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五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真的。生到極樂世界這個身是真的,這是法性身,它不變。佛家講真妄,它的定義就是不變的是真的,會變的是假的。你看,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全是會變的,這個世間找不出不變的。不變的有沒有?有,而且就在現前,我們的六根都緣不到。眼耳鼻舌身是緣物質境界,真心、自性不是物質,所以前五根緣不到。它不是念頭,不是精神的境界,所以第六意識、第七識它們的思想也思想不到,沒有辦法接觸它。

  它真的存在,用什麼方法才真正把它找到?佛教用禅定的方法。依照《華嚴經》的說法,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五十個,還有一個等覺,五十一個階級。再上面,上面是佛,叫妙覺。這五十一個等級怎麼分的?定功淺深不一樣,就是說這個。定愈深,你見到的範圍愈廣、愈深。像這種宇宙的奧秘,阿賴耶是宇宙奧秘,這世界怎麼來的?從它變出來的,你把它搞清楚了,就知道這個世界怎麼來的。什麼等級的定功能見到?大乘教上佛常講,八地,八地這個階級高了。五十一個階級裏面,最上面的是十地,十地他到第八地了,他的上面是九地、十地、等覺,他上面比他高的只有叁個階級,他是第四個,加上究竟佛果,他算第五個。佛說這五個階層的人,對于宇宙奧秘是一清二楚;換句話說,七地以前都不清楚。是用禅定看到的,不是用科學儀器,不是用數學來推斷,不是的,是禅定當中見到的。禅定是屬于現量境界,它不是比量、不是非量,真看到了,我們要相信。

  佛並沒有說這種定功、這種能力只有他有,別人沒有,佛不是這個說法。佛是說一切衆生個個都有,只是你不肯修、你不肯回頭。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這話講得多清楚。如來是圓滿的智慧,這個智慧不是從外學來的,是自性裏頭本有的。有智慧,無量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自性本有的,不是在外頭,外頭沒有。所以大乘佛法的目的就是明心見性,我們念佛的人是不是修明心見性?是的。絕對不是說明心見性只有禅宗修的,禅宗修這個,每個宗都修這個。這是中國八大宗,或者說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包括念佛法門,終極的目標就一個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《般若經》上說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句話重要。爲什麼?都達到最後明心見性的目標,那就是平等的,那就沒有高下。念佛法門也是這個目標。

  我們在這個世間,修禅定很難,沒法子得定,環境擾亂,幹擾我們的身心,讓我們的身心定不下來。到極樂世界是換一個修學環境,那個地方是最理想的環境,決定沒有負面的幹擾,而且有正面的協助。第一個,直接教導我們的老師是阿彌陀佛,跟我們的同學那都是大菩薩,不是凡人。所以你的進步得到了保證,你恢複得很快,很容易把妄想、塵沙、見思煩惱都斷了,這個一斷就成佛了。佛法的修行全在放下,可是經教幫助我們看破,看破幫助我們放下,放下又幫助我們看破,這章嘉大師早年教我的。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就是看破、放下相輔相成,教我一定要學放得下,這個路子你就沒有障礙,菩提道。菩提道最大的障礙是放不下。爲什麼放不下?以爲這些東西都是真的,不知道十法界裏頭全是假的。再給你說,包括一真法界諸佛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。真的只有一個,自性,就是明心見性,你見到真的了。那個真的,真的是你自己,是你自己的真心,是你自己本來的我,禅宗所說的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那是真的。大乘終極的目標是這個,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回來。找到自己了,你就能幫助別人,你看到六道芸芸衆生每個人都把自己丟掉了,把這個身體當作我,錯了,身體不是我。

  心量一定要拓開,大乘教裏常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你心愈大你愈快樂,心愈大福報愈大,量大福大,智慧也大。你要從這上下功夫,得要真幹。要肯定整個宇宙跟自己的關系,一切衆生跟我的關系,這個東西要搞清楚。關系是什麼?一體。所以這個大慈悲、真誠的愛心自然就散發,沒有一樣不愛。這個衆生縱然造的罪業墮落了,你知道那是自己,你就會原諒他,你就不會責怪他,你會幫助他回頭、幫助他回歸。凡是做錯了,都是偏離了軌道。整個宇宙的發展有一定的規律,一絲毫都不亂,這就是道德。宇宙的規律這就是道,遵循這個規律就是德,德如果失掉了,他就偏離軌道,偏離軌道他就受很多苦難,這個苦難是冤枉受的,不應該受的。像這個地方改形易道,受到鬼、畜、地獄身,這就錯了,這他不應該受的。違背道德的事情不能做,那就是因上,因上錯了不善的果報現前,因要正確。

  所以做一個中國人,不讀書不曉得,不走遍全世界你也不曉得,讀中國書,走遍全世界,明白了。中國人,一般講是聖賢人,聖賢人的後裔。聖賢是什麼意思?明白人,明理、懂事。明什麼理?五倫,明了人跟人的關系、人跟天地鬼神的關系。所以中國有叁教,叁大聖人教中國人,有儒、有道、有佛,真正是究竟圓滿。中國人沒有不懂得人與人的關系,父子有親、夫婦有別、君臣有義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。你看,這種社會有秩序,一點都不亂,社會是莊嚴、正氣。這種時代在曆史上稱爲盛世,太平盛世,人民幸福快樂,國家政治清明。每個人遵守五德,五德是仁義禮智信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會違背。從這個地方再延伸出去,延伸出去是輔助的,五倫、五常是主要的,四維、八德是延伸的,也是非常重要的。四維,禮義廉恥;八德,孝悌忠信、仁愛和平。你看中國人!我們能夠把這四個科目修好,這就是聖人。完全都落實了,聖人;沒有辦法完全落實,可以做到七、八十分,賢人;做到六、七十分,君子。中國人是聖賢君子。現在這些全沒有了,一個字都找不到。現在真是古人所說的,什麼社會?父不父、子不子、君不君、臣不臣,整個社會亂了,人民苦不堪言。我們要不學佛,這日子怎麼過!

  所以我能遇到佛法,我對我的老師念念不忘,天天不忘。我們講堂、我居住的房間、書房都挂老師的照片,一生時時刻刻沒有離開老師,謹記住老師的教誨,依教奉行。老師給我這一生人生最高的享受,我得到了,我感恩。你看在這種世界上,我只舉個簡單例子,我沒有任何壓力,身沒有壓力、精神沒有壓力。一生,讀自己喜歡讀的書,幹自己喜歡幹的事,幾個人能做到?我要不是方老師跟章嘉大師這個教誨,我這一生就苦不堪言。這兩個老師指出這一條道路,這個道路是方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,他指出來了。跟章嘉大師叁年,章嘉大師堅定的幫助我踏上這條道路,一直走下去准沒錯誤。走的方法、理念、效果,這些是得力于李老師十年的教誨,真得受用。如果你所學非所用,你白學了。學了一定要用,要大膽的去用,要毫無顧慮的去用。現在人不敢用,他害怕,譬如講布施,我布施,我明天怎麼生活?他怕,害怕。這是很多人不敢,其實完全想錯了,你這種顧慮、憂慮都是錯誤的。

  但是這個基礎很重要,自己必須要真誠心。沒有真誠心是假的,僥幸的,是來試試看的,這個不行,這你肯定失敗。真誠心。布施完了,身上一無所有,明天吃飯不想它,要餓死了,念一天佛求生淨土,這種心才行,到時候自然有人送來。我常常舉虛雲老和尚朝山這個例子,我們要記住,對我們是非常大的鼓勵。虛雲老和尚朝五臺山,四十七歲,從普陀開始,叁步一拜,拜到山西五臺。走了多久?叁年多,才拜到。這叁年多,在路途上兩次得重病,在荒郊,沒有人家,你病倒在路上,你怎麼辦?沒吃的,連水都沒有。在這個困境當中,來了一個乞丐,這個乞丐到外面去討飯給他吃,照顧他,還去找些草藥幫他治病。住了十幾天,身體恢複健康了,再去拜,這乞丐走了。第二次生病,又遇到這個乞丐。乞丐兩次幫他忙,在一起生活兩次加起來一個多月。那乞丐是誰?文殊菩薩。他去朝五臺山拜文殊菩薩,文殊菩薩一路照顧他,真需要的時候就現身。所以不要害怕,真在緊急的時候、需要的時候,佛來了、菩薩來了。不知道現的是什麼樣的身形,他就主動的來幫助你,就關心你、照顧你,你還操什麼心?

  自己要天天操心,佛菩薩不操心了,他也不來了。爲什麼?你自己會管自己,他用不著來幫助你。自己實在不能的時候,他真來了。所以要有這樣的信心,堅定的信心、不移的信心,這條路走得真是順利,一帆風順。無論是順境是逆境,是善緣是惡緣,統統對我們都是增上緣,全是來幫助我們的,提升我們境界。我們智慧增長、德行增長、信心增長、願心增長,心裏頭只有一片感恩的心,一個妄念沒有,一個雜念沒有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人人都可以得到,人生最高的享受每個人都有,你肯不肯幹、肯不肯聽話?就是一個真誠心。人不能不老實,老實人有福,不老實的人有災難。老老實實,聽話。佛經是佛說的話,四書五經是聖賢說的話,展開經卷就是聽話,老實、聽話,聽完之後真幹、真照做。

  格物致知,有很多人把這個兩句話講錯了,我在此地順便再提醒一次。格物就是放下,物是什麼?物是物欲。物欲,佛法裏把它歸納五大類,財色名食睡這五欲,五種欲望。這五種東西都是有害的,沒有好處的,要把它放下。格是格除,是格鬥,欲就你的欲望,自己要跟自己去做一次鬥爭,把欲望打倒,是這個意思。欲望什麼?欲望障礙你的智慧、障礙你的德能、障礙你的相好。你看,你本來有,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現在如來的智慧沒有了、如來的德也沒有了、如來的相好也沒有了。什麼東西?因爲你有欲望,欲望迷了你的心竅,你自性裏面好東西一樣都不起作用了。所以佛家,這叫煩惱障,五欲是煩惱,知識是煩惱,知識叫所知障。一定要把知識變成智慧,把煩惱變成菩提,就正確了。這個東西只有佛門有、只有大乘有,帶給我們的好處實在講太多太多了,無比殊勝。做人要做個真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