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七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文裏頭有「耽酒嗜美」,有這一句經文,「後複廣舉余惡,以明酒之過惡」。雖然有耽酒嗜美,他舉出因爲飲酒引發很多的惡行,說明酒的過惡。第二者「以今之五惡,實攝十惡。如義寂師雲:身業叁惡,以爲初叁」,這品經文裏面,開頭講的是殺盜淫,這是身業。「口業四惡,合爲第四」,第四講妄語,妄語裏頭把口的四種業都講到了,妄語、兩舌、绮語、惡口,這我們讀過,都講到。後面這一條講意叁業,就是貪瞋癡,因酒這個引起貪瞋癡,「合爲第五」。這個講得很好,經文裏面確實找得出這個意思出來。

  「其意謂身業之殺盜淫,以爲今之第一第二及第叁惡」,經文裏面講的殺惡、盜惡、淫惡,講的這叁種。「口業之四惡爲今之第四惡,此皆彼此相合。獨此第五惡,淨影師等謂爲飲酒惡」,淨影跟嘉祥認爲這是飲酒這一條。而「義寂師謂」,這是講的「意業叁惡,貪瞋癡也」。「清代彭際清氏亦同此意」,義寂法師這個說法,彭際清贊同。他有《無量壽經》的注解,他的注解叫《起信論》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彭居士造的。他說「五惡之義,特准他經」,准也就是依據,准是標准,用其他經論來做標准,「配以十惡」。所以,這段經文內容是五戒、十善,這才講得圓滿。「其一惡者,殺業所攝」,這我們讀過,「其二惡者,盜貪所攝。其叁惡者,淫業所攝。其四惡者,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所攝。其五惡者,瞋恚邪見所攝。反是即爲五善,亦名十善」。五惡、十惡翻過來就是五善,翻過來是什麼?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

  小乘論事不論心,只要事上不犯就叫持戒,心裏有這個念頭沒有關系,你沒做出來。大乘戒論心不論事,所以大乘戒難持,爲什麼?有這個念頭你就犯了,就破戒了,它不管你事上有沒有,不論事的,它論念頭。我恨這個人,想殺他,有這麼個念頭,在大乘就破戒了。這是大小乘戒的差別。小乘的戒繁多,容易持,大乘的戒,條目雖然不多,不容易持。原因在哪裏?小乘不出十法界,大乘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就明心見性。意念裏頭有一點點惡,你就見不了性,明不了心,那是障礙,必須要把它拔掉。心地裏面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,這才能明心見性。能大師說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你只要有一物就錯了,一個念頭沒有。現在我們知道,佛在經裏常說「真心離念」,無念是真心,有念是妄心。無念很難,念頭沒有了,我無念了。你看你還有個無念,那個無念依舊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有無二邊都沒有了,這叫中道,他還有個中道。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,有個中道還是有,還是有念。所以祖師說「二邊不立,中道不存」,真無念。真無念,清淨平等覺才能現前,不是真無念,清淨平等覺就不能現前。

  我們想這個事情真難,宗門大德常問「你會幺」,這個問得好,如果會了,就不難;不會,很難。會了怎麼不難?它就在當下,就在現前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知道根、塵、識都是假的,確確實實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不再把它放在心上,就幹淨了,那就是菩薩。用不用它?用它,天天用它,沒有絲毫執著。天天用它,正在用它的時候,也沒有起心動念,也沒有分別執著,這是菩薩,這是佛。如果不能用它,那大乘的涅槃跟小乘就沒有兩樣了。爲什麼?墮在空裏頭去,它不起作用了。小乘涅槃叫惡取空,他真的墮在空裏去,他不動了。而且時間很長,經上告訴我們一萬劫,不起作用,不能利益衆生,也不能提升自己。菩薩是活用,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活用,真正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。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這是看破,是慧,如如不動是定,叫定慧等學,定跟慧是平等的。這學了真管用,能提升自己,把自己提升到實報土,能幫助一切苦難衆生,幫助他們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大乘境界高,大乘,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;小乘,離一切相,一切法也離了,那個修學的方法笨拙,只能證阿羅漢,跟菩薩比相差太遠了。

  這一段古德既有兩種說法,念老解釋這段經文,這兩種說法都采取,我們看他怎麼把它合會貫通了。「今解」,這個集解,「兼采兩說,首重五戒,故說第五是飲酒惡」,我們在科判上也是用這個。「複廣勸十善,故兼采後說。上之兩說乍睹似異,實亦無違」。乍看好象是不一樣,實際上並沒有違背,爲什麼?「好酒貪杯,即是貪惡」,因爲這是意叁業,貪瞋癡。「醉後易怒」,這也是真的,「是爲瞋毒」,喝醉了就發脾氣、發酒瘋。「酒令神昏」,喝醉了迷惑顛倒,這是癡惡。真的,酒一醉,貪瞋癡全冒出來。所以用這個來解釋十善業的意叁惡,跟這個經文不相違背。「可見飲酒一惡,常與叁毒並行」,叁毒就是貪瞋癡,這跟《十善業道經》就合起來了。所以這一品經裏面,實實在在論的是十惡,五戒十惡。

  《資持記》這裏面說,「酒有十過」,十種過失,好酒貪杯的人多,他不了解。《記》裏面說,第一個,「顔色惡」。喝酒了,醉了,喝醉了,臉色不好看,酒醉的樣子我們見過。第二,「少力」,酒醉最後站都站不穩,要別人扶著他。第叁,「眼視不明」,看外面東西模糊,看不清楚。第四,「現瞋恚相」,這括號裏頭說「瞋毒」,這貪瞋癡。爲什麼會現這個相?這就說明,阿賴耶識瞋恚的種子力量有多大,在這個時候展現出來了。因爲貪瞋癡這叁毒是根本煩惱,也可以說是與生俱來,它是第七末那識。

  末那識就是四大煩惱常相隨,四大煩惱組成的,組成末那,末那是意根。這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見,執著阿賴耶相分裏頭的一分。阿賴耶相分太大了,遍法界虛空界都是阿賴耶的相分,見分也太大了。執著相分的一分是自己的身體,執著見分的一分認爲是自己的心,就是起心動念,假的,不是真的。阿賴耶的全體是自己,你執著那一分是錯誤的。譬如我們人身體是整個,這是一體,科學家告訴我們,人體要從細胞上算,大概每個人身體都擁有五十兆的細胞。你執著一個細胞是自己,其他的都忘掉了,都對立,認爲那不是自己,這個看法錯誤了。第七識的執著錯就錯在這裏,他不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,見性的人知道。跟著我見起來的,就是貪瞋癡,所以他有我愛,你看我見、我愛,我愛就是貪;我慢,傲慢,我慢就是瞋恚;我癡。貪瞋癡叫叁毒煩惱,與生俱來。就是你才開始有我這個執著,有我的身,有我能夠思惟、想象的這個心,這個貪瞋癡慢就跟著你了。正常的時候它不會現前,酒醉的時候就現前,原形出現,阿賴耶的末那識出現了。

  第五,「壞業資生」,這是破壞,破壞你資生這些業行。像酒醉了,發酒瘋,把酒杯扔在地上,飯菜扔在地上,這種不正常的行爲出現了。第六,「增疾病」,常常酒醉的人,現在社會上很多,身體不健康,許多病跟飲酒有關系。第七,「益鬥訟」,這是瞋毒,容易爭訟,他會想起哪些人對他不起,報複的心生起來。第八是「無名稱」,常常喝酒、發酒瘋的,沒有人稱贊他,這就是無名稱。人家什麼態度對你?敬而遠之。第九,「智慧少」,這癡毒。你看,貪、瞋、癡都出來了。第十,「命終墮叁惡道」。這十個裏面,第四、第七是瞋恚,第九個是愚癡。

  「又世雲」,世間人常講「酒能亂性,指酒能迷亂人之心意與良善之本性,故令人造惡」。酒喝醉了,惡態全都露出來了。古時候,這些領導用人,對他所用的人,尤其是賦予重任的人,都要經過考驗。考驗,酒醉是一關,請他喝酒,看他醉了之後他是什麼樣情形。這一關很重要,如果他當大任的話,酒醉了亂性,那可麻煩,壞大事了。酒醉的時候不會發酒瘋,像某人酒的品很好,品德很好,不會發脾氣,不會亂罵人。酒醉的時候絕不處理任何事情,等清醒之後再說,這些都要自己有把握,這個把握很難拿捏。所以「今經雲」,這個經裏頭說「耽酒嗜美」,美是美食,酒跟菜是連起來的,脫不了關系的,「本身即是貪癡二毒」。「是故飲酒一惡」,實實在在是兼有意業的叁惡。「故上之兩說,唯開合之異耳」,這是念老注這段經文,把兩種說法融合在一起,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  「此下廣明第五惡之過患殃咎」。『徙倚懈怠』,「徙倚」是指徘徊,「懈怠」是講懶惰。這是說什麼?好酒的人,「心中猶豫,放逸懶惰,唯圖苟安自私,不能修身行善也」。這話說得好,真的,不是假的。喜歡喝酒的人,頭腦不清楚,常常有醉酒的現象,一個星期有一、二次,這個人不能當大事。今天的社會,中國、外國都一樣,連做生意都把酒喝醉了,迷迷糊糊顛倒行事,吃虧上當錯了,後悔莫及。所以佛把酒列入戒律裏頭,重戒。酒本身沒有罪過,酒醉之後很容易犯殺盜淫妄,造這些罪孽。所以五戒當中,酒就是一戒,一定要曉得佛爲什麼製這條戒律。

  早年我們跟李老師學經教,講《禮記》的時候,講到注解叁禮,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,鄭康成,漢朝時候人,學叁禮一定要看他的注解。鄭康成酒量是真大,連他的老師都嫉妒他,他的老師是馬融,也是漢朝大儒,官做得很大,相當于現在部長的階級,他跟馬融學了叁年。現在講,畢業的時候離開,馬融帶著他的學生,就是同學,到十裏長亭去送他。在十裏長亭亭子裏面擺下酒宴,就想害他,讓每個同學敬他叁杯。你看,一百個人就叁百杯。所以中國講酒叁百杯是有典故的,不是隨便說的,就是馬融跟鄭康成餞行,讓他喝叁百杯酒。叁百杯酒喝下去,連小小的禮節都不失,這酒量真了不起。他自己有智慧,馬融想害他沒有害到,成爲漢朝一代大儒。

  因爲馬融心裏曉得,他的一套學問只有鄭玄,就是鄭康成,他一個人全學會了,而且預計這個學生將來一定超過他。真超過老師,青出于藍而勝于藍,《漢書》裏頭有馬融的傳記、有鄭玄的傳記,真正是古人所說的「名師出高徒」。馬融有一些嗜好,他斷不了,可能飲酒就是一種。還有什麼?喜歡音樂,他家裏面養的有樂隊,吃飯的時候有個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