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七二集) 2012/8/16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47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六十七頁,第五行第二句看起:
「泥洹即涅槃,圓證叁德之至果也」,至果就是最後的果報、最高的果報,我們一般人統稱爲成佛,泥洹就是成佛。圓證叁德,前面我們將叁德做了簡單的介紹,《佛學大辭典》的資料。這後面還有一段是《叁藏法數》裏頭的,出自《金光明經玄義》,比前面說得詳細。這一段經文教我們把五惡、五痛、五燒要舍掉,這是不善的因果,要認真的修五戒十善。讀到這一段經文讓我們深深想到,我們這個世間衆生爲什麼這麼苦,爲什麼有這麼多的災難,這個原因到底從哪裏來的?爲什麼過去人沒有,極樂世界的人沒有,我們會有這麼多?讀這個文讓我們想起來,我們這個世間,很久了,至少一百年了,社會上不再有人教我們修福修慧,沒人教了。我們對于修福修慧陌生了,很生疏。以爲自己聰明,有能力欺騙衆生,有能力奪取,這就是聰明智慧,這錯了。這個東西佛經上講得很清楚,是你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德在支持你,你的福報享盡了,你造的罪業就現前。現在全世界的人不要父母、不要祖宗,這就沒有福了;不重道、不尊師,就沒有慧了,智慧就沒有了,全世界的教育都在這個地方出事情。家庭教育,不敬祖宗、不孝父母,福沒有了。慧,不尊重聖賢、不尊重宗教,這宗教是不敬神明,認爲那是迷信,不學經典,慧沒有了。
在佛法裏面講,最簡單的,持戒的人是有福。現在大家不要戒律,學佛不持戒,所以學佛也沒有福報。慧從哪裏來?慧從定來的。定是什麼?定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。我們這個經題上,清淨平等是定,後面開慧,覺就是慧。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哪來的慧?起心動念都是煩惱、都是罪業。《地藏經》上講的不爲過,就是講現代社會,「閻浮提衆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,無不是業」。這是我們現代社會,佛在叁千年前就說得這麼清楚。不要佛,就是不要慧、不要福。佛這個字是什麼意思?從印度梵文翻過來的,就是智慧圓滿、福報圓滿。我們念皈依的時候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這個二就是福慧,足就是滿足,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。智慧圓滿、福報圓滿,這個人稱之爲佛。學佛學什麼?就是求智慧、求福報,福慧圓滿的時候,這人就成佛了。
佛告訴我們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爲什麼?福報是自性裏本有的,智慧也是自性本有的。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,不知道什麼是自性,這叫迷惑了。智慧沒有了,福報就沒有了,那就得受苦受難。也只有大乘佛法把這個災難、苦痛的根源說出來,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只要我們回頭向善,斷五惡、修五善,福報就能現前。福報現前,心就定了。怎麼定?知足就定了。我生活可以過得去,我不再多想,心就定了,定就開智慧。如果欲望沒有止境,這個人永遠沒有智慧,福報一定會享盡,享盡了災難就現前。災難現前代表什麼?代表我們的福報享得差不多,快享完了。現在災難年年上升,就是說明這個現象,真的,上天在警告我們,趕快回頭。
佛經,學習的人很少,有少數人學習,把它當作哲學去研究,他可以得到知識,他得不到福慧。怎樣學習才能得到福慧?印光大師講真誠,一分誠敬消一分業障,得一分福慧;十分誠敬消十分業障,得十分利益。我們今天學佛沒有誠敬心,所以利益是什麼?利益就是福慧,福慧沒有得到。社會一般大衆看學佛的人,沒有看到你們得什麼好處,好像還不如我們,他對于信佛生不起來。是我們做錯了,我們要做得很如法,社會大衆看到,他就很羨慕,他就想跟你學習。由此可知,我們做錯了,不但害自己也害了別人,讓別人不敢學了。
我們看《叁藏法數》裏面說的叁德,《金光明經玄義》講的。「法身、般若、解脫是爲叁」,這叁德。「常樂我淨是爲德」,「常」,永恒不變,「即不遷不變」,遷也是變化的意思。「樂即安隱寂滅」,這是真正的樂。現在世間人以什麼爲樂?以吃喝玩樂這是樂。寂靜,他沒有辦法;安穩,他也沒有辦法,他在這裏頭享受不到樂。寂靜安穩裏頭有什麼樂?孔子、顔回知道。《論語》第一句話說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悅就是樂,不是外面的刺激。吃喝玩那是外頭刺激,那不是真樂,這個樂是從內心裏頭往外發的,就是大乘教裏面所說的,常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。法喜從哪裏生的?安穩生的,寂滅就現前。這是什麼樂?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福德,這是諸佛菩薩、聖賢之樂,這是真樂,這個樂不傷人,不會産生流弊。
「我即自在無礙」,我們今天這個身心都不自在,都會受內煩惱、外面的緣,受它們的幹擾,不自在,處處都有障礙。所以我是假的。如果你得到叁德,法身、般若得到了,解脫得到了,你真有自在,真正大自在。自在到什麼程度?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現身,無時不現身。現身,自己沒有起心動念,這個自在。不是說我想現身、我不想現身,沒有這個念頭。爲什麼會現身?衆生有感,立刻就應。因爲你的身心跟虛空一樣,跟光一樣,充滿了宇宙。你在哪裏?整個宇宙無時無處你不在。這是什麼?這叫法身,這叫解脫。解是解除一切障礙,脫是永遠脫離生死苦惱。
「淨即離垢無染」。垢,垢指根源,就是假我,執著阿賴耶相分的一分以爲是自身,見分的一分以爲是自己的心,全都錯了。衆生迷在這裏頭,不能覺悟,不知道事實真相,生生世世在六道搞輪回,搞冤冤相報,苦不堪言。不知道六道全是假的,夢幻泡影,他就是醒不過來,一個夢、一個夢接著去做,永遠不會醒過來。遇到佛法是遇到清醒的機會,但是什麼?他得要信,要依教奉行,他才能省悟過來。一省悟過來,問題解決了;不省悟過來,就繼續去作夢,這是事實真相。
叁德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一個證得了,叁個同時證得,法身裏面有常樂我淨,般若裏頭也有常樂我淨,解脫裏頭也有常樂我淨。常樂我淨是德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是道,合起來是道德。一般人講得比較籠統,佛講得清楚,哪些屬于道、哪些屬于德,這是道德的最高峰,佛所證得的。這裏給我們解釋法身,第一個,「法身德,法即軌法」。法是什麼?軌是軌道。火車走的軌道、汽車走的公路,這都是軌道,乃至飛機飛的航線、航道,它越軌就出事情。法身是菩薩成佛之道,這個道是什麼?道就是戒定慧。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十方叁世一切菩薩修行成佛,統統都走的是這個道,沒有一個是例外的。那今天我們學佛,不依這個道來走,你怎麼能做成功。
也許有人要問,念佛法門,念佛往生的有不少阿公阿婆,他什麼都不知道,他就懂這一句阿彌陀佛,一心稱念,什麼也不想,他爲什麼會成佛?他是暗合道妙,他對道德不懂,可是他完全中了,他走的路沒錯,他就是走這條路。他聽話,一句彌陀念到底,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就是持戒。戒條那麼多,他一條也不知道,他統統具足,他一條都不犯。你去問他,你有沒有殺生?沒有。有沒有偷盜?沒有。你去問他,他都告訴你他沒有;你不問他,他什麼也不知道。問他有沒有妄念?沒有。有沒有雜念?沒有。那就是修定,定慧功成就了,他就開悟了。他開悟,到哪裏去了?他開悟到極樂世界去了。爲什麼不留在這個世界教化衆生?衆生不聽他的,衆生沒瞧得起他,他在社會上沒有地位,雖然成佛了,沒有緣度衆生。
我們想想,惠能大師成道了,獵人隊裏待了十五年,他要不是碰到印宗法師,可能他很快就圓寂了。傳一個、兩個行了,他就走了。印宗是個講經說法的大法師,發現惠能大師,這是承受五祖衣缽的人,對他非常恭敬,給能大師剃度。能大師是居士,所以印宗是惠能大師的剃度師。剃度之後,印宗法師拜他做老師。所以印宗法師是惠能傳法的弟子,他在能大師會下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這樣的人來護法,所謂水漲船高,印宗法師的老師,那還得了,誰不恭敬?這個法緣從這來的。印宗有慧眼,能認識人,沒有嫉妒心。如果碰到個有嫉妒心的,你不能在我之上,那他的法就傳不出來了。剃完頭就拜他做老師,這個是多難得的事情,千古一人,曆史上沒有看到第二個人,一下就把能大師的身分、地位擡高了,叫擡舉。真正擡舉起來了,沒有一個人不相信,沒有一個人不尊重,沒有一個人不聽話,叫緣。這個緣太重要了。
所以今天要學佛,不走老路,你的成就是專家學者,是西方漢學系裏面的博士。漢學系裏頭有儒釋道,有研究佛學的,可以拿到佛經去寫博士論文,拿博士學位;可以做個名教授,世間人稱之爲漢學家。你不能成聖成賢,你不能成佛作祖,爲什麼?你學的是知識,不是智慧。你沒有從佛那個道路上走,你走的是偏邪,不是正路。正路就是戒定慧,這叫正路。
淨業叁福,我們要想到福,哪一個人不要福?你見到福都喜歡,可是佛給你講的這個福你不要。佛說這叁種福,第一種人天福報。你要享受人間的福報、享受天上的福報,你就照佛這個方法去修,他只有四句話,一點都不麻煩。第一個,孝養父母是福,父母是福田、恩田;奉事師長是福,也是智慧。我們的身命得自于父母,父母養育成人,不知道報恩是沒有福報;我們的智慧得自于老師,老師教導我們,我們對事理逐漸明白、覺悟了,慧命得自于老師,不敬老師,沒福、沒智慧。這就說明什麼?福慧的根,世出世間福慧的根在此地。你要是沒有根,你一生怎麼修,所得的福慧很有限,因爲他沒有根!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慈心不殺,這是積德,大慈大悲,不忍傷害一切衆生,這裏頭福慧都有。第叁句修十善業。
所以我們從這一句,人天福報一句,應對在儒釋道的叁個根,孝親尊師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慈心不殺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《十善業道》,這是佛的根。這叁樣東西很小,分量很少,《弟子規》一千零八十個字,《感應篇》大概一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