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八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不是妄心。

  妙德功圆,功是功夫,功夫就是放下,圆是圆满。圆满怎么?就入于实相,入是契入,就证得实相。实相是什么?无所得。实相里头什么都没有,但是实相里头什么都不缺,能生万法,虽然清净寂灭,它能生万法。所以这个空不当作无讲,空不是无。为什么说它空?因为它没有现象,六根缘不到,所以叫它做空,可是遇缘它现相。这个缘有两种,在我们自己本身,迷了之后就变成六道凡夫,那我们要回归实相要修行,就是要放下,这是缘。第二种生万法的缘是众生有感,自然就有应。我们用虚云老和尚朝山这个例子,这个跟我们最近。

  抗战胜利之后,虚老和尚在香港住了一个多月,香港同修为他建立个精舍,我去参观过。老和尚在这里住了一个月就要回去,跟大家讲,这是花花世界,这个地方修行不能成就,他回到中国大陆去了。但是那个时候,这是三十多年将近四十年,香港环境比现在朴实得多。我来香港是一九七七年,在虚老和尚,他比我早个三、四年的样子。那时候香港的高楼,普通香港房子大概是十四层,十三、十四层,一般的,最高的一栋楼五十层,那时候刚刚建好的,而且少,没这么多,你在海边上看到青山绿水真好看,现在建筑太多太多了。回归的时候,我从美国回到香港,看香港回归祖国,那时候的建筑多,人口也增加了。现在的建筑,五十层、六七十层的大楼到处都是的,我在高的地方看香港,就好像什么?牌位一样,一个一个的。香港的风水统统被破坏了,跟从前不一样。以前没有这么多快速道路,也没有隧道,香港到九龙要坐轮船、坐渡轮,那时候还有点味道,现在步伐太快,人确实变成机器了。

  「证无所得」,确确实实无所得,以无所得故,『得一乘道』。有所得,这一乘道就没分。这一乘道是一佛乘,成佛了。「故得一乘道者,即圆证究竟大觉之佛果」,你就成佛了。成佛是什么样子?你读《坛经》,就像惠能那样的,那就叫成佛。成佛,『不由他悟』。我们看下面的解释,《唐译》的本子,这是五种原译本的一种,说「得一乘道,无有疑惑,于佛教法,不由他悟」,这一句就行了。于佛教法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你全都明白了。不由他悟,你自己就悟了,不需要学习。我们看惠能,真的,这有证明。惠能大师不认识字,在黄梅住了八个月,五祖分配他的工作是苦工,现在讲做义工,干他的老本行,舂米、破柴;他是樵夫,在山上砍柴的樵夫,就干这个事情。在寺庙干八个月,培福;慧有了,根很利,培福。惠能确实尽力,个子小、身体轻,舂米踏碓力量不够,找一块大石头绑在身上增加重量。这是什么?这是他做事情负责,认真负责。道场里头有讲堂,一次没去过;有禅堂,一支香也没坐过,跟他完全不相干。传法的时候半夜三更,开悟之后赶紧就让他走。我们相信他行李都没有,经上没有记载他回去收拾行李,没有,五祖直接送他,已经准备好船,预备好了,送他上船走了,没有人知道。

  他在逃难,在路上走到曹溪村,遇到一个无尽藏比丘尼,这个比丘尼平常是读《大涅槃经》的。《大涅槃经》的分量很大,两个译本,一个三十六卷,一个四十卷。这个比丘尼每天在念,惠能在旁边听,彼此不相识。等她念完,惠能把刚才听到的意思讲给她听,这比丘尼非常讶异,讲得透彻!捧着经本向他请教,他说我不认识字。这比丘尼奇怪,不认识字你怎么会讲得这么好?这个与认识字不认识字不相干。不由他悟,世尊所说的一切经,你只要念给他听,他没有不懂的。这就说明是真的不是假的,确实不由他悟。

  「至于《魏译》作慧由心出」,这个译得简单,《唐译》的你看看四句十六个字,《魏译》的只有四个字,智慧从心出来的,这也是不由他悟。「《净影疏》释云:真解发中」,这个中是心,中心。「名慧心出」,直接发自于心中,不是外头,不是向外学的,向外面学的是知识,从内心里面觉悟的是智慧,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。「盖谓真实明悟,发于自心,名为慧由心出」。又望西法师说,望西法师的《无量寿经钞》,这他的著作,对这句经文的解释,「疑网既断,实理忽证。彼能证智」,能证这种智慧,「不由他生,必由心出」。

  下面是念老的话,「盖谓纤疑永断」,纤是很微少的,极其微少的疑惑都断掉了,永远断掉了。我们知道,疑是根本烦恼,贪瞋痴慢疑,这个东西断掉,智慧就开了。在古老的中国,小孩从小就没有疑惑,听父母的、听老师的、听大人的,怎么讲他都相信,没有一丝毫疑惑,所以对于圣人的教诲很容易契入。不疑是真心。今天难,今天都被科学教坏了,科学头一个就教你怀疑,你不怀疑就不能发现真理,真理是从怀疑当中得到的。它那个真理是物理,不是真理,是讲的物理,佛家讲的那是真理。真理决定不能有疑惑,有疑惑你决定不能悟入。所以现在麻烦在此地,从小就学了怀疑,从小就学不相信别人的话,你说这个事情麻不麻烦!这是我们传统文化最大的障碍,是佛法里头最严重的障碍。我们真的要学传统文化、要学佛法,必须把疑根拔除,我们对经教、对祖师大德这些注疏不能怀疑。

  对现代人的著述最好少看,一定以古人的东西做基础。为什么?古人注疏,不开悟不敢注疏,他怕因果,错下一个字的转语,堕五百世野狐身,他害怕。所以古人有实学,有信、有解、有行、有证,这古人。我们学经教,老师告诉我们,参考注解参考古人的,古人的遇到很难的看不懂的,看现前这些大德的,指定哪些人?谛闲老和尚的东西可以看,圆瑛法师的可以看,兴慈法师的可以看,倓虚法师的可以看,指定了大概有六、七种。这些是什么?老师都肯定他们的东西,虽然没有证,但是他有行,他真有修行功夫,有解有行。对于有解没有行的,我们就不能看,至少是有真正修行的,他有心得。现在这个标准又得要降低,为什么?真有修行的人没有了。所以我觉得最好还是学文言文,花两年的时间把文言文学好,还是看古注好。古来这些祖师大德,那都是证果的人,他们不是普通人,智者大师传说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,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善导大师也是弥陀再来的。佛菩萨为什么常常在中国示现?就是真有修行人,真有相信的人、不怀疑的人,他就来了。现在人是疑虑重重,这个心不能够感佛菩萨来。佛菩萨来,我们有感,他才有应,我们今天这个感有问题,所以来应的不是佛菩萨,假的不是真的,冒充佛菩萨的很多,真正的佛菩萨太少了,这是我们今天遇到的困难。

  疑网既断,实理忽证,豁然你就证得,心开意解。这心一开,譬如这句经文里头,你在那里看无量义。原来看不懂,心一开的时候无量义。这个经验我们有,我们不是真的证入,我们是临时求感应。学讲经,古注看不懂,怎么办?放下,去拜佛,拜上个五、六百拜,拜上个一千拜,忽然就通了,那个意思往上涌,写都来不及。这样的感应很多,我们有,别的同学也有,老师也有。所以老师教我用至诚感通,不能通的时候就求感应,感应用诚心,真诚心到极处,感应就现前。彼能证智,能证的智慧,不由他生,必由心出。下面是念老给望西师这段注解的解释,「盖谓纤疑永断,朗然大悟,顿证实理,得一乘道。能证此一乘道之智,必从自心出,决不从他处生」。所以我们放下来一心礼拜就对了。学《行愿品》,拜普贤菩萨,学《地藏经》就拜地藏菩萨,学《普门品》我就拜观音菩萨,几百拜拜下去之后意思就出来了,确实不由他悟。

  「《会疏》曰:断除疑网,则智慧自生。由心者,无师自然智,而不由他悟」。这里头提出两种智慧,无师智、自然智,这是智慧现前。无师,没有老师教的。下面说,「盖谓所生之智慧乃无师智与自然智。既是无师智,则不从人得。复是自然智,则不由他生。故云慧由心出与不由他悟也」。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无师智,我们把这段念一念。「无师智」,《佛光大辞典》里,「指非藉他力」,不是藉外力,「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。与自然智为同义语」。「碧岩录」,这是禅宗的语录,「第六十二则:以无师智,发无作妙用;以无缘慈,作不请胜友」,出在《法华经.譬喻品》、《宗镜录》卷九。这就是没有人教你,智慧自然现前。

  第二种,「指无师独悟之智慧」,自己开悟,「如佛所证得之智慧,非由师教或外力而得」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,经上讲夜睹明星,豁然大悟,没有人教他。为什么会开悟?《楞严经》上有句话说,「净极光通达」。净是根本智,智慧是自性里本有的,自性是真心。我们今天心是动的,这个动是妄心、浮动,就是妄念,妄念把它止住,真心就现前,智慧就现前。真心里头本来具足无量智慧,是这么来的。我们拜佛求感应,一面求感应,一面心里头没有杂念,拜上半个小时之后心清净了,杂念伏住了,智慧就现前,你这个疑难的东西立刻得到解决,再看到古人的东西你看懂了;原先看不懂,心浮气躁,心定下来之后就看懂了。证明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这个慧就是自然智,就是无师智,非由师教,也不是外力。「又如缘觉圣者」,缘觉是独觉,「观诸法因缘生灭」,也是没有老师教,他开悟了,他是看这些因缘法豁然开悟的。

  经上这些话,祖师的这些开示,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,我们晓得真正智慧从哪里来。为什么祖师教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?它会开智慧。学多、学杂了不行,你乱了,你心定不下来。这个东西,大人小孩一样。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,中国古时候教小朋友,那种方法高度智慧。实际上是怎样?最高的方法是一门深入,读一部书,不要读很多。读很多是什么?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,要小孩背得愈多愈好,殊不知一部东西能开悟。一部东西熟读,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,那读书要读上一万遍不就通了吗?全通了,真开悟了。真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知道。

  古时候读书,目的在哪里?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