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0八集) 2012/7/3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08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八百六十八頁,倒數第四行,最後一句,「十波羅蜜」,我們學到第六,「般若波羅蜜」。
般若波羅蜜也有叁種,我們搜集了幾份資料,叁種說法有一些不同。爲什麼它有不同的說法?這是佛祖說法教學的方便,這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。佛說法、祖師說法,時節因緣不一樣,地點不一樣;地點不一樣,說明這個世間風氣不一樣,文化不一樣,生活方式不一樣,想法、看法不一樣,所以就不能用同一個方法講。說法,因人而異、因時而異、因地而異、因事而異,活的。我們看很多注解、很多種講法,就等于什麼?看醫生的處方,看這個處方就想到那個病人得的些什麼病,得的病不一樣,開的處方不相同。六個原則不變,講法有改變,布施怎麼講法,持戒怎麼講法,忍辱、精進怎麼講法,一定要看時節因緣。
我們看到李老師編的大專佛學講座《十四講》,這是對知識分子,是對初學佛法,所以講的東西要能概括、要能普遍化,這個很重要。經上我們看到有一些專門對小乘講的、專門對大乘講的、專門對地上菩薩講的,不一樣,你在這裏看到深淺不相同、廣狹不相同,這些我們都要懂得,也都要學習。這就是佛家常講,「佛無有定法可說」。佛法從哪裏來?從衆生那邊來的。他的善根福德因緣,他能夠理解的程度、能夠做到多少,講的東西恰如其分,他聽了就歡喜;如果太高深了,講了我做不到,沒用,他只有贊歎,對他得不到利益。現前就能得到利益,李老師這個講法是最適合現在人的根機。
我們這份資料,這叁種,第一個「生空無分別慧」,第二個「法空無分別慧」,第叁個「俱空無分別慧」,這對菩薩講的。李老師當年教學,對初學的知識分子,般若這叁種,第一個「實相般若」,第二個「觀照般若」,第叁個「方便般若」,這就廣泛得多了。實相般若是講事實真相,這一邊,生空、法空、俱空都是屬于實相。所以講叁空,這是對菩薩說的,不是對初學說的。初學要知道佛到底講些什麼,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,他雖然不能理解,當然更不能夠體會,可是知道佛法到底是講些什麼,讓他有這個概念。宇宙人生的真相,真相是什麼?真相是不可得,像《般若經》,《大般若經》所說的,「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
從什麼地方看它無所有、它畢竟空?佛經上佛常說「萬法皆空」,這是實相,無論從理、無論從事都不可得。相不是真的,佛法講真妄,它的定義是永恒不變,這就是真的;它會變化,這就是假的,這不是真的。在宇宙一切諸法裏面去找,哪些是不變的?一切法的本體是不變的。也就是說這一切法是依什麼生的?它有個體,這是屬于哲學上的問題,哲學稱這個叫做本體論。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從哪來的,根據什麼來的,這是本體論。可是在哲學上,這是一個大的課題,自古至今,多少哲學家對這個問題看法並不相同,所以一直到今天沒有定論。佛有,中國儒釋道都有,佛教稱爲自性,稱爲法性,名詞很多;儒家也稱爲本性,本性本善;道家稱它作太極,「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生萬物」,它有這套邏輯,以太極爲本體。道教以後,他們的祖師在太極上面再建立一個無極,無極生太極。就跟我們佛門八識,阿賴耶,就有祖師大德在阿賴耶上面再建一個第九庵摩羅識。其實這也沒有必要,但是有一些人這種說法,八識的本體稱爲第九識,八識是一切虛妄的根本,自性是一切真實的根本。所以我想建立第九識跟建立無極,可能也受佛法這種啓示,妄是從真來的,把真擺在最高峰。
智慧頭一個就是實相,六度到般若可以說是純哲學,研究本體、現相、作用。實相是體,觀照是認識論,實相是哲學裏頭的本體論,觀照是認識。在智慧裏面講,實相是一切智,觀照是道種智。宇宙之間形形色色萬事萬物,怎麼來的?道種,道是道理,種是種種、衆多,無量無邊、無盡無數這些物相什麼道理而産生的。第叁種智慧,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,面對著這個複雜的宇宙、衆生,衆生裏頭有人事環境,衆緣和合而生;有物質環境,有自然環境,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應對,能達到人一生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最高的享受,這個就是般若之所得,所得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人生最高的享受對自己來說,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這人生最高的享受,在佛法講成佛,這對自己;對他就是教化衆生,幫助一切衆生也都能夠回歸大覺,這是方便般若。後面開出來,都是從般若開出來,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這就是十波羅蜜後面的。
我們參考資料裏頭,既然擺在面前,我們也說說。第一個「生空無分別慧」,對我們念佛有幫助。「謂平等照了俗谛之法」,俗谛是世俗,就是世間。這個世間包括的範圍很大,不但包括六道,還包括十法界;換句話說,四聖六凡這都是在俗谛。我們用無分別的心去應對,既然沒有分別,當然就不會有執著,執著是從分別生的,先有分別,後有執著;分別沒有了,執著當然沒有,用這種心態跟一切衆生相處。衆生這兩個字一定要記住,它的本義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叫做衆生。不是說很多人,認爲很多人在一起,這個觀念錯誤,不是這個意思,衆緣和合而生起的。哪一個現象不是衆緣和合?全是的。動物衆緣和合的,佛經上常講,四大五蘊,四大五蘊完全講的是動物。四大其實就是五蘊裏面的色蘊,五蘊裏頭的色蘊。色就是物質現象,受想行識是心理現象,阿賴耶是自然現象,都不出四大五蘊。
五蘊裏面的色,佛經上講的種種色,自然現象裏面有無表色,它真有色,但是我們看不見。譬如說我們作夢,夢中境界有沒有色?有。你作夢爲什麼別人看不見?你作夢對我來說,那叫無表色,沒有表示出來,我們人人都有這些經驗。另外是思想,我想一個旅遊觀光的景點,以前去玩過的,這印象很深,一想,腦海當中那個景觀就浮出來了,我自己很清楚,別人不知道,這個色都屬于無表色,不能說它沒有。這個東西存在哪裏?佛經上說,在阿賴耶識裏頭,我這一念,阿賴耶這個檔案就調出來,我自己就很清楚。實在我們天天跟人見面,我知道你是什麼人,爲什麼知道?我阿賴耶有你的檔案,一見面,檔案調出來一對,沒錯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統統是。阿賴耶是個資料庫,這裏面有善的記憶、有不善的記憶,統統在裏頭。這個東西麻煩,它心不清淨,所以它把我們的真心染汙、障礙住了,讓我們的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是真心,不能現前。所有大乘佛法,它的修學目標沒有別的,就是把這個東西清除掉。
用什麼方法把阿賴耶的這些記憶清除掉?用定功。定是什麼?定是不思善、不思惡,所有一切的思惟統統放下。我們常講的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是大定!小定是什麼?小定是不執著。一切都不執著,真不執著了,這小定現前。這定誰的定?阿羅漢的定。這個定境,能夠在六道裏頭省悟過來,覺悟了。覺悟之後六道沒有了,于是我們就曉得六道從哪裏來的?六道從執著來的。執著沒有,就沒有六道輪回。但是你有分別,有分別就有聲聞緣覺。如果分別沒有了,分別沒有了的時候,聲聞緣覺沒有了,菩薩跟佛現前了,十法界裏頭最高的境界現前。
最高的這個境界從哪裏來的?從起心動念來的。起心動念,《華嚴經》稱它作妄想,一般大乘稱它作無明,爲什麼?如果說明,明不會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是迷,迷而不覺。覺心不動,這大乘經上常說,覺悟的人心是定的,不動,迷了心就動。這些重要的概念我們必須知道,這是什麼?認識自己,最怕的是不認識自己。我心是動的,我知道我在迷,我不在覺,我得好好的修。如果心不動,不動什麼?止于一處。我們念佛的人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一念之外,沒有一個雜念、沒有一個妄想,這就什麼?這覺了,覺心不動。不動的心是真心,真心不生煩惱,真心沒有業障;換句話說,真心現前你就知道了,你的煩惱斷了,你業障消了。什麼現前?智慧現前,再說得明顯一點是戒定慧現前。依照中國古人的說法,你的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現前,這是什麼?這是性德,自性裏頭本有的統統現前。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相好在我們來講,身心健康。身心不健康的時候,自己知道,自己迷而不覺,一定要努力,要好好去修。
淨宗這個方法無比殊勝,爲什麼?人人都能學得到,人人都能學得成功,不像其他法門,其他法門,沒有那種善根福德因緣,你這一生不能成就。淨宗真的遇到、接觸到了,搞清楚、搞明白,死心塌地修學,一生決定成功,而且時間不要很長。真幹的人,真正把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一般叁年他就修成了。修成之後,往生就自在,想走就走,想留就留。爲什麼想留?悲心懇切,看到芸芸衆生太苦了,想給這些衆生做個榜樣,讓他親眼看見離苦得樂的樣子,他相信了,他回頭了,這度衆生。把離苦得樂做出來,也就是把看破放下做出來。
人爲什麼不能放下?沒看破。念佛功夫成就,看破了,爲什麼?他隨時能到極樂世界。到極樂世界,這個世界什麼都帶不去,連身體都帶不去,徹底放下。雖然他在世間跟我們表演的是一天到晚念佛,有在工作當中念佛,這表演給大家看的。你說你忙,有工作,他也忙,他也有工作,他佛號不斷。有退休了,沒有工作了,專念佛,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,生活一切隨緣,沒有一樣不好,有得吃很好,沒有得吃也好,生活起居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他過的日子是法喜充滿,非常快樂。做種種示現,代衆生苦,示現什麼?示現修的苦行,給大家做樣子,讓大家看。沒有看到樣子,自己感到很苦;看到這個樣子,我自己還不錯。
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叁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他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