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六八集) 2012/8/14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68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六0頁,九百六十頁,從第一行看起。經文:
【放恣遊散。耽酒嗜美。魯扈抵突。不識人情。無義無禮。不可谏曉。六親眷屬。資用有無。不能憂念。不惟父母之恩。不存師友之義。】
這一段在科題上講,「情義俱無」。一個人,人生在世,情沒有了,情叫親情、感情;義沒有了,義,我們今天講的義務,就是你應該要做到的。五倫十義,做父親的對待兒女要慈悲,兒女對父母要盡孝,父慈子孝;兄友弟恭,哥哥要友愛弟妹,弟妹要尊重哥哥。這是什麼?這就是義,就是你應該要這樣做法。一個人在世間,情沒有了、義沒有了,人跟動物就沒有差別。這些東西爲什麼沒有了?沒有人教了。
中國自古以來是禮義之邦,最重視的倫理道德,倫理裏面最主要的精神就是情義(人情義理)。中國人對這個是懂得最透徹,做得也很徹底,幾千年來,這塊土地上沒有大災難。我們把這樁事情疏忽了兩百年。滿清最後的一百年,西方文明侵入中國,中國人有個毛病,就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,外國的月亮都比中國圓,有這麼個毛病。所以迷信于外國的科技,把中國傳統老祖宗的東西冷漠了,認爲這個比不上西洋科學。加以當年執政的慈禧太後,確實她沒有很好的文化基礎,也就是說,對中國傳統文化不認識,對佛法了解不多,所以她疏忽了。滿清世代帝王都是皈依叁寶,以佛爲師,出家人有德行、有學問的都封爲國師,時時向他們請教,只有慈禧不肯幹,慈禧自稱爲老佛爺,把佛菩薩擺到兩旁邊,這個頭帶得不好。爲什麼?中國人講的上行下效,你居最高的這個地位,對祖宗怠慢、對佛法不敬,老百姓那種誠敬的心就慢慢降溫。降到清朝亡國,一百年,確實很冷漠了,講的人有,依教奉行的人沒有了,年輕人愈來愈不相信了。到民國,不但修的人沒有了,連講的人也沒有了。現在講中國傳統文化、講佛法,確實咱們很多中國人比不上外國人。外國人對這個東西有研究,他是知識,談不上學問,可是中國人連這點知識都沒有了,叫可悲的現象。
日本人自古以來學中國,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化,它的底蘊全是從中國學去的。日本人善于保守,我們深入日本農村,中國傳統文化依舊保存,我們看到非常驚訝。可是都市的人民疏忽了,都市跟農村差別很大。我是在去年有這個緣分,在日本岡山鄉下講經兩個星期,講了四十八個小時。在農村裏面住了十幾天,很感動,覺得很可愛。可是都市的人民、縣市裏面的領導完全西化了,對于傳統的東西疏忽了。他們丟得比我們還久,因爲他們接受西方文化比中國早,早兩百年,也就是日本人把中國傳統丟掉了四百年,我們中國本身丟掉兩百年。現在必須要把它找回來,不找回來救不了國家、救不了世界。
提倡找回來的人是英國人,不是中國人,前一個世紀英國的湯恩比博士,這個人是專門研究世界文化史,研究得很透徹。我們可以說,在近代對中國傳統文化、對大乘佛法真正認識的,他是第一個人。他提出來,「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,這是指導我們一個大方向、大方針。這兩句話很多人知道,但是半信半疑,包括歐洲專門研究漢學的這些大德,他們不能完全相信,我跟這些人接觸過。最後我告訴他,我說湯恩比的話我相信,我一點懷疑都沒有。大乘佛法是什麼?孔孟學說又是什麼?我們把它精簡成一句話,孔孟學說就是仁義忠恕,大乘佛法就是真誠慈悲。今天這個社會就是缺乏這個東西,所以它動亂。如果每個人都用真心,不欺騙自己、不欺騙別人,慈悲是憐憫衆生、愛護衆生,真能解決問題。
孔孟學說就是仁義,仁者愛人,義者循理,他走的道路,一定有正當的理論依據,他不亂來,對人真誠。忠就是真誠心,沒有偏心、沒有私心,這就是真誠對人。恕,現在人造的惡業很多,要原諒大家。爲什麼要原諒?沒人教他,他學壞了是自然現象。他要是學好了,那就奇怪了,沒人教怎麼會學好?所以今天無論造什麼樣的罪業,我們要學阿彌陀佛,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,只要他能夠認錯、能夠忏悔,念佛往生,佛都接引他,這是恕。那換句話說,湯恩比就用這八個字就能拯救全世界,「仁義忠恕、真誠慈悲」這八個字,我相信能收到效果。可是怎麼樣去落實?這是智慧,真實智慧,也是真實功德,一定要落實在教育,老祖宗所說的,「建國君民,教學爲先」。
中國人最懂得教育,有教育的智慧、有教育的理念、有教育的方法、有教育的經驗,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上中國。可是我們今天把這個東西丟掉了,趕緊要把它找回來,國家民族有救,整個世界都有救。現在這個使命落在我們身上,我們要能把它做好,下一代接著幹,我們相信叁代之後,國運就轉了,整個世界的世運也就轉了。人不能沒有情義,無情無義,這個社會沒救。情義是性德,自性裏頭本有的,只是從小沒有人教,學壞了,今天把好東西拿給他看,他不相信,他不認爲自己有。
經文第一句,『放恣遊散』。「放恣者,放蕩自縱」,沒有任何拘束。「遊散者,遊樂散漫」,現在的社會,特別是年輕人,真的放蕩自縱。底下一句,『耽酒嗜美』。「好酒貪杯。嗜美者,愛食美味」,就是貪杯、好吃,對于飲食非常講究。又耽這個字,這個意思很深,「耽者取樂過度。嗜者貪而無厭」,這問題就嚴重了。這八個字在現在的這個世界,無論到哪一個國家地區都能看到,所以這個病不是局部的,已經擴散到全球。也正因爲這個原因,引發全球的災難。確確實實人做得太過分,貪瞋癡慢、殺盜淫妄太過分了,天理不容,感召的災難現前,災難是自作自受。
聯合國的報告對全世界公布,在現前這個世界上,每一年被殺、被吃掉的這些動物,地上走的、水裏遊的、空中飛的這些動物概略統計超過叁千叁百七十億,單位是億。有史以來,從來沒有過這樣的,一年殺害動物殺害這麼多。再講殺人,殺人是什麼?墮胎。全球統計,每一天墮胎超過十五萬人,一年超過五千萬人。這是什麼?殺自己的兒女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兒女跟父母的關系最密切,到你家來投胎,不外乎四種緣,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你家來。如果是報恩的,這個小孩是孝子賢孫,你把他殺掉,恩變成仇,下一次來的時候他報仇來了。如果是報怨來的,他跟你過去生中有怨恨,這一生來是敗家子,會搞得你家破人亡,你現在把他殺掉,怨上又加上仇恨,來世怎麼得了!這個仇恨愈積愈深,那個報就是愈烈愈殘酷。佛教導我們,冤家宜解不宜結,要把它化解。化解的方法就是教育,用倫理、用道德、用佛法、用因果常常教導他,把它化解。討債還債原來只有債務關系,你這一墮胎,這個債務裏頭又加上仇恨,這個事情怎麼都不能做!所以這邪淫,如果想到這一層,知道這個因果關系,自然你就不敢了,後面的果報太可怕了。
這講一個殺、一個淫,當中還有個盜,盜是什麼?損人利己這個念頭就是盜心,巧取豪奪、橫行霸道,那造的是盜業。雖然你奪取到了,你歡喜,時間很短,現前來生的果報太苦了,你沒有想到,想到,誰敢去做!這個地方的兩句話,取樂過度、貪而無厭,這種現象在現在社會上,每天你都可以看到,然後你就相信,地球上會有災難,無法避免。要想自救,這一切不善應該趕快遠離,斷惡修善,改邪歸正,救自己、救家庭、救這一個地區,我們居住在這個地區,希望這個地區災難減輕、化解。佛法善行有沒有效?今天被科學家證明了,有效。怎麼知道有效?物質環境是隨著念頭在轉變的,這個被科學證明了,我們的念頭善,沒有一樣不善。真正有修行的人心地純淨純善,他百病不生,爲什麼?他是健康的,他身上所有的細胞、器官,沒有一個細胞是帶病毒的。凡是有帶病毒的,他的貪瞋癡慢疑沒斷掉,不幹淨。自己身心健康,這就是有福的人,中國人所說的「福人居福地」,他住的這個地方不遭災難。
貪心感應的是水災;瞋恚感應的是火災,火山爆發,地球溫度上升,這都是瞋恚惹的禍;愚癡感應的是風災;傲慢感應的是地震;懷疑感應的是山崩地陷,山會倒下來,地會陷下去,就是懷疑。貪瞋癡慢疑,佛叫它做五毒!外面山河大地跟著你的念頭在轉,如果真正覺悟了,于這個世間一切法、一切人事物不貪就沒有水災,不瞋就沒有火災,不癡就沒有風災,不傲慢就沒有地震,不懷疑就沒有山崩地陷。物質環境永遠是隨著念頭在轉的,所以念頭不能不善,身口意的造作不能不善。佛給我們定的標准,十善。身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,身的叁善;口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,口善;意,這起心動念,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叫十善。人能夠斷十惡、修十善,災難就能化解。自己的災難是疾病,外面的災難是我們居住的環境,生活環境,統統隨著念頭轉。所以取樂可以,不能過分。貪吃,吃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,總想多吃一點,多吃可以,不要太過分,太過分,麻煩就來了。
「以上指肆情酒食,貪飲無度,正明酒惡」,這是用殺盜淫妄酒來解釋這一大段經文。這一段講的是酒,因酒而引起殺盜淫妄、引起貪瞋癡慢,就是引發的,這裏頭說得很多。那換句話說,這就包含十惡裏面的意業,叁惡,貪瞋癡。酒醉了,意識裏頭貪瞋癡叁毒很容易爆發,你不能控製就容易爆發。這個爆發易引起你造作殺盜淫妄,會帶來未來的叁惡道,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。神智清楚的時候他懂,他能夠控製住,不造這個業;酒醉之後不能控製,酒亂性,他就造了,造這個業因,後面要受果報。
『魯扈』,義寂法師《無量壽經述義》裏頭說,「魯者魯鈍,謂無所識知也」,粗魯,我們一般講沒知識。「扈者跋扈」,傲慢自大,以爲別人都比不上自己。『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六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