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大乘的基礎,但是世間福報是佛法的基礎。那我們就曉得,世間法的基礎是孝道,佛法是師道,人不孝父母,他就不會尊敬師長,那他什麼都學不會,佛菩薩再慈悲教他,他也沒法子學。因爲聖賢教育、心性的學問,要從真誠心、恭敬心才能得到;沒有真誠恭敬,佛菩薩教他也枉然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第叁福,大乘福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四句。合起來看,十一句,前面十句都是成就自己,最後是成就別人;勸進行者是弘法利生,對于發心修學的人,全心全力去幫助他。
這是最高指導原則,不僅是淨宗,世尊當年這些話是對韋提希夫人說的,告訴她,這叁種福是「叁世諸佛淨業正因」。這句話重要!叁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切菩薩修成佛道,不能離開這叁福,離開叁福他不會成就。所以,這叁福是大乘佛法最高指導原則。起步是從持戒,不學小乘那怎麼行?今天學小乘,小乘戒也不能持,爲什麼?世間的根沒有。讓我們回想到世尊滅度之後,他的弟子到四面八方去教學,傳授佛陀教育。有些地方一、二百年就沒有了,有些地方叁、四百年沒有了。我們在印尼爪哇島看,那裏有佛教的遺迹,佛滅度之後七百年沒有了。換句話說,世尊滅度之後,有弟子到爪哇,在那邊傳承佛教,有七百年的曆史。阿富汗也有七百年曆史,都沒有了,現在都沒有了。佛教傳到中國來快兩千年了,中國還有,殘余的。典籍有,寺廟、佛像這些遺迹有,真正學佛的人沒有了。而且把佛教看錯了、扭曲了,認爲它是宗教,認爲它說迷信,認爲它對人生沒有真正的利益。這種誤會非常深,非常普遍!
爲什麼以前沒有?以前,兩百年前,我們看清朝,清朝曆史二百七十多年,前面的一百七十年,佛法挺興盛。我們看到過去這些祖師大德,清朝的,他們留下來的這些著作,今天我們學習多半采它們做參考,就知道那個時候的盛況,儒釋道都興旺。凡是傳統的精神文明興旺,國家一定強盛,人民一定安樂,真的是太平盛世。滿清最初的叁朝,康熙六十一年,雍正十叁年,乾隆做了六十年皇帝,做了四年太上皇。嘉慶享祖宗的余福,嘉慶沒有衰,嘉慶之後就一代不如一代,盛世過去了。到鹹豐,鹹豐死了以後,慈禧太後她掌握了政權,她對儒釋道叁家不尊重。所以人民對傳統文化,信心慢慢就淡薄了。到清朝亡國,許多羨慕西方文明的,都說清朝亡國的原因就是儒釋道,它太保守、守舊了。這些年輕人要打倒孔家店,主張全盤西化,中國自己的東西沒有用處,統統丟掉,完全向西方學習。中國派到外國的留學生,確實沒有堅實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,留學日本的完全學日本,留學美國的完全學美國,留學英國的完全學英國,留學蘇聯的完全學蘇聯。回來之後都打架,彼此不能兼容,造成中國混亂的局面,非常可惜。這種形勢,讓民間對于傳統文化完全喪失信心,到現在提起中國文化,中國人比不上外國人,外國人知道的還不少,中國人完全不知道,非常陌生。這些苦難不是沒有原因。
外國的東西好,一昧向他們學習,外國好東西沒有學到,壞的全學到了。現在外國自己成問題了,走投無路,要到中國來學,要到印度去學。從古老文明裏頭,看看能不能找到東西、找到智慧,來拯救現前的社會。湯恩比博士指出一條出路,這條出路就是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。湯恩比知道,他沒有講清楚、沒有說明白,對他這句話贊同的人不多。我們到倫敦,去問問英國這些專家學者,他們對這個半信半疑,英國研究漢學的人不少。由此可知,這個問題嚴重。中國人的心量大,「四海之內皆朋友也」,這句話就是,用現在話講,整個地球、整個人類都是朋友。朋友是五倫,五倫之內,不是在五倫之外,可見那心量大!朋友只有互相幫助的,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。決定沒有去害一個朋友、去殺一個朋友、去消滅一個朋友,這個觀念在中國找不到,佛法裏頭也找不到。而佛法裏頭,講人造業,最重的罪業就是殺生,殺人是重罪裏頭的重罪。殺人的果報,你細心去觀察,多半都在地獄。畜生殺多了都會墮地獄,何況殺人!畜生也是人做的,畜生,人愚昧無知,愚癡墮畜生道,貪婪墮餓鬼道。六道衆生都應該尊重,都應該幫助他們、度脫他們。
所以外化這個願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大,除了娑婆世界之外,你看阿彌陀佛的大願,他要度脫的對象,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刹土裏面的衆生。哪些人?最上面,等覺菩薩,到最下面無間地獄。阿彌陀佛的發願,普度!只要你願意來,沒有一個不歡迎。彌陀心目當中,這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的衆生跟自己都是一體。他本來是一體,彌陀沒有分別,彌陀沒有執著,知道這些衆生本來是佛,統統是自性裏生的。自性是一個性,不是兩個性。一體比親兄弟還要親,親兄弟不是一體,一個父母所生的,不是一體,這是一體。這個一定要向阿彌陀佛學習,要真正在生活當中去做到,衆生跟我是一體,我對于衆生的愛護、關懷、照顧、幫助,一定是一體的感受。所以,這也是自利利他之願,這是願度的叁行。
我們再看下面第九,「力波羅蜜:力即力用」,我們今天講的能力。能力有兩類,一個是智慧,一個是體力,智慧屬于精神的能力,勞力屬于體力。「謂行滿功成」,修行圓滿,功德成就了,「萬境無動,能善辦衆事也」。萬境是有境界,不是說萬境不動,這四個字的意思要把它看正確。在萬境當中,自己的心如如不動,境是動的,境怎麼會不動?不動就沒有境界。所以菩薩他有定力,有定力才有慧力。所以這個地方專在定上說,底下一個在慧。下面最後一個是「智波羅蜜」,那個智是講後得智。在萬境當中不動,這就有力了。動,力量就沒有了,動是虛妄的。所以能善辦衆事也,什麼事他都能辦,我們常常贊歎的萬德萬能。所以成就自行化他的功德,成就自行是提升境界,積功累德,功德。功德跟福德在事上完全相同,在心上完全不同。心上什麼?心上萬境無動,這是功德;萬境當中心動了,是福德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
譬如我們今天修學佛法,心在境界裏頭不動,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是功德,無論大小事情全是功德;如果起心動念,全是福德。福德,果報在叁善道。功德,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叁界。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要功德,福德不行。爲什麼?我們有看到,在佛門做很多的好事,到最後念佛沒能往生。做的好事真不少,這什麼原因?福德,不是功德。我們一生修行、講經教學,如果著相,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是福德,人天福報,來生大富大貴,搞這個去了。如果我們對于這些好事,做了之後將所有功德回向求生淨土,世間人天福報一絲毫不沾惹,行。對于這些虛妄的,能舍、能放下,這個能幫助你在極樂世界提升品位。因爲往生的條件是信願,我真相信,我不懷疑,這就能往生。我每天所修所學的,全爲了往生極樂世界,這就對了。所以功德跟福德要辨別得很清楚。好事決定有好報,不能成就功德它就是福德,福德是世間善。
「經雲:菩薩具深心力」,深心是好德好善,「無有雜染」,這心清淨、心平等,念念爲衆生,沒有爲自己,「乃至具加持力,令信解領受,是名力波羅蜜」。乃至具加持力,衆生當中有修行的,你能幫助他,幫助他堅定信心,幫助他了解事實真相,他懂了,他接受了,依教奉行,這叫加持力。這個力波羅蜜,總的來說就是斷惡修善。斷惡要有力,要有勇氣,修善也要有勇氣。勇氣不簡單!我們看到有很多做錯事情的人,甚至于做大錯,這個過失怎麼樣?這個過失要墮地獄的,他不能忏悔,他沒有這個勇氣,沒有這個力去忏悔。我們把事實真相講解給他聽,他不能接受。這是什麼?面子問題。真正忏悔那是有很大的勇氣,大庭廣衆之下,把自己造作的不善能說出來,叫發露忏悔。真不簡單,多大的勇氣!中國古人說「知恥近乎勇」。他自己真正知道錯誤,真正知道將來墮落叁惡道這才是最大的恥辱,他才有這個勇氣把自己的過失說出來,求別人原諒,求別人加持他,幫助他改過自新。這個人只要認錯、只要忏悔,都是好人。你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裏面所說的,第十八願,五逆十惡,極重的罪業,只要能忏悔,念佛求生淨土,彌陀一樣攝受,阿彌陀佛來接引你。你一認錯,一回頭,就是好人。
可是這裏頭有個麻煩事情,阿彌陀佛原諒你,你要是殺害人太多了,你冤親債主不饒你,這個沒辦法了。阿彌陀佛去勸那個冤親債主,他不答應,有這麼強的脾氣,這些人就是他這一生往生當中的大障礙。這個事情,必定要自己從內心發自于真誠,求忏悔,向什麼?向被你殺害這些衆生,你要向他忏悔。你要禮請真正有修行、有德行的人給你做超度佛事,祈求大衆的力量去感動他。他要接受,這個結就化解了;他不接受,這個麻煩就存在。造業的時候自己迷惑顛倒,一時的憤怒殺了他,很痛快,一時的快意,不知道死之後有這麼大的麻煩。
所以,因果這些經典,我們前幾年編了一部書,把《大藏經》裏面佛所講的因果報應,都把它抄出來編成一部書。這部書也流通了,一共撷取了二十多種佛講因果報應的。比道講得清楚,道教裏頭,像《玉曆寶鈔》這一類,它果說得很多、說得很詳細,因沒有細說。佛經裏頭,因、果都講得詳細。這個東西要弘揚,要把它當作故事來講,這是特別從經裏頭節錄的。古人也有,像《經律異相》裏面不少因果故事,《法苑珠林》裏頭也有不少因果故事。這是古人把它撷取,而且分類編排,對于學經教的人有很大的方便,你要想找一個經典上的故事,從那裏去翻。特別是對于初學,初入佛門的,喜歡聽這些掌故。老修的偏重在理論上,初學的特別喜歡聽故事。曆史的故事,采取二十五史,這是中國正史裏頭記載的,如果不是事實,寫曆史的人不會把它寫上去。所以史稱爲信史,能夠給後人相信的。史書是後代人編的,不是當代,底下一個朝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0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