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做官。古时候做官这个行业是大家都很羡慕的,做官地位很高,收入也不错,又没事情干,做官有这个好处。为什么?社会上人人都是好人,事事都是好事,作奸犯科的人太少了。所以变得做官的人没事干,每天都游山玩水,喜欢找一些高人,向他们聊天、请教,这些出家人、道长。我们看《四库全书》的集部,应该有一半多都是做官的人写的,他没事情干。现在做官这么苦,从前做官快乐,这样辛苦人都吓到了,不敢搞这一行。所以读书有乐,一样是最好,决定不要搞太多,一生就学一样东西。其实它门门都通,一经通一切经通。门门都通,还是搞这一样,安于这个法门,定在这一部经论。没有特别因缘,找他讲一个什么东西,几乎他都不涉猎,有人请教、找他,他会给你讲,他什么都能讲。像惠能大师开悟了,样样都能讲,没有一样他有障碍的,这都是给我们做了证明。这种教学法西方人没有,连这个概念他都没有,我们必须要真正拿出证据来给他看,他才会相信。
末后一句,故云慧由心出,与不由他悟也。「上之三疏可以互参」,上面举出这三位大德他们注疏里头所说的,可以互相参考。「综之」,这个综之就是总之,「则为朗然大悟,证入实相。无师智、自然智等等妙智,炳然齐现」,智慧真的现前。「悟由自心,非从外得。从门入者,不是家珍」。这一句禅宗的法语,我们这里也有一点参考资料,「禅林用语,原指真正之珍宝即在自家之中」。这是什么?在你心中,真正的珍宝。「禅林中,转指开悟之大事最重要关键乃在于本具之佛性,若不明此理,反而向外寻求,终必无所获得」。这是入门,宗门跟教下不一样,宗门确实上上根人他是从自性下手,没有开悟不看经,开悟之后读经。读经是什么?给自己做证明,自己所悟得的境界跟大乘经上所讲的一致,没错,你真的开悟。如果你悟入的境界跟经上讲的不一样,那是邪悟,不是正悟。所以用经论印证自己的知见,这经论作用在此地。于中下根性的人,这个方法他没有办法,中下根性就要学习。
古人有个比喻,禅宗是一步登天,这一步跨上去了很好,立刻成就了;跨不上去,摔下来粉身碎骨,这不是开玩笑的。教下好比走楼梯,一层一层往上爬,你上一层你就高一层,时间是很长,但是很踏实,所以教下不能够躐等,循序渐进。像现在是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在佛法里头,你看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、法华,《华严》跟《法华》是一样的,都是研究所的课程。佛对于这个非常严格的执行着,不依照这个顺序,佛不承认你是他的学生,对于扎根的教育就非常重视。
佛灭度之后,他的学生到四处八方去弘扬、去教学,有些地方一、二百年没有了,有些地方三、四百年。我们看到阿富汗那个佛像,遗迹被毁掉了,那七百年,我们在印尼看到佛塔、古迹也是七百年。唯独在中国,这将近两千年,公元六十七年传到中国,快到两千年了,只有在中国时间这么长,而且起很大作用。中国人修行证果的,禅宗《五灯会元》一千七百则的公案,那就是一千七百个大彻大悟的人,这不得了!加上教下的,华严、天台、三论,加上这些,我们最保守的估计应该有三千人。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,真正修行证果的将近三千人,不算净宗的。净宗念佛往生的,我想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十万人。这个成就太辉煌了,超过印度太多,印度的佛教跟中国比望尘莫及。净宗往生就是成佛。
佛在《大集经》里头告诉我们,正法时期戒律成就,持戒就能证果。人心厚道,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,人都具足老实、听话、真干,所以他很容易成就。像法时期,人慢慢聪明,不听话了,自己意见就多了,喜欢佛教,喜欢经教,但是不能认真修行,这像法。这个时期能够看到,他把在经教所学的东西用在生活上,用在工作、用在处事待人接物,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,烦恼习气没断,就这个问题,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轮回,但是善根种下去了。有这样的根器,如果遇到净土他有办法,他真能往生,遇不到净土他不能成就。现在在末法时期,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,我们在末法时期选择净土,听话,老实听话。我们真信、真愿,真念这句佛号,就真干,这三个条件具足了,没有一个不往生的。再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放得下,你要是不能往生,原因可能就是你有没放下的,你心里还有牵挂。
如果心里有这些事情,我们要学祖师大德庞蕴居士,唐朝人。他学佛,家庭环境很不错,他把全部的家当装在一条船上,船划到江当中,把船底打个洞,整个沉下去。放下了。有人问他,你既然这个东西不要了,为什么不拿去做做好事,去布施给别人?他说了一句话,好事不如无事。做好事还要浪费很多精神,你看沉到江里去多好,什么都没有了。每天生活,他编织草鞋,编草鞋、卖草鞋,一双草鞋一、二个铜板,他能够卖二、三双,一天生活费用就没有问题。什么都不要,干净利落,没有牵挂,把自己所有牵挂的统统抛弃掉,他的心才能专、才能一。这桩事情我们要常常放在心上。
「《碧岩录》第五则」,《碧岩录》是禅宗语录,这里头也是教我们,「从门入者,不是家珍」,为什么?你学来的。「须是自己胸中流出,盖天盖地,方有多少分相应」。完全着重在开悟。不仅仅禅宗重视开悟,教下也重视;不仅教下重视,儒重视、道重视,这就是佛教的文化大幅度提升中国传统文化,这文化互补,起了大作用。古时候很多大儒用佛经来解释四书五经,把四书五经的境界提升了。我们在抗战期间,流亡学生,那时候念初中,我们的老师他们闲话、聊天,在客厅里面,我有一天从那个门外走过,听到里头几个老师在谈话,谈学生当中哪个有悟性,哪个没有悟性,我听到这些谈话。老师着重悟性。现在这些老师,对这个好像概念都没有了,那个时候的老师在一起聊天,观察学生的悟性。所以学得来的不算,一定要自己悟得的。老师有种种善巧方便,你问他,他不答覆你,他旁敲侧击让你悟,这是好老师;一问什么都给你讲,你还悟什么?把你悟门都堵死了。所以从前的老师想方法,旁敲侧击叫你去悟去,悟出来之后给你印证。从前教学法这是很常用的,常常见到的,不是一问立刻就告诉你。
「六祖惠能大师曰:密在汝边」,这句话也是《坛经》上说的。那个法师叫惠明,他们同辈分的,是一个四品将军,追赶他,想夺回衣钵。真的被他赶上了,赶上之后,反正他要衣钵,惠能大师把衣钵放在路旁边石头上,自己躲藏起来。他是个四品将军,衣钵在那里他居然拿不动,他就知道,马上就觉悟了,就叫着行者,他说你出来,我是为求法的,我不是为衣钵的,把他请出来,请出来他求法。惠能就坐在石头上,就问他,他来求法,惠能大师告诉他,「不思善、不思恶,正与幺时,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」,他从这一句话里开悟了。叫你把念头放下,不想善也不想恶,清净心现前,这时候问你一句话,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,他就悟入了。拜惠能为老师,自己改了名字,然后问一句,还有没有秘密法?惠能大师告诉他,「密在汝边」。他真的叩谢,回去之后告诉大家,我这条路走过了,没有。这是惠明,六祖会下四十三个人开悟,惠明是其中一个,你看他跟五祖那么多年没开悟,在这个机缘上开悟了。
「故知诸佛密藏,本来具足。悟则明现,不从他得。故云:得一乘道,不由他悟」。这证明了大乘经上所说的,我们细心去体会,「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」,大乘经上常说的。一切法在哪里?一切法在心里,心现的,《华严》讲的,「一切法唯心所现」,也叫心现心生,「唯识所变」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变化?变化是我们的念头,念头太杂、太多了,所以产生无量无边的变化。如果我们把妄心放下,那个世界叫一真法界,为什么?没有变化。有形有相,没有变化,人无量寿,不老,没有变化就不老。六道十法界有变化,一真法界没有变化,就是诸佛实报土,实报庄严土没有变化。寿命真的是很长,《华严经》告诉我们,寿命三大阿僧祇劫,那真长!祖师大德有说,这个三大阿僧祇劫叫做有量的无量,讲无量寿,这是有量的无量,不是真的无量,但是有量的无量通真的无量。他三大阿僧祇劫到了,就是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了,一断干净他就升级,从等觉就升到妙觉,妙觉是真无量,他回归常寂光,常寂光真的无量。所以,说极乐世界叫无量寿,这是决定没有怀疑的,是真的,到那里去是有量的无量,证无量的无量,他证得究竟圆满。
故知诸佛密藏,密不是秘密,是深密。密藏是什么?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、无量相好。整个宇宙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,整个宇宙这些东西就是你的密藏,本来具足。没有缘的时候它不现,这是大乘教常讲的隐现,它隐,不现,所以说它是空,自性空寂;遇到缘它就现行,能生万法。能生万法就是佛经的名词,叫法界虚空界,科学家所讲的宇宙,这个现象就出来了,本自具足。觉悟的时候就明现,不从他得,故云:得一乘道,不由他悟。一乘道就是成佛,成佛是自己开悟的,不是别人帮助的。别人得是诸佛菩萨,看到你将悟未悟,你到开悟的边缘,他来帮助你一把,来引导你,还是让你自己悟入。我们在《坛经》上看到,五祖对惠能是用《金刚经》,应该讲到四分之一,《金刚经》只有五千多字,讲到一千多字的样子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开悟了。提出他的报告,五句话,五祖听了,行了,后头不讲了,衣钵就给他,叫他赶快走。
这就是世间世情,人情,要懂。释迦牟尼佛在世,嫉妒障碍,外面,六师外道嫉妒障碍;里面,提婆达多对释迦牟尼佛不满。原因是提婆达多想把释迦牟尼佛害死,他作佛,对于世间人对世尊那种恭敬供养,他看了有嫉妒心。惠能大师大彻大悟,成佛了,还要回避这些嫉妒障碍,到猎人队里去躲了十五年,十五年,大家把这个事情淡忘掉了,他才出来。世出世间法你都要细心去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