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先學做人
昌臻法師
第一部分 學習佛法 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
第一個問題:人生的價值和意義
第二個問題:生命從哪裏來?死了到哪裏去?
第二部分學佛從做人下手
爲什麼學佛要先從做人下手?
怎樣才能把人做好呢?
五戒的重要意義
十善的內容
正確認識和對待逆境和順境
讀《太上感應篇直講》後感
今天講的題目是《學佛先學做人》,分兩部分來談:
第一部分 學習佛法 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
佛法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法則。人生就是我們自己一生的問題。宇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的環境。我們有幸生而爲人,怎麼能對自己和所處的環境一無所知?我們要想認識自己,認識環境就不能不學習佛法。也只有認識了自己,認識了環境之後,我們才不會爲自己、爲環境所困惑,所煩惱,才能夠由迷到覺,才能夠離苦得樂,使我們真正獲得解脫、自在。其實,所謂佛法本來就是宇宙自然法則,是客觀存在的,決不是佛陀製造出來的。所以,佛陀常常教導我們:“法爾如是。意思是他所說的“法”,在客觀世界中本來就是這樣。是佛陀發現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、奧秘,因而他就得到了解脫,成爲徹底覺悟的人。同時他又發大願心,把這些真相向一切衆生開示,使一切衆生悟入佛的知見。這個就是佛陀對人類,其實不只人類,包括九法界衆生最大的貢獻。
佛陀揭示了人生的真相和奧秘。這裏包括了兩個問題:
一.人生有什麼價值?有什麼意義?
二.生命從哪裏來?死了到哪裏去?
先說第一個問題:人生的價值和意義。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都在探索的問題,存在著許多錯誤的看法。有人認爲,人生就這麼一世,死了,死了,死了一切都完了,軀殼燒成骨灰了,靈魂隨風飄蕩了,善人死了是一堆白骨,壞人死了也是一堆白骨。好像人生沒有什麼價值,沒什麼意義可言,這叫“斷滅見“。還有一些人認爲,人死了還是變人。有些犯罪分子已被綁赴刑場,他卻還說:“二十年後我又是一個小夥子。”這叫做“常見”。這兩種見解都不能說明人生的真相。佛教認爲:生命貫通叁世----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人的軀體都會無一例外的要經曆生、老、病、死,軀殼消亡,而神識卻會永遠存在。人生的意義應該就是利人,利人的範圍越大,時間越長,那麼你這個人生價值就越大。什麼是菩薩?能夠自覺覺人、自利利人的人就是菩薩。這裏的自利,是斷煩惱,證菩提,不求名聞利養。所謂菩薩精神,就是不爲自己求安樂,但願衆生得離苦。佛陀提出來的四宏誓願,第一句是目標:衆生無邊誓願度。爲了要度衆生,必須先斷除煩惱。修學法門,圓成佛道,都是爲了實現這個目標而提出的。
第二個問題,生命從哪裏來?死了往哪裏去?
對于這個問題,佛教的根本觀點就是“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“。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各種因緣合和而生,因緣分散而滅。生命也不例外,我們的生命是由因緣而來。因又叫業因,業是梵文譯音,它的含義是活動、造作。比如一粒種子,它是生命的根源。而緣,則是生命生存、延續的外在條件。如果一粒種子沒有陽光、水、土壤等外在條件的結合,無論再優良的種子會發芽、生長嗎?由此可見,我們這個生命也不是突然出現的,也不是單獨存在的,而是由許多條件相互依存而産生的。從時間上說,因果網絡是互相依存的,沒有一個絕對的中心,也沒有一個絕對的邊緣,所以世間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靠而生存,沒有單純存在的東西,人也是一樣。人,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體。物質體就是我們的身體這個軀殼,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這四種元素合成的。地,是指筋骨肌肉這類的固體;水是指血液、水分這樣的液體;火就是指體內的暖氣,也就是熱力;風是指人的呼吸,也就是氣體。從現代科學來看,這個固體、液體、氣體、熱力,都是屬于能量範圍的東西,這是無形無相,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。地、水、火、風,實際上是一種“能”的體現,這個能就近于“空”。佛教講的“四大皆空”,空並不是沒有,它是“有而非真”。佛教認爲“四大”不協調就會生病,四大一分散就意味著死亡的到來。除物質外,精神體更重要。精神體是生命的根源,佛法叫做阿賴耶識。阿賴耶識的含義是含藏識,是儲存信息的,一般的人把它叫做“靈魂”。它是真心、妄心的合和體,是種子,也是業力、善惡種子的儲存所,也可以叫做“種子庫”,也是接受善惡業報的主體。《八識規矩頌》對阿賴耶識的特性和作用,用了兩句話概括,第一句話叫做“受熏、持種、根身器。”受熏,就是第八識接受前六識把外界的影像攝入內心,而熏染到第八識,就熏成種子。持種,這個種子儲存到第八識裏,到了一定的時候條件成熟了,種子起現行,就可以變現爲現實的一些活動。根身器,根身就是指有情世間,實際是指一個人的正報。我們的相貌、壽命、命運種種信息都屬于根身。器世間是指我們的依報,也是我們所生活的環境。爲什麼我們每個人的相貌會不同?環境會不同?遭遇會不同?這就是因爲種子不相同,種子就儲存在阿賴耶識裏面,而種子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。現在西方國家把阿賴耶識翻譯成“倉庫意識”,好象是一個倉庫一樣。第二句話是“去後來先作主公”。是指阿賴耶識最後離開。人斷氣以後,臨床診斷爲死亡,但是,第八識不一定馬上就離開。所以佛教主張在人死後八小時至十六小時之內不要搬動他,不要哭,而最要緊的是要給他念佛,就是根據這個來的。因爲阿賴耶識去得後,“來得先”,初來投生,就是這個“中陰身”。軀殼死了,斷氣以後,還沒有投生以前叫做中陰身。中陰身投胎時間有長有短,一般來說,長的可以到四十九天或更長時間才去投生。中陰身投生,就是受一念淫欲心的驅使。十二因緣中“無明緣行”,無明就是淫欲心。緣行,就是以淫欲心爲條件,而産生男女的性行爲。中陰身就是因爲這一念淫欲心而去投胎的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說:“淫心不除,塵不可出”。淫欲心不斷除幹淨,想要出離生死輪回是不可能的。我們投生就是我們的中陰身與父母的精血相結合而形成胚胎,所以說它來得最先。“作主公”,大腦皮質和神經系統都屬于物質體,都是受第八識的指揮。從哪裏證明?當第八識一旦離開人體以後,大腦皮質、神經系統雖然沒有被破壞,但是它不起作用了。語言、感覺這些功能都消失了。阿賴耶識是受業力的支配, 是接受善惡業報的主體。這個業力很大,業力貫通叁世,我們生從哪裏來,死了往哪裏去都是受業力支配。業就是因,實際上就是因果規律在支配。佛經有一首偈頌就把這個道理說得很清楚: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(果)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(因)”。我們要想知道前世種的什麼業因,開悟的人都知道,而我們凡夫卻不知道,但是你也可以知道。從哪裏知道?今生受者是,今生所受的就是前世所種因的果報。你從果可以推及因。比如疾病纏身,必定是過去生中的殺業很重。我們現在時時刻刻都在受果報,但是,時時刻刻又在種業因。我們的身、口、意時時刻刻不斷在活動,就是在種業因。現在種的業因,又決定著未來的果報。所以說困果規律不同于算命看相說的:“鐵板數”,它是可以轉變的。我們下一世受什麼樣的果報?今生作者是。我們現在時時刻刻又在造業因,因緣變了,果也必定要變。我們這個身體是由業報所生的,也是來受善惡業報的,所以叫做“報身”,也叫“業報身”、“果報身”。一個人相貌好醜不同,壽命長短不同,富貴貧賤不同,這就是正報不同。也就是各有各的因不同。一個人所處的社會、家庭、環境、親屬子女的關系,以及他一生的生活享受等等,都是屬于依報。所以單單從遺傳學來講是解釋不清楚的。爲什麼同一父母所生的弟兄姐妹甚至于雙胞胎,而他們的命運,生活遭遇相差很大,這怎麼解釋呢?只有佛法的叁世因果才能解釋得清楚。這就是雖然他們的“緣”相同,但過去所種的“因”有所不同;而“因”是各人自己種下了的,並且是起主要作用的;緣是次要的,是從父母那裏得來的。依報和正報之間的關系,以正報爲主。依報隨著正報轉,正報有福分,依報必然豐富圓滿;正報沒有福分,依報必定貧窮困苦。 我們今生所受用的正報和依報,都來源于過去種的善惡業因。從佛教的觀點看,一個人的命運就是善惡業報的體現,佛教不講“命運”,而強調因果。這些東西並不是有一位什麼神在掌握著,也不是別人能夠操縱,而是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握,那就是“自種因,自受果”。
佛法從根本上揭示了算命、看相的由來和原理。但是,佛教卻不主張看相算命,因爲這是舍本逐末,徒勞無益的。命和相,算是這樣,不算也是這樣。佛法決不同于宿命論,它認爲命運是可以轉變的,不是什麼命中注定的“鐵板數“。而轉變的關鍵,就在于一個人自己的心地。因爲“心能轉業,心能造業”,“相隨心轉、命由心造”,就是這個道理。目前社會上有許多人,片面認爲只要到寺廟裏去燒燒香、拜拜佛,就可以保險,可以消災免難了。而自己並不懂得應該依照佛陀的教導來做人做事,止惡行善。比如說,有的年輕人在家不孝順父母,但他卻到寺廟裏祈求菩薩保佑自己的兒女順利成長。這是不符合因果規律的,是不可能如願以償的。有一副觀世音菩薩像前的對聯說得就非常明白,上聯是:“居心作惡,誰替你救苦救難?” 常言說得好:百善孝爲先。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,不孝父母就是罪惡,就種下了惡因,也直接給兒女做了壞榜樣,在你的這種“熏陶”下,你的兒女能成才嗎?即便“成才”,將來能成爲孝順你的好兒女嗎?…
《學佛先學做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