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做官。古時候做官這個行業是大家都很羨慕的,做官地位很高,收入也不錯,又沒事情幹,做官有這個好處。爲什麼?社會上人人都是好人,事事都是好事,作奸犯科的人太少了。所以變得做官的人沒事幹,每天都遊山玩水,喜歡找一些高人,向他們聊天、請教,這些出家人、道長。我們看《四庫全書》的集部,應該有一半多都是做官的人寫的,他沒事情幹。現在做官這麼苦,從前做官快樂,這樣辛苦人都嚇到了,不敢搞這一行。所以讀書有樂,一樣是最好,決定不要搞太多,一生就學一樣東西。其實它門門都通,一經通一切經通。門門都通,還是搞這一樣,安于這個法門,定在這一部經論。沒有特別因緣,找他講一個什麼東西,幾乎他都不涉獵,有人請教、找他,他會給你講,他什麼都能講。像惠能大師開悟了,樣樣都能講,沒有一樣他有障礙的,這都是給我們做了證明。這種教學法西方人沒有,連這個概念他都沒有,我們必須要真正拿出證據來給他看,他才會相信。
末後一句,故雲慧由心出,與不由他悟也。「上之叁疏可以互參」,上面舉出這叁位大德他們注疏裏頭所說的,可以互相參考。「綜之」,這個綜之就是總之,「則爲朗然大悟,證入實相。無師智、自然智等等妙智,炳然齊現」,智慧真的現前。「悟由自心,非從外得。從門入者,不是家珍」。這一句禅宗的法語,我們這裏也有一點參考資料,「禅林用語,原指真正之珍寶即在自家之中」。這是什麼?在你心中,真正的珍寶。「禅林中,轉指開悟之大事最重要關鍵乃在于本具之佛性,若不明此理,反而向外尋求,終必無所獲得」。這是入門,宗門跟教下不一樣,宗門確實上上根人他是從自性下手,沒有開悟不看經,開悟之後讀經。讀經是什麼?給自己做證明,自己所悟得的境界跟大乘經上所講的一致,沒錯,你真的開悟。如果你悟入的境界跟經上講的不一樣,那是邪悟,不是正悟。所以用經論印證自己的知見,這經論作用在此地。于中下根性的人,這個方法他沒有辦法,中下根性就要學習。
古人有個比喻,禅宗是一步登天,這一步跨上去了很好,立刻成就了;跨不上去,摔下來粉身碎骨,這不是開玩笑的。教下好比走樓梯,一層一層往上爬,你上一層你就高一層,時間是很長,但是很踏實,所以教下不能夠躐等,循序漸進。像現在是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在佛法裏頭,你看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、法華,《華嚴》跟《法華》是一樣的,都是研究所的課程。佛對于這個非常嚴格的執行著,不依照這個順序,佛不承認你是他的學生,對于紮根的教育就非常重視。
佛滅度之後,他的學生到四處八方去弘揚、去教學,有些地方一、二百年沒有了,有些地方叁、四百年。我們看到阿富汗那個佛像,遺迹被毀掉了,那七百年,我們在印尼看到佛塔、古迹也是七百年。唯獨在中國,這將近兩千年,公元六十七年傳到中國,快到兩千年了,只有在中國時間這麼長,而且起很大作用。中國人修行證果的,禅宗《五燈會元》一千七百則的公案,那就是一千七百個大徹大悟的人,這不得了!加上教下的,華嚴、天臺、叁論,加上這些,我們最保守的估計應該有叁千人。兩千年來佛教在中國,真正修行證果的將近叁千人,不算淨宗的。淨宗念佛往生的,我想最保守的估計也超過十萬人。這個成就太輝煌了,超過印度太多,印度的佛教跟中國比望塵莫及。淨宗往生就是成佛。
佛在《大集經》裏頭告訴我們,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持戒就能證果。人心厚道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,人都具足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所以他很容易成就。像法時期,人慢慢聰明,不聽話了,自己意見就多了,喜歡佛教,喜歡經教,但是不能認真修行,這像法。這個時期能夠看到,他把在經教所學的東西用在生活上,用在工作、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,煩惱習氣沒斷,就這個問題,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回,但是善根種下去了。有這樣的根器,如果遇到淨土他有辦法,他真能往生,遇不到淨土他不能成就。現在在末法時期,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,我們在末法時期選擇淨土,聽話,老實聽話。我們真信、真願,真念這句佛號,就真幹,這叁個條件具足了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再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放得下,你要是不能往生,原因可能就是你有沒放下的,你心裏還有牽挂。
如果心裏有這些事情,我們要學祖師大德龐蘊居士,唐朝人。他學佛,家庭環境很不錯,他把全部的家當裝在一條船上,船劃到江當中,把船底打個洞,整個沈下去。放下了。有人問他,你既然這個東西不要了,爲什麼不拿去做做好事,去布施給別人?他說了一句話,好事不如無事。做好事還要浪費很多精神,你看沈到江裏去多好,什麼都沒有了。每天生活,他編織草鞋,編草鞋、賣草鞋,一雙草鞋一、二個銅板,他能夠賣二、叁雙,一天生活費用就沒有問題。什麼都不要,幹淨利落,沒有牽挂,把自己所有牽挂的統統抛棄掉,他的心才能專、才能一。這樁事情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上。
「《碧岩錄》第五則」,《碧岩錄》是禅宗語錄,這裏頭也是教我們,「從門入者,不是家珍」,爲什麼?你學來的。「須是自己胸中流出,蓋天蓋地,方有多少分相應」。完全著重在開悟。不僅僅禅宗重視開悟,教下也重視;不僅教下重視,儒重視、道重視,這就是佛教的文化大幅度提升中國傳統文化,這文化互補,起了大作用。古時候很多大儒用佛經來解釋四書五經,把四書五經的境界提升了。我們在抗戰期間,流亡學生,那時候念初中,我們的老師他們閑話、聊天,在客廳裏面,我有一天從那個門外走過,聽到裏頭幾個老師在談話,談學生當中哪個有悟性,哪個沒有悟性,我聽到這些談話。老師著重悟性。現在這些老師,對這個好像概念都沒有了,那個時候的老師在一起聊天,觀察學生的悟性。所以學得來的不算,一定要自己悟得的。老師有種種善巧方便,你問他,他不答覆你,他旁敲側擊讓你悟,這是好老師;一問什麼都給你講,你還悟什麼?把你悟門都堵死了。所以從前的老師想方法,旁敲側擊叫你去悟去,悟出來之後給你印證。從前教學法這是很常用的,常常見到的,不是一問立刻就告訴你。
「六祖惠能大師曰:密在汝邊」,這句話也是《壇經》上說的。那個法師叫惠明,他們同輩分的,是一個四品將軍,追趕他,想奪回衣缽。真的被他趕上了,趕上之後,反正他要衣缽,惠能大師把衣缽放在路旁邊石頭上,自己躲藏起來。他是個四品將軍,衣缽在那裏他居然拿不動,他就知道,馬上就覺悟了,就叫著行者,他說你出來,我是爲求法的,我不是爲衣缽的,把他請出來,請出來他求法。惠能就坐在石頭上,就問他,他來求法,惠能大師告訴他,「不思善、不思惡,正與幺時,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」,他從這一句話裏開悟了。叫你把念頭放下,不想善也不想惡,清淨心現前,這時候問你一句話,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,他就悟入了。拜惠能爲老師,自己改了名字,然後問一句,還有沒有秘密法?惠能大師告訴他,「密在汝邊」。他真的叩謝,回去之後告訴大家,我這條路走過了,沒有。這是惠明,六祖會下四十叁個人開悟,惠明是其中一個,你看他跟五祖那麼多年沒開悟,在這個機緣上開悟了。
「故知諸佛密藏,本來具足。悟則明現,不從他得。故雲:得一乘道,不由他悟」。這證明了大乘經上所說的,我們細心去體會,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大乘經上常說的。一切法在哪裏?一切法在心裏,心現的,《華嚴》講的,「一切法唯心所現」,也叫心現心生,「唯識所變」。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變化?變化是我們的念頭,念頭太雜、太多了,所以産生無量無邊的變化。如果我們把妄心放下,那個世界叫一真法界,爲什麼?沒有變化。有形有相,沒有變化,人無量壽,不老,沒有變化就不老。六道十法界有變化,一真法界沒有變化,就是諸佛實報土,實報莊嚴土沒有變化。壽命真的是很長,《華嚴經》告訴我們,壽命叁大阿僧祇劫,那真長!祖師大德有說,這個叁大阿僧祇劫叫做有量的無量,講無量壽,這是有量的無量,不是真的無量,但是有量的無量通真的無量。他叁大阿僧祇劫到了,就是無始無明習氣斷幹淨了,一斷幹淨他就升級,從等覺就升到妙覺,妙覺是真無量,他回歸常寂光,常寂光真的無量。所以,說極樂世界叫無量壽,這是決定沒有懷疑的,是真的,到那裏去是有量的無量,證無量的無量,他證得究竟圓滿。
故知諸佛密藏,密不是秘密,是深密。密藏是什麼?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。整個宇宙是你自性變現出來的,整個宇宙這些東西就是你的密藏,本來具足。沒有緣的時候它不現,這是大乘教常講的隱現,它隱,不現,所以說它是空,自性空寂;遇到緣它就現行,能生萬法。能生萬法就是佛經的名詞,叫法界虛空界,科學家所講的宇宙,這個現象就出來了,本自具足。覺悟的時候就明現,不從他得,故雲:得一乘道,不由他悟。一乘道就是成佛,成佛是自己開悟的,不是別人幫助的。別人得是諸佛菩薩,看到你將悟未悟,你到開悟的邊緣,他來幫助你一把,來引導你,還是讓你自己悟入。我們在《壇經》上看到,五祖對惠能是用《金剛經》,應該講到四分之一,《金剛經》只有五千多字,講到一千多字的樣子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開悟了。提出他的報告,五句話,五祖聽了,行了,後頭不講了,衣缽就給他,叫他趕快走。
這就是世間世情,人情,要懂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嫉妒障礙,外面,六師外道嫉妒障礙;裏面,提婆達多對釋迦牟尼佛不滿。原因是提婆達多想把釋迦牟尼佛害死,他作佛,對于世間人對世尊那種恭敬供養,他看了有嫉妒心。惠能大師大徹大悟,成佛了,還要回避這些嫉妒障礙,到獵人隊裏去躲了十五年,十五年,大家把這個事情淡忘掉了,他才出來。世出世間法你都要細心去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九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