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七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文里头有「耽酒嗜美」,有这一句经文,「后复广举余恶,以明酒之过恶」。虽然有耽酒嗜美,他举出因为饮酒引发很多的恶行,说明酒的过恶。第二者「以今之五恶,实摄十恶。如义寂师云:身业三恶,以为初三」,这品经文里面,开头讲的是杀盗淫,这是身业。「口业四恶,合为第四」,第四讲妄语,妄语里头把口的四种业都讲到了,妄语、两舌、绮语、恶口,这我们读过,都讲到。后面这一条讲意三业,就是贪瞋痴,因酒这个引起贪瞋痴,「合为第五」。这个讲得很好,经文里面确实找得出这个意思出来。

  「其意谓身业之杀盗淫,以为今之第一第二及第三恶」,经文里面讲的杀恶、盗恶、淫恶,讲的这三种。「口业之四恶为今之第四恶,此皆彼此相合。独此第五恶,净影师等谓为饮酒恶」,净影跟嘉祥认为这是饮酒这一条。而「义寂师谓」,这是讲的「意业三恶,贪瞋痴也」。「清代彭际清氏亦同此意」,义寂法师这个说法,彭际清赞同。他有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他的注解叫《起信论》,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,彭居士造的。他说「五恶之义,特准他经」,准也就是依据,准是标准,用其他经论来做标准,「配以十恶」。所以,这段经文内容是五戒、十善,这才讲得圆满。「其一恶者,杀业所摄」,这我们读过,「其二恶者,盗贪所摄。其三恶者,淫业所摄。其四恶者,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所摄。其五恶者,瞋恚邪见所摄。反是即为五善,亦名十善」。五恶、十恶翻过来就是五善,翻过来是什么?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、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。

  小乘论事不论心,只要事上不犯就叫持戒,心里有这个念头没有关系,你没做出来。大乘戒论心不论事,所以大乘戒难持,为什么?有这个念头你就犯了,就破戒了,它不管你事上有没有,不论事的,它论念头。我恨这个人,想杀他,有这么个念头,在大乘就破戒了。这是大小乘戒的差别。小乘的戒繁多,容易持,大乘的戒,条目虽然不多,不容易持。原因在哪里?小乘不出十法界,大乘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就明心见性。意念里头有一点点恶,你就见不了性,明不了心,那是障碍,必须要把它拔掉。心地里面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,这才能明心见性。能大师说得好,「本来无一物」,你只要有一物就错了,一个念头没有。现在我们知道,佛在经里常说「真心离念」,无念是真心,有念是妄心。无念很难,念头没有了,我无念了。你看你还有个无念,那个无念依旧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有无二边都没有了,这叫中道,他还有个中道。你说这个东西多麻烦,有个中道还是有,还是有念。所以祖师说「二边不立,中道不存」,真无念。真无念,清净平等觉才能现前,不是真无念,清净平等觉就不能现前。

  我们想这个事情真难,宗门大德常问「你会幺」,这个问得好,如果会了,就不难;不会,很难。会了怎么不难?它就在当下,就在现前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知道根、尘、识都是假的,确确实实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不再把它放在心上,就干净了,那就是菩萨。用不用它?用它,天天用它,没有丝毫执著。天天用它,正在用它的时候,也没有起心动念,也没有分别执著,这是菩萨,这是佛。如果不能用它,那大乘的涅槃跟小乘就没有两样了。为什么?堕在空里头去,它不起作用了。小乘涅槃叫恶取空,他真的堕在空里去,他不动了。而且时间很长,经上告诉我们一万劫,不起作用,不能利益众生,也不能提升自己。菩萨是活用,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活用,真正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。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这是看破,是慧,如如不动是定,叫定慧等学,定跟慧是平等的。这学了真管用,能提升自己,把自己提升到实报土,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帮助他们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大乘境界高,大乘,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;小乘,离一切相,一切法也离了,那个修学的方法笨拙,只能证阿罗汉,跟菩萨比相差太远了。

  这一段古德既有两种说法,念老解释这段经文,这两种说法都采取,我们看他怎么把它合会贯通了。「今解」,这个集解,「兼采两说,首重五戒,故说第五是饮酒恶」,我们在科判上也是用这个。「复广劝十善,故兼采后说。上之两说乍睹似异,实亦无违」。乍看好象是不一样,实际上并没有违背,为什么?「好酒贪杯,即是贪恶」,因为这是意三业,贪瞋痴。「醉后易怒」,这也是真的,「是为瞋毒」,喝醉了就发脾气、发酒疯。「酒令神昏」,喝醉了迷惑颠倒,这是痴恶。真的,酒一醉,贪瞋痴全冒出来。所以用这个来解释十善业的意三恶,跟这个经文不相违背。「可见饮酒一恶,常与三毒并行」,三毒就是贪瞋痴,这跟《十善业道经》就合起来了。所以这一品经里面,实实在在论的是十恶,五戒十恶。

  《资持记》这里面说,「酒有十过」,十种过失,好酒贪杯的人多,他不了解。《记》里面说,第一个,「颜色恶」。喝酒了,醉了,喝醉了,脸色不好看,酒醉的样子我们见过。第二,「少力」,酒醉最后站都站不稳,要别人扶着他。第三,「眼视不明」,看外面东西模糊,看不清楚。第四,「现瞋恚相」,这括号里头说「瞋毒」,这贪瞋痴。为什么会现这个相?这就说明,阿赖耶识瞋恚的种子力量有多大,在这个时候展现出来了。因为贪瞋痴这三毒是根本烦恼,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,它是第七末那识。

  末那识就是四大烦恼常相随,四大烦恼组成的,组成末那,末那是意根。这四大烦恼第一个是我见,执著阿赖耶相分里头的一分。阿赖耶相分太大了,遍法界虚空界都是阿赖耶的相分,见分也太大了。执著相分的一分是自己的身体,执著见分的一分认为是自己的心,就是起心动念,假的,不是真的。阿赖耶的全体是自己,你执著那一分是错误的。譬如我们人身体是整个,这是一体,科学家告诉我们,人体要从细胞上算,大概每个人身体都拥有五十兆的细胞。你执著一个细胞是自己,其他的都忘掉了,都对立,认为那不是自己,这个看法错误了。第七识的执著错就错在这里,他不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,见性的人知道。跟着我见起来的,就是贪瞋痴,所以他有我爱,你看我见、我爱,我爱就是贪;我慢,傲慢,我慢就是瞋恚;我痴。贪瞋痴叫三毒烦恼,与生俱来。就是你才开始有我这个执著,有我的身,有我能够思惟、想象的这个心,这个贪瞋痴慢就跟着你了。正常的时候它不会现前,酒醉的时候就现前,原形出现,阿赖耶的末那识出现了。

  第五,「坏业资生」,这是破坏,破坏你资生这些业行。像酒醉了,发酒疯,把酒杯扔在地上,饭菜扔在地上,这种不正常的行为出现了。第六,「增疾病」,常常酒醉的人,现在社会上很多,身体不健康,许多病跟饮酒有关系。第七,「益斗讼」,这是瞋毒,容易争讼,他会想起哪些人对他不起,报复的心生起来。第八是「无名称」,常常喝酒、发酒疯的,没有人称赞他,这就是无名称。人家什么态度对你?敬而远之。第九,「智慧少」,这痴毒。你看,贪、瞋、痴都出来了。第十,「命终堕三恶道」。这十个里面,第四、第七是瞋恚,第九个是愚痴。

  「又世云」,世间人常讲「酒能乱性,指酒能迷乱人之心意与良善之本性,故令人造恶」。酒喝醉了,恶态全都露出来了。古时候,这些领导用人,对他所用的人,尤其是赋予重任的人,都要经过考验。考验,酒醉是一关,请他喝酒,看他醉了之后他是什么样情形。这一关很重要,如果他当大任的话,酒醉了乱性,那可麻烦,坏大事了。酒醉的时候不会发酒疯,像某人酒的品很好,品德很好,不会发脾气,不会乱骂人。酒醉的时候绝不处理任何事情,等清醒之后再说,这些都要自己有把握,这个把握很难拿捏。所以「今经云」,这个经里头说「耽酒嗜美」,美是美食,酒跟菜是连起来的,脱不了关系的,「本身即是贪痴二毒」。「是故饮酒一恶」,实实在在是兼有意业的三恶。「故上之两说,唯开合之异耳」,这是念老注这段经文,把两种说法融合在一起,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  「此下广明第五恶之过患殃咎」。『徙倚懈怠』,「徙倚」是指徘徊,「懈怠」是讲懒惰。这是说什么?好酒的人,「心中犹豫,放逸懒惰,唯图苟安自私,不能修身行善也」。这话说得好,真的,不是假的。喜欢喝酒的人,头脑不清楚,常常有醉酒的现象,一个星期有一、二次,这个人不能当大事。今天的社会,中国、外国都一样,连做生意都把酒喝醉了,迷迷糊糊颠倒行事,吃亏上当错了,后悔莫及。所以佛把酒列入戒律里头,重戒。酒本身没有罪过,酒醉之后很容易犯杀盗淫妄,造这些罪孽。所以五戒当中,酒就是一戒,一定要晓得佛为什么制这条戒律。

  早年我们跟李老师学经教,讲《礼记》的时候,讲到注解三礼,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,郑康成,汉朝时候人,学三礼一定要看他的注解。郑康成酒量是真大,连他的老师都嫉妒他,他的老师是马融,也是汉朝大儒,官做得很大,相当于现在部长的阶级,他跟马融学了三年。现在讲,毕业的时候离开,马融带着他的学生,就是同学,到十里长亭去送他。在十里长亭亭子里面摆下酒宴,就想害他,让每个同学敬他三杯。你看,一百个人就三百杯。所以中国讲酒三百杯是有典故的,不是随便说的,就是马融跟郑康成饯行,让他喝三百杯酒。三百杯酒喝下去,连小小的礼节都不失,这酒量真了不起。他自己有智慧,马融想害他没有害到,成为汉朝一代大儒。

  因为马融心里晓得,他的一套学问只有郑玄,就是郑康成,他一个人全学会了,而且预计这个学生将来一定超过他。真超过老师,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《汉书》里头有马融的传记、有郑玄的传记,真正是古人所说的「名师出高徒」。马融有一些嗜好,他断不了,可能饮酒就是一种。还有什么?喜欢音乐,他家里面养的有乐队,吃饭的时候有个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