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仁義禮智信擴充了,「始能爲當時社會之所容」。我們當時是現代,我們做了這個實驗,最近這十幾年來周遊列國,無論到哪個地方,我們都得到很好的禮遇、很好的接待,我們的交流都非常融洽。我們的觀點他能包容,他們的理念我們能接受,所以社會和諧。世界宗教是一家,是可以做到的,這個不是理想,當前就有人在做了。真正做出來,我們不會感到奇怪,爲什麼?這是人性,性德的流露,法爾自然。
「方能宏揚教義,普利衆生也」,中國儒釋道都是立足在這個基礎上,所以儒釋道是一家。現在我們好像看不到它是一家,那是什麼?他沒有真的學儒釋道,真的學就是一家;他是表面上的,沒有真正學。真正學,不但儒釋道是一家,世界宗教是一家,世界文化是一家。走這條路子,這個社會才有安定,世界才會有和平,每個人民都能享到真正的幸福。中國古聖先賢對于這方面的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經驗,以及做成的效果,都非常殊勝,記載在典籍裏面,中國的《四庫全書》。《四庫全書》裏頭講什麼?要爲別人介紹,最簡單的一句話,裏面所記載的是幸福人生、快樂人生的理念、智慧、方法、經驗,你要不要?如果你是要,喜歡,你就來學習。學習首先要把文字學會,文字是基礎,中國的文字很特殊,中國的文字是大學問、是大智慧。它不是用拼音的,它是用獨立的方塊字,每個字裏頭都有智慧,都有講究的。學這個不難,我們看到許多外國人,沒有中國文化的底蘊,沒這個基礎,學了叁年,他有能力讀中國古書,研究中國古典的學術,他有能力。我見到的不止一個人,幾十個人。
所以我常常想,中國人來要學文言文頂多兩年,而且成就肯定比他們還高,中國人有基礎、有底蘊。問題就是現在大家不學,看到它就害怕,躲得遠遠的,不敢接近,這是什麼?這心理不正常。外國人知道中國《四庫》裏頭有寶,文言文是一把鑰匙,這個鑰匙拿到了,寶藏就屬于他的,所以他肯拼命學。而且不是從幼年學起,都是從接近中年。澳洲前總理陸克文,他十七歲開始學。我曾經送他一把扇子,扇子上寫的字,《老子》裏頭的一段,他拿到手上從頭到尾念給我聽,學得不錯!所以我們今天要提倡,要鼓勵人念文言文。昨天國內有個同學寄了一包書給我,我收到了,我打開來一看,相當豐富,出乎我意料之外,都是民國初年小學生的作文,真的,不是假的。因爲每篇作文上說,這是哪個學校,幾年級的學生,下頭是名字,這就不是假的,這些人的年齡大概都十二、叁歲。我會把它整理起來重新翻印,印出來的時候,讓我們學文言文的同學來看看。你看看民國初年,大概八歲、九歲小朋友寫的文章,寫得很像樣子,十二、叁歲就相當成熟了。
我們今年印出來的《國學治要》,諸位都看了。《國學治要》當初編訂的,是以什麼樣的程度爲標准?高中學生。高中學生他們就可以做自己的參考資料,或者自己自修的讀本,他就有這個程度。所以我們小時候,抗戰期間在福建念小學,我們學校校長,好像高中二年級的學生,當時做我們小學的校長夠資格了。他能夠讀《國學治要》,那還有什麼問題!所以,從前小學裏頭的老師,大概初中畢業就很多,而且教得很不錯,這年輕的老師。這是宏揚教義,普利衆生。
『苞羅表裏』,這個草頭的苞跟沒有草頭的包是一個意思,古時候常常通用。「羅者,《嘉祥疏》曰:羅之言攝」,羅是包括的意思,統攝的意思。「故知苞羅即包容含攝之義,表指事相,裏指理體」。《華嚴經》講體相用,體是自性、是真如,表就是相跟作用。體相用是一而叁,叁而一,體是自性,大乘教裏頭也常說法性,法性跟自性是一個性,這是體,自性能生能現一切法。事相的起用與性德相應,這叫「苞羅表裏」,就是「事理雙圓」,理中有事,事中有理,理事無礙,理事相輔相成。「真俗並照」,體是真,永恒不變,俗是假的,有生有滅,生滅跟不生滅在一起,體不生不滅。所以生滅即是不生滅,不生滅即是生滅,你在這一樁事情,任何一樁事你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我們今天常常用電視做比喻,爲什麼?現在電視很普遍,家家都有,沒有人不看電視。我們正在看屏幕的時候,屏幕裏頭有體、有事、有相。體是什麼?體是屏幕,它不生不滅;相,我們按了頻道,這個頻道的相就現前;你看這個相裏頭起什麼作用,這些表演都是作用。所以在電視屏幕上看體相用,看不生滅裏頭有生滅,屏幕是不生不滅,裏頭的相跟作用有生有滅,交織在一體,你全看到了。不生不滅的是真的,有生有滅是假的。我們如何來應對?我們跟社會一切大衆和光同塵,這是事、這是相,這是有生有滅;我們的心如如不動,跟萬法的理體一如,不生不滅。生滅跟不生滅無礙,這叫理事無礙;正在生滅當中也不生滅,那就叫事事無礙。怎樣與性德相應?不放在心上就相應,放在心上就不相應,道理、事實的真相就如是。我們現一切相、一切行爲決定不放在心上,爲什麼?知道相是假的。不要執著這個相,不要去分別這個相,這跟菩薩沒有兩樣。菩薩高明,叫妙用,就妙在這個地方,不著相。不著相、不動心,他在業用上全是智慧,所以樣樣做得圓滿、樣樣做得如理如法。
這一句「苞羅表裏」,我們把它念下去,「即事理雙圓」,事圓滿,理也圓滿了。「真俗並照」,就像我們看電視,真是屏幕,俗是裏頭的畫面,同時看見。「衆妙齊收,萬類普攝」,這是講我們自性的性德,遍法界虛空界一法不漏。「上智下愚,悉得度脫。世出世間,融通無礙」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爲什麼?一切人事物全是自性變化出來的,上智是自性,諸佛如來;下愚也是自性,也是諸佛如來,沒兩樣。上智是覺悟了,下愚是迷而不覺,雖是迷而不覺他有自性,不能說他沒有自性。所以一切法是平等的,一切法沒有差別。差別是我們從迷惑當中起的妄念,以爲有差別,實際上毫無差別。只要我們能夠記得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頻率,你就能體會到爲什麼無差別。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是例外的,統統在這個頻率上出現,也在這個頻率上消失。這麼短的一念當中它有四相,這個四相就是生住異滅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裏頭有四相,有生起、有住、有變異、有消失。這麼短的時間裏頭再分成四段,生住異滅四段,不可思議!所以《般若經》的總結,真話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。一切法真平等,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裏頭,生住異滅平等相,八地以上的菩薩看到了。
『過度』,下面講,「過度者,《吳譯》經題爲《過度人道經》,過度表自出生死,亦令人出生死之義」,叫過度。自己看破事實真相,放下分別執著,生死就沒有了。生死從哪裏來的?輪回從哪來的?從分別執著來的。我于一切法不執著,清淨心現前,轉末那爲平等性智;我于一切世出世間法不分別,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。這兩個一轉,阿賴耶馬上跟著轉,阿賴耶轉成大圓鏡智,前五識立刻轉成成所作智,成所作智是成就菩薩自度度生的事業。轉八識成四智,這一轉過來,六道十法界這個身體沒有了,這個肉身沒有了。六道十法界的身是阿賴耶的相分,六道十法界衆生自己以爲那是心的,是自己的心,其實是阿賴耶的見分。現在一轉,見相兩分都沒有了。所以,這個時候的身就是法性身,這個時候居住的國土是法性土。
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對于極樂世界所說的我們就能夠了解,就不會懷疑。極樂世界四土都是法性土,凡是生到極樂世界,統統是法性身。換句話,像如果用相宗的話來說,到極樂世界就轉八識成四智。不是你修行功夫上轉的,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,阿彌陀佛幫助你轉過來的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得阿彌陀佛的恩惠,真不可思議!我們這個世間父母、師長不能比,即使是諸佛如來做我們的老師,都不能跟極樂世界比。在這個世間,老師教我們自己轉識成智;在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沒講,他以行動,神通、道力,就自自然然幫助我們轉識成智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,恩惠不可思議。
下面說『解脫』,「解惑業之縛,脫叁業之苦」。解是解除,今天講解放,這是真的解放,把我們的迷惑解放,把我們過去今生所造的業解放了,善惡業統統都沒有了。這個解除,「解脫」也就是放下的意思,放下一切的業因,叫解,放下果報,那個叫苦,叁業之苦。叁業是身口意,身口意造不善的業,造貪婪,果報是餓鬼道,鬼很苦;瞋恨是地獄道,地獄道更苦;愚癡是畜生道,畜生道不容易擺脫畜生身,爲什麼?它愚癡,它覺悟它才會離開畜生身,很難覺悟。解惑業,就是幫助我們解開貪瞋癡這個系縛,脫離叁惡道的苦果。《唯識述記》,《唯識述記》是慈恩大師作的,這裏頭解釋這個名詞,「解謂離縛」,縛是煩惱,煩惱的代名詞,煩惱像繩索把我們捆住,我們動彈不得,用這個做比喻。今天繩索解開了,脫離系縛,這叫解;脫,脫是自在,離開苦果。
「又曰:言解脫者,體即圓寂」。體是自性,自性是圓滿,清淨寂滅。「由煩惱障縛諸有情,恒處生死」,這就是系縛,特別是六道衆生。人爲什麼會有六道?是煩惱,煩惱造業,業牽果報。恒處生死,永遠搞六道輪回。在六道裏頭,如果沒有接觸到聖賢教誨,你就沒有不造業的。你這一生所造的業,跟許許多多人結的緣,這個緣裏頭善緣少,惡緣多。爲什麼?一個人起心動念,念念都是自私自利,念念都是損人利己。你就可以想到,這一生的時間雖然不長,短短的數十寒暑,跟多少人結了冤仇,只要結上,將來決定有報複。我對人有好處,他將來會報恩,我對他有壞處,將來他會報仇,欠命的還命,欠債的還錢,一分一毫都不會差錯。但是你一定要知道,報複的時候往往報複過頭,過頭怎麼樣?過頭又結上新的怨。這樁事情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,叫冤冤相報,生生世世沒有休止,止不住。而且愈報愈殘酷,愈報愈凶,兩方面都苦。爲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