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叁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錯,做毗沙門王的兒子,北方天王,就是多聞天王的兒子。這就是放下屠刀,真肯放下、真正忏悔。他的問題解決沒有?沒解決,因爲生天,壽命終了,不向上提升,他就往下墜落,還有這些被殺的這些羊,要討債、要索命。所以我們知道這不究竟。

  臨終一念善心,確實能得生善處,這個善要問退不退轉?會退轉。不退轉的善,真善,在佛門裏有,佛門要修到見惑斷了就不退轉了。見惑斷了的人,在小乘就是須陀洹果,小乘初果,在大乘就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《華嚴經》給我們講的十信初信。雖然他地位很低,剛入門,但是他位不退,他不會退轉到凡夫,也就是說,他不會退轉到六道輪回。他在哪裏修行?人間、天上,他就兩道,人死了到天,天死了到人,他不到叁惡道。而且有時間的,人間天上七次往返,他就脫離六道輪回,七次往返他證阿羅果,也是《華嚴經》十信菩薩裏面第七信菩薩。第七信,見思煩惱斷了,就成阿羅漢,脫離六道輪回,生到四聖法界,到聲聞法界。往上升就是緣覺、菩薩、佛,十法界的佛,他只有上升,他不會退轉,所以這叫不退。像這些會退的,他沒有證果,他會退。凡是會退的,我們不要去羨慕他,我們也不想去學他,費多大的時間、力氣得到這個果報,不是究竟的,你說多冤枉!

  今天放下萬緣老實念佛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究竟裏面的究竟,他得叁種不退。你看,斷見惑才得一種不退,往生極樂世界得叁種不退,第一個位不退,第二個行不退,第叁個念不退。所以叫圓證叁不退,就是叁種不退你都得到了。行不退是菩薩,菩薩不會退轉作二乘,就是他不會退到聲聞、緣覺;念不退是法身菩薩,他念念趣向薩婆若海,薩婆若海就是常寂光土,就是大光明藏,他不退的,圓滿成佛。那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才有分。什麼地位有分?下下品往生都有分,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下下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本願裏頭沒有說凡聖同居土例外,沒有講,沒有講就是全包括,只要往生,統統都是阿惟越致菩薩。這是一個例子,生天的例子。

  《涅槃經》卷十也有個例子,「又迦葉言:拘屍那城有旃陀羅」,旃陀羅就是屠夫,「名曰歡喜」,這個也是以殺生爲業的。「佛記此人由一發心,當于此界千佛數中速成無上正真之道。以何等故?如來不記舍利弗、目犍連等速成佛道?」爲什麼不給他們授記,給這個旃陀羅授記?其實學大乘的都知道,目犍連、舍利弗早已經成佛了,他是乘願再來的,他不是真正的阿羅漢。所以「佛言:善男子,或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作誓願言,我當久久護持正法,然後乃成無上佛道」。這就說明舍利弗他們這些人,他們這些不是普通人,有古佛再來,有法身菩薩再來。他們來幹什麼?來護持佛法的,來做佛的學生,做佛的學生叫內護,接受佛陀的教誨,依教奉行做示範、做榜樣,他來是幹這個的,所以不必爲他授記。「以發願速故,與速記」。這個屠夫真正發心,不是假的,真發心,佛就立刻給他授記。給他授記,當于此界千佛數中,這就是賢劫,他在賢劫裏面會很快成無上真正之道。發心功德不可思議,這個意思我們清楚,他這一發心,碰到念佛法門,不就很快成就了嗎?這個是給我們看的,不是給別人看的。我們現在一發心,他還造那麼重的業,殺生爲業,我們沒造那麼重業,他都能一生成就,我們怎麼會不成就?所以,這些經文一定要懂得,特別是引用在《無量壽經》上;換句話說,他能成就,我們毫不操心,不會懷疑了,我決定我成就。

  下面這是念老警告我們,「若行人習淨」,修行人修淨土,「一面念佛,一面作惡,如是修淨,決定不能往生也」。這個要知道,念佛就決定不能作惡,要修善,一定要記住斷惡修善。不受戒沒有關系,鍋漏匠沒受過戒,你看他往生多殊勝!但是鍋漏匠決定不作惡,雖然好像他沒有能力去修善,我們相信他的心善,不會有殺害衆生的心,不可能有占人便宜的念頭,這就是善。十惡不作,十善圓滿,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,叁年如一日。非常非常簡單,念累了就休息,不分晝夜,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接著念。谛閑老法師就傳這個法給他,他就依教奉行,叁年就成功了,站著往生。站著往生我們聽說過,有很多,古來就有,現在也有,站著叁天以後,大概只有他一個人。他是鄉下這些同參道友到觀宗寺去報信,那個時候沒有車輛,沒有交通工具,這一來一往叁天,他站了叁天,等老師父替他辦後事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。「又有以行善爲人天乘,而輕之者」,這個觀念確實有不少人有,以爲行善這是人天的事情,所以看輕了。「唐朝鳥窠禅師以吹布毛示弟子會通,弟子悟入」。吹布毛小事情,那個布頭在這裏吹,讓他的徒弟看,他徒弟開悟了。這是什麼?有靈性。而以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教白居易,白居易不懂。白居易當時是杭州太守,這個事情在西湖發生的。鳥窠禅師在西湖裏面一棵樹上蓋了一個窩,他就住在樹上,所以叫鳥窠禅師,修禅的。白居易逛西湖看到他,問他什麼是佛法?他就說兩句,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,答覆白居易,這太守。太守就說,「此二句叁歲小兒亦說得」。這有什麼稀奇?叁歲小孩都會說。鳥窠禅師說,叁歲小孩說得,「八十老翁行不得」,做不到,白居易服了。這個故事顯示,你看,「以此二句爲淺,吹布毛爲深者,白居易也」。白居易認爲這兩句很淺,老和尚吹布毛,他徒弟開悟了,那個深,那個妙不可言。「以此二句與吹布毛平等無二者,鳥窠禅師也」。見什麼樣的人,什麼樣的根性,用什麼樣的方法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都是讓他覺悟。所以,白居易有法門高下的分別,禅師沒有,你能不能覺悟是你根性的問題。

  「一迷一悟,何啻天淵」。天是天上,淵是泉水,天上地下,比喻差別很大,這是世間人。「若是圓人,法法皆圓」。圓是圓教的菩薩,叫圓人,圓教菩薩,任何一法它都是圓滿的,它是平等的,是不二的。所以佛法要學圓法,圓教大乘這就是圓法。別教大乘不圓,你看別教叁賢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都沒有離開十法界。十法界裏面的菩薩,別教有十住菩薩、有十行菩薩、有十回向菩薩,沒有出十法界。如果是圓教,圓教初住就出十法界了,所以圓教初住所證得的,跟別教初地平等。別教要登地才超越十法界,圓教初住就出十法界了,這是圓可貴。

  「人天乘即是一佛乘」,這是圓人說法,「又何能輕之耶?」圓教是究竟真實的教法,確確實實一切法是圓的、是通的、是圓滿的,決定沒有障礙的,障礙是你自己生的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。你從哪裏生?你有分別、你有執著,你有起心動念。人要到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法法皆圓。這樁事情,我們可以從惠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做苦工,你看能大師的生活,能大師的待人接物,圓極了。對待任何一個人都是佛菩薩,沒有敢輕視一個人,或者是擡高一個人,沒有,都是佛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幹活認真負責,五祖叫他舂米、破柴,這都得要有力氣。舂米踏碓,踏碓個子太小了,人分量不夠重,去找兩塊石頭,綁在腰裏頭增加重量,這是什麼?這認真負責。那兩塊石頭還在,現在在南華寺,當年綁在身上舂米的。圓,圓極了!凡夫爲什麼圓不了?凡夫執著有個我,這是病根,只要有我,麻煩就有了。圓人沒有我,圓人知道整個宇宙是我,一切諸法是我,遍法界、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,這是圓人。所以他沒有障礙,他見色聞聲都能開悟。

  其實六祖這悟,《壇經》上記載的,我們知道。他賣柴,柴賣掉了,拿了錢准備去買點糧食回家去。出來的時候,他只是賣給一個客棧,客棧就是現在的旅館,聽到房間裏有人念經,念《金剛經》,他就站在那個地方聽了一會,他就開悟了。等他念完了,他就推門進去向他請教,你剛才念的是什麼?他說我念的是《金剛經》。我聽起來很有味道,就跟他講。他嚇了一跳,講得真好。然後問他,他是賣柴的,樵夫,不認識字。根性大利,這個經他怎麼能聽得懂?他怎麼能講得出來?這緣好,那個張居士他就發心,叫他到五祖,到黃梅去參五祖,去跟他學習,他說你一定會有成就。那家裏生活?他拿了十兩銀子給他做安家費,找一些佛友照顧他母親,他就放心了。黃梅住了八個月,真的,衣缽傳給他了。

  人沒有別的,中國人說量大福大,常常想自己不行,那是大障礙,跟釋迦佛學、跟阿彌陀佛學都沒用,你那個我執沒放下。佛看一切法平等,是你自己有障礙,佛沒法子教你。你還有名利心,你還有好高骛遠,肯定你還有嫉妒心,別人比你強一點你還都不舒服。這是什麼?嚴重煩惱,這是六道輪回裏頭的衆生。所以這些我們都要知道,我們想想我們也有,爲什麼不開悟不就明白了嗎?我們能不能放得下?難,真難,知道這不是好東西,他就是放不下。這就是什麼?這是業障,叫習氣。真難斷,如果好斷,成佛的人多了,真不好斷。

  谛閑老法師贊歎鍋漏匠,鍋漏匠的成就,超過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。宗門大德、教下講經教學的法師,他難道不知道?知道。谛閑老和尚本人就是演教的,他怎麼不知道?問題什麼?問題放不下。爲什麼放不下?還有明天、還有明年,這就麻煩了。他們能放下的是什麼?他沒有明天,他也沒有明年,他們活一天算一天,連身體都沒有放在心上,何況身外之物,這個厲害。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念佛的方法,要把「死」字貼在額頭上,貼在佛像後面。他的那個小佛堂裏很簡單,什麼都沒有,也沒有對聯什麼,統統都沒有。就是一尊小佛像,一對蠟臺、一個供水、一個小木魚、一個小罄,幹幹淨淨,簡單到極處,真叫徹底放下。老人一生多半時間都在關房,很少出去的。

  「淨宗之妙,在于照真達俗。若廣行衆善,則造福于當前之社會,且成爲淨業之助行」。這樁事情,這要把話講清楚,爲什麼?廣行衆善,造福于當前社會,要叁輪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