就着手模仿《群书治要》这个方式,在经史子集里头撷取精华编一套。程度是以高中程度为标准,就是在那个时候高中学生读这个书没有困难,他学习或者他自修都好。这部书,从这个书里头能够认识《四库全书》,了解《四库全书》,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东西到哪里去找,等于说《四库全书》的一把钥匙。这么大的书,从哪里读起?从《治要》读起。《治要》读了之后,等于门户打开了。所以这两部书太好了!得到这两部书,我就想中国有救,祖宗有德,这个书能够被我看见。我立刻就找世界书局的总经理,他们的老板,我就找他,我们都是老朋友。我说一样给我印一万套。我说原书,原书你保存,让世界书局自己保存去,我说不必还我。希望你们书店里要多印,定出价钱卖。我这是赠送的,你那个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