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九七集) 2012/6/27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97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八百六十二頁第五行:
『以方便智』。「方便智又名權智,乃達于方便法之智,又爲行方便之智」。這一段是念老給我們解釋的。大乘教裏面常講兩種智慧,一種是實智,一種是權智。方便智就是權,權是善巧方便,實智是自性裏頭本有的般若智慧。方便智實在講,就是真實智慧應用在生活、應用在工作、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就叫方便智。所以,方便智的根源是真實智慧。如果智慧能用在生活上,這就是道道地地的佛菩薩的生活,我們跟佛菩薩在一起就沒有兩樣。現在我們的根本智沒有了,方便智當然就更沒有,它從根本智來的。根本智,《般若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般若無知」,那是根本智,它起作用就是方便智,「無所不知」,唯有無知才無所不知。同樣一個道理,無得就無所不得。你真證到無得,換句話說,你得到什麼?遍法界虛空界全得到了,一樣都不少。有得就有所不得,你有得,你能得到幾何?太渺小了。無得這個心念跟虛空法界融成一體,虛空法界一切所有的,都是你自己自性裏頭本具的。所以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這是真的,大乘菩薩證得。
方便智又叫權智,權就是方便,我們常講權巧方便,或者叫善巧方便,都是一個意思。就是他通達,通達在日常生活當中,他全用上了。我們看賢首國師的《妄盡還源觀》,他講得很好、很簡單,只講了四句,這四句是方便智。第一句,「隨緣妙用」。緣非常複雜,大乘教裏面把它歸納爲四類,統攝一切緣。一個是物質,一個是人事,物質裏面有順境、有逆境,我們的環境有順逆;人事環境裏頭有善緣、有惡緣,有我們相處很好的人,有這是冤家對頭,找麻煩的人,這四大類就統攝了。佛、菩薩怎樣應付這個緣?妙用。妙在什麼地方?妙在不著相,我們今天所說的,不要放在心上,就妙了。爲什麼?放在心上就有煩惱,善緣你喜歡,惡緣你討厭;順境心情很愉快,逆境就憂慮忡忡,那就不自在了。這是凡夫,凡夫總沒有法子避免。菩薩完全避免,無論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他都不起心不動念;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?智慧現前。菩薩覺悟了,知道事實真相,真相是什麼?所有境緣都是自己心裏變現出來的,是一體。一體裏面爲什麼有順逆、有善惡?那總是遇緣不同,它從這兒來的。不但一切衆生遇緣不同,建立各個不同的形相,就是我們自己本身這一個人,也是遇緣不同。
我們的念頭很複雜,從早到晚有善念、有惡念,念念不住、不停。所以,我們在這個經裏頭念到一句話,這句話非常有味道,叫「不斷之無」。它不間斷,但是統統是無,這個無就是講的一念,細念。一念爲什麼是無?真的是無,它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。我們眼睛能不能看見?看不見,就在面前,你看不見,真在面前。宇宙之間一切法都是那個一念裏面的色相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「一合相」,都是這一個現相糾纏在一起。這個糾纏在一起是科學家的話,大乘經裏面講一合,就是那一個合起來,讓你看到,看出形相出來了,看出一個意義出來,其實全是假的。累積那麼多的幻相,讓你感覺得有這個相存在,其實它確實不存在。
念念都不存在,我們誤以爲它存在,所以沒有智慧。沒有智慧就造業,順境裏面起貪心、愚癡,逆境裏面起怨恨,這就造善惡業了。善惡業其實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,夢幻泡影。可是怎麼樣?你不知道它是假的,你得受報,善業,果報在天堂;惡業,果報在地獄。天堂、地獄也就像作夢一樣,也不是真的。雖不是真的,他有感受,他有苦樂憂喜的感受。作夢,大家都知道是假的。如果作夢,夢一頭老虎要吃你,你會嚇得一身冷汗驚醒過來,醒過來還心有余悸,假的,不是真的。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假的,《金剛經》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你能把事實真相完全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智慧現前,你就怎樣去過智慧的生活。智慧的生活很快樂,智慧的生活不著相,而會把這些事情處理得很好。雖是假相,知道怎麼?我在這個人間就像在舞臺表演一樣,全是假的。既然上舞臺了,假戲要真作,要表演得逼真,觀衆才欣賞。我們叫觀衆欣賞,欣賞當中開悟,讓他覺悟,那就是無量功德。
所以下頭一句,要做榜樣給社會大衆看,這就是菩薩。「威儀有則」,則就是榜樣,我們言談舉止,做最好的榜樣給衆生看。最好的榜樣那個標准是什麼人?標准是佛陀。學佛,就要學跟佛那個樣子,要像,要像一尊佛,像一尊菩薩,大家看了歡喜,肯定歡喜。爲什麼?佛菩薩歡喜,佛菩薩不會怨恨人,佛菩薩不會記仇,你得罪他,他不放在心上。對人永遠是慈悲,永遠是愛護,永遠是無條件的在幫助你,這是佛菩薩的生活。決定沒有自私自利,爲什麼?他無我。有我才有自私自利,無我,自私自利沒落腳處。他以什麼爲我?以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爲我,這是什麼?這叫法身,經上常說法身,法是萬法,萬法是我的身。我們用佛教的術語來說,阿賴耶的相分是我的身,阿賴耶的見分是我的心。阿賴耶多大?比虛空法界還大。爲什麼?虛空法界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,這叫做證得清淨法身,這是真佛,不是假佛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見性就是見到事實真相,決定知道阿賴耶的相分是自己、是自身,阿賴耶的見分是自心。但是這還是在迷,還沒覺悟。覺悟是什麼樣子?覺悟是轉八識成四智,覺悟了。但是能覺到這個,與真正覺悟的距離很近了。
我們用第六意識分別外頭境界,不分別了就變成妙觀察智,妙用,加個妙觀察智。末那識的執著轉過來,不執著了,不執著變成平等性智,萬法平等。佛經上常說,心佛平等,生佛平等,生是衆生,心是真心,真心是平等的,妄心不平等,真心平等。衆生跟佛平等,爲什麼?同一個自性,同一個法身。《華嚴經》上佛常說,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十方是講空間,叁世是講時間,時空之內包括一切,一切法離不開時空,時空裏面所有一切法是一法身。諸佛如來是這個法身,他覺悟了,我們也是這個法身,我們迷,迷而不覺。雖然迷,法身沒有丟掉,法身就在面前。我們錯在哪裏?阿賴耶的相分無量無邊,單單執著這一點點叫做我身;阿賴耶的見分也是無量無邊,單單執著自己的妄念認爲是自心。這就錯了,錯了生煩惱,不生智慧;生煩惱就造業,造業就受報,受報又迷惑,迷惑又造業,生生世世搞成這個樣子。要不是佛給我們講清楚,我們哪裏會知道!佛說清楚了,我們聽懂、聽明白了,自己也感覺得好笑。
現在如何把我們這個過錯扭轉過來,這叫修行。決定要學菩薩,隨緣妙用,隨緣妙用就是普賢十願裏面所說的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。他迷,我覺悟了。我覺悟了要去責備那個迷惑的人,這個是不仁道,這不可以。對那個沒有覺悟的人怎麼樣?要憐憫他,要用慈悲心待他,幫助他覺悟。因爲什麼?他自性本覺,只是很不幸,迷了,愈迷愈深,不能自拔。要幫助他,幫助他破迷開悟。這個幫助不僅僅是言教,言教是補助的,真正的教誨是身教,做給他看,讓他覺悟。
人在這個世間,諺語所謂「不如意事常八九」。如果樣樣都如意,只有到極樂世界,那是樣樣如意,沒有不如意的。你在諸佛刹土裏面,六道裏頭,總是不如意。可是我們看到淪落在六道裏的衆生真可憐,又不忍心,不忍心就得再回來。回來就得要遭嫉妒、要遭毀謗、要遭陷害,什麼都得要遭,什麼都得要受。我們把這些找麻煩的人,這冤親債主,我們要給他立牌位,每天給他回向,天天爲他祈禱,希望他早一天覺悟。我們真在做,他們沒看到;他總有一天會曉得,我們這一生是用什麼樣的心態、什麼樣的行爲對他,他一定會知道。什麼時候會知道?他覺悟的時候他就知道了,他有神通的時候他就知道了。他知道,他一定感恩,良心發現了。所以冤家就變成親家,這個冤就化解掉了。佛教給我們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」,化不是在對方化,在自己,我自己這裏沒有了。對方縱然有,他不障礙我,爲什麼?我不生氣,那就沒有障礙,而且對我一絲毫妨礙都沒有。不但沒有妨害,還給我們做逆增上緣,幫助我們不斷提升,不但智慧提升,福報也提升。
我這些東西,章嘉大師教的,李炳南老居士教的,我統用上了。教你你用不上,不能落實到生活上,對不起老師,那老師不是白教你了!全都用上了,真快樂!所以,對這些毀謗我的人,感恩。爲什麼感恩?消除我的業障。縱然這一生沒有造惡業,前世、宿世不知道造多少,沒學佛的時候造很多,這自己能記到的,記住的。我二十六歲才學佛,二十六歲造了不少惡業,貪瞋癡慢統統具足。所以這些人,這些人是恩人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弘法這麼多年,誰說我的過失?沒人說,我的罪就消不掉,幸虧他們天天在說,替我消業障。我不知道感恩,還要去報複,那問題就嚴重了,那就白學了。所以這些統統屬于方便智,你才曉得方便智的受用,這種生活跟佛的距離愈來愈近。
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衆生都生歡喜心,自己哪有不歡喜的道理!自己不歡喜,衆生歡喜心生不起來。我們居住在這個地方,鄰居都歡樂,你看每個人見面都笑咪咪的打招呼。我住在六和園,是去年八月中秋搬過去的,我們那個小村的人告訴我,以前小村這些人,見面很少打招呼的,各顧各。我在那個地方住了半年,現在個個人打招呼,每個人見面都歡歡喜喜。所以我們帶給鄰居鄉黨帶給他快樂,這也是屬于威儀有則裏頭的一條。
言語,禍福之門,善護口業,世尊在這部經上把它擺在第一條,那個意思就是教我們說話要謹慎。很少看見這種排列,一般排列都是身口意,這個地方排列是口身意。要說好話,什麼是好話?真正關心他,真正愛護他,真正幫助他,這個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