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资格为佛弟子,这是佛弟子基本条件。我们要注意,为什么?我们要做弥陀弟子,这三个条件不具足,怎么做弥陀弟子?弥陀是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,弥陀弟子光荣,弥陀弟子一切诸佛都尊敬,天龙善神看到弥陀弟子格外恭敬,都保护你。这还没到极乐世界去,已经沾光了。净业三福都要学,真正弥陀弟子。
受持三皈,三皈是什么?《六祖坛经》上告诉我们,觉正净。我们在《坛经》上看到,六祖给人授三皈,他的誓词是教人念「皈依觉、皈依正、皈依净」,他不说佛法僧。那我们想一想,佛法从汉明帝永平十年,接受中国帝王的礼请到中国来,从汉明帝到六祖大师这个时代大概七百年。七百年时间不算短,三皈传授肯定有偏差了,如果传承没有偏差,六祖一定说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」,他不用这三个字,用觉正净。所以我们想他为什么?肯定对佛法僧已经有误会了。佛是什么?佛是佛像,把这个认为作佛,把经典认为是法,出家人以为是僧,这个不行,这个概念错了。所以,六祖大师把三皈纠正过来,不用佛法僧。然后加以解释,皈依觉,佛者觉也,加这个解释;皈依正,正者法也;皈依净,净者僧也。这是讲自性三宝,自性觉是佛宝,要皈依自性觉,是这个意思;皈依自性正,正知正见,这是法宝;皈依自性净,自性本净,一尘不染,六祖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说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三皈是佛法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,也是终极的目标,学佛学什么?就是学觉正净,达到究竟圆满就成佛了。
古代老师教学生,一定是首先把总纲领传授给你,你一生的方向、一生的目标,这一生的努力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。中国古人教学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你看童蒙就教给他,那就是你一生努力的方向、目标,自性本善,不能离开本善。本善完全用上了,圣人;用上不圆满,贤人。什么是本善?老祖宗世世代代传下来的,五伦是本善,五常是本善,四维是本善,八德是本善,就如此而已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离本善,与本善完全相应。在佛法里头,就是净业三福、六和敬、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菩萨六度、普贤十愿圆满了,这就是究竟一乘。愈是大道至极愈简单,愈容易记,一生就修这个、学这个,把这个发扬光大,这是大圣大贤。我们想做做不到,什么原因?自私,起心动念只知道自己,就做不到。如果起心动念没有自私,念念想着别人,就做到了。私,是往里头走;公,向外。为什么自私自利?不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,不知道这个事情。
大乘教上讲得清楚,我们身体是什么?阿赖耶的相分。阿赖耶的相分无量无边,所有的物质现象都是阿赖耶的相分,为什么执著这个相是我,其他的相分都不是我,哪有这个道理!念头是阿赖耶的见分,所有一切念头全是阿赖耶的见分,为什么?只执著自己起心动念是自己的,别人都不是的,错了。在这一层上佛说得究竟,儒跟道说得没有这么透彻。什么原因?儒跟道没见性,他没有到八地,没见到真相。佛家真的是搞到究竟了,把宇宙、万物、生命、缘起统统搞清楚、搞明白,这是大乘,大乘是真实智慧。所以佛法,在一切众生来说,就像经文所说的究竟一乘,所有一切众生的究竟一乘,一切众生有缘遇到这个,他一生就能成佛。每天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,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没有一尊佛不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。只有一个情形,他的业障习气太重了,他听不进去,他还不能接受,那佛用别的方法来帮助他。他能够相信、能够理解、能够接受,佛立刻就劝他。佛没有私心,佛只有一个愿望,希望众生快快成佛,不要耽误时间。
这个世界只要有真修行人,真修行人有大智慧、有大福德,中国古谚语有所谓「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」,真修行是大福德人,他住在这个地方,这地方没有灾难,他住的地方就是福地。哪些是真正大福德人?这种人往往大家瞧不起。乡下阿公、阿婆,手上拿一串念珠,日夜不断就一句阿弥陀佛。你问他什么,他还对你笑咪咪的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也不知道他听进没听进、听懂没听懂,他就是对你笑咪咪的,一句阿弥陀佛。不管你问他什么话,他回答你阿弥陀佛。这种人,这个注子里头有说,暗合妙道,他真正做到了信愿持名,不怀疑、不夹杂,没有妄念,念到功夫纯净。开利法师来见我,我问他,你们庙里头有没有这样人?有,有三、四个。我说你们要向他顶礼,庙里有一个,这个庙就不遭难。为什么?真修行人、真菩萨在那里,你们都沾他的光,不能瞧不起他,他真干。他将来往生,你知道他往生什么品位?决定是上辈往生,九品里头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就是他。
我们再一回想,谛闲老和尚那个念佛徒弟锅漏匠,那不就是的?不认识字,五堂功课是决定学不会的,学不会五堂功课就不能住寺庙,住寺庙人家瞧不起你,日子很难过。不认识字,你看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什么仪轨都没有,告诉他,你就老实念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着念。人家念三年,预知时至,站着往生。你说他什么品位?根据谛闲老和尚赞叹的话我们来判断,上上品往生。他站了三天,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,要走路的,从乡下走到城里,来回要两天,所以他站了三天。老和尚赞叹,说「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不如你」,比不上你,弘宗是传禅宗的,演教是讲经说法的大法师,包括谛闲法师本人,「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」。你看这两句话的赞叹,我们就想到他什么品位,不是上品上生,这个赞叹当不起,肯定上品上生。不认识字,苦了一辈子,念佛三年,上上品往生。我们要懂,谛闲法师那个赞叹不是随便赞叹的,赞叹的意思很深很广,你要听得出来。这都是末法当中的正法,这就是同中有别,别中有同,现在同分里面是末法,个人是正法。
四十多年前,我在佛光山教书,佛光山有个长工告诉我,他的家乡,就是佛光山的隔壁,叫将军乡,邻居老太太念佛三年站着往生。这些在我们想象当中,都是暗合道妙。这个老太太不懂佛法,心地非常善良、慈悲,喜欢布施,拜神,什么庙都拜。三年前娶了个媳妇,媳妇懂得佛法,劝婆婆不要到处乱拜,家里设个佛堂,专拜阿弥陀佛,专念阿弥陀佛。她真听话,她就不出门,三年。往生的那天晚上,她没有告诉任何人,晚上吃晚饭的时候,给她儿子媳妇家人说,不要等她,你们吃晚饭,先吃,她说她去洗个澡。可是家里人很孝顺,还是等她,等了很久,怎么都没出来?去看,真的洗了澡,换了衣服,叫没人答应。转到她这个小佛堂,她穿着海青,拿着念珠,站在佛的面前,她是站着,站着往生。叫她不答应,一看,真的走了。她不惊动别人,别人不会打搅她。
这些都是上辈往生的样子,我们要知道,应当学习。经上给我们讲得很好,我们平常事情很多,特别你们大家遇到的缘分,要帮助这个世界苦难众生,有很多工作要做。修行怎么办?利用假期,最好一个月一天。一天怎么?念佛一天一夜,一个月一天一夜,力量很大。一年当中要有个假期,年假,过年的时候要有个假期,念七天,打个七。那是大幅度提升自己,将自己教学所做这些功德统统回向,求生净土,好!所以我们认识清楚之后,就能把机会抓住、掌握住,自行化他并不耽误。
「《胜鬘经》曰:一乘即是第一义乘」,第一义就是法性,就是真如,就是实相。「又憬兴曰:一乘者,即智虽有三,其极无二,故云一乘」,憬兴法师的解释。智有三,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,有这三种。阿罗汉所证的,一切智,知法总相,阿罗汉知法总相。总相是什么?总相是空,万法皆空,了不可得,阿罗汉知道。所以他能够把见思烦恼放下。说一切法从哪里来的?为什么有一切法?阿罗汉不知道,他知道一切法空。知道一切法有,菩萨,叫道种智。道是什么?道理,为什么会有一切法,这个菩萨知道;种是种种,种种万物怎么来的,菩萨有这个智慧。佛,这两种智慧都圆满,叫一切种智。所以,智虽然有三,达到极端是一,这个一就是一切种智,这圆满了。佛所证得的,叫一乘;菩萨所证得的道种智,叫大乘;声闻只知道总相,不知道别相,叫小乘。
「《法华经》专说一乘之理」,成佛的《法华》,「该经《方便品》云: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」。这是《法华经》四句名言,也可以说是《法华经》的精华,是《法华经》里头的精句,最重要的一句经文,真话。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一切诸佛如来,他们所证的都是一乘法,成佛了。中国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就是一乘法,见性了,见性成佛。二乘没见性,就是大乘跟小乘没见性;三乘,加上个中乘,菩萨、声闻、缘觉这叫三乘,三乘是佛的方便说。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就把它分得很清楚,你看四十九年教学,一开始十二年讲阿含,小乘。十二年之后讲方等,好比办中学,大学的预备班,八年。阿含就是小乘,讲到人空,这最高的,讲到人空。方等讲到法空,不但人是空,法也是空的,这就大幅度的提升。这再讲真的,讲般若,般若是真实智慧,讲了二十二年,般若讲三空,人空、法空、空空,空也不能执著。最后八年讲《法华经》,一佛乘,怎样证到究竟的极果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所以这是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,二乘、三乘是佛的方便说,不是真实说。
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依什么?依是根据,根据什么说的?二谛。二谛是什么?俗谛,根据世俗人的常识来讲,大家很容易懂,契机;根据自己所证的境界,这叫真谛,这个真是你不懂。不懂,不懂就不说。所以佛要培养,一层一层往上提升,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、法华,一步一步往上去,慢慢你听懂了。你看你的基础二十年,阿含十二年、方等八年,二十年基础。般若二十二年,般若是大乘。你看,四十二年的基础,再给你讲一佛乘,一乘法,法华是一乘,下面基础四十二年。所以佛不准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