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叁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體空,心地幹淨,沒有名聞利養的染汙,才能夠成爲淨業的助行。如果貪著名利,那就是淨業的障礙,能不能往生?不能往生。來生到哪裏去了?人天福報,變了!廣行衆善不著相,是功德,要是著相,叫福德。這在中國早年,梁武帝是個例子。梁武帝是廣行衆善,這大家都知道的。以他國王之尊護持佛法,一生當中給佛法建立四百八十個道場,供養出家人十幾萬人。所以達摩祖師到中國來,跟他見了面,他非常誇耀他自己護法的功德,就問達摩祖師,我做的這個事情功德大不大?達摩祖師很老實,告訴他,「並無功德」。梁武帝聽了就很生氣,送客!就把他送走了,不再跟他談話了,也不問他爲什麼道理,立刻就送客。以後也後悔,後悔但是面子下不來,不好意思再請他。

  這個要知道,你還有我在,還有我,有多大功德?這個不行。如果做這麼多,叁輪體空,一絲毫不執著,那就是功德。你看,他名利心沒有放下,貪瞋癡沒有放下,一聽不順耳就發脾氣,這哪來的功德?那修的什麼?福德。如果梁武帝問,我福報大不大?那一定老和尚說很大很大。福報,他修的是福報,不是功德。功德是清淨心,做得越多心愈清淨,他不染汙,禁得起考驗,那是功德。心上痕迹都沒有是功德,念念不忘是福德,福德是障礙。往生的時候也有來接引,什麼人接引?天人接引,生天去了。往生時阿彌陀佛、觀音勢至來接引,那不一樣。所以,要成爲淨業之助因,就是不著,做再多的好事等于沒做,不要去想它。

  「複深信願」,對于淨土深信,對于阿彌陀佛深信;願,決定發願求生淨土;再持名念佛,「持佛名號」,念六個字可以,念四個字也可以。這樣「自他兼利,常樂無極」。所以,斷惡修善愈多愈好,利益大衆,心地一定要清淨,決定不能有絲毫染著,這就對了。能懂得這個道理,認真去做,你做得愈多愈好;不懂這個道理,做好事都著相,最好別做,那就是龐蘊居士所說的,好事不如無事。無事你沒有障礙,你做這麼多好事,常常念著好事,變成障礙。做再多的好事等于無事,行,這是真好事;還挂念著好事就不是好事了,你的心被染汙了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經上講得很好,心淨則佛土淨。你怎麼往生的?是心清淨往生的,心裏頭只有佛號,其他的都沒有,這決定得生;心裏有佛號,還夾雜著別的念頭,就未必得生。那就真的是碰巧,像開個號碼鎖,這鈕對准,對准你才往生,差一分一毫都不能往生。這個東西不能不知道。自他兼利後頭一句話,常樂無極,這不容易得到,這是法喜充滿,這是真正用功,功夫得力了。

  我們看末後一段,「又此品廣明濁世惡苦。雖只廣陳事相」,講的都是事相,「實則圓顯一心」。你要會看的話,你能看文字之外的密義,佛說這個話的意思在哪裏。你要能看出來,你就看到字字句句圓圓滿滿顯示出一心,一心是真心。你看,「心穢則土穢,心惡則趣惡」,心不清淨,土就不清淨。你一定要知道,西方極樂世界叫淨土,淨土要清淨心才能夠生淨土。那個世界叫極樂,心要不善的人生不到那裏,不善的人他怎麼會樂?一定是心很善的人,心地清淨善良,喜歡做利益衆生的事,與淨土相應。所以,心惡則趣惡,趣惡就是叁惡道,這個趣就是叁惡趣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「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」。

  你看前面講的五惡,殺盜淫妄酒,酒爲什麼是惡?酒醉之後引發貪瞋癡,造作殺盜淫。所以酒本身沒有惡,它的副作用太大了,所以佛把這一條列作重戒。五戒,殺盜淫妄不受戒也有罪,叫性罪,本身就是罪,你要受了戒再做,就加一個破戒,就罪上再加罪。但是酒沒有性罪,酒不喝醉的話沒罪;喝醉,沒有做殺盜淫妄也沒罪。但是我們想想,你看看新聞、雜志,幹些壞事的時候,哪一個于酒沒有關系?你看犯的案子,殺盜淫妄的案子,于酒統統脫離不了關系,都是酒醉之後再幹的。所以,佛把這個製爲重戒有道理。學佛的人對于每一條戒,佛爲什麼要製這條戒,你都要懂得,爲什麼?你才好遵守。持戒是活活潑潑,不是死在戒條之下,條條戒都有開緣,不是死的。佛這個人通情達理,他一定教你過正常生活,教你過幸福快樂人生,你才真願意學佛。如果學佛都要受苦,人就不幹了。真正修行功夫到家了,我們看到他生活苦,他樂得不得了,他哪裏是苦!釋迦牟尼佛那一幫人,在世的時候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快樂!我們看到很苦。這不一樣,這些不能不知道。所以,從這段經文,你把善跟惡因緣果報統統看清楚了,在一樁事情裏頭把這就看透了。

  「經中詳明兩土淨穢,令知欣厭」。極樂世界確實是清淨,娑婆世界確實是染汙。實報土是一樣的,不能比較,方便土是四聖法界,同居土是六道輪回,這兩個比較,我們跟極樂世界差別太大了。我們今天想脫離六道輪回談何容易!但是你遇到淨土法門,真的,你很容易離開六道,往生淨土。這個法門的確難信易行,很容易修成,關鍵就在放下,要真放下,他就成功了。人家講馬雅預言,災難預言,現在只有五個月了,不管這個事情有沒有,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是好事情,爲什麼?叫克期取證。還有五個月時間,我就把時間定到這五個月,我五個月一定要完成。完成什麼?完成萬緣放下,完成心裏頭只有一句佛號,這叫功夫成片,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念頭都沒有。換句話說,五個月之後,我想往生就往生,真去得了。如果還有壽命,不想往生,多住幾年也無所謂;沒有壽命的想住幾年也行,那爲什麼?不爲自己爲衆生,來表演,這個佛也歡喜的,做好樣子給人看。這個世界生活是很辛苦,在這邊做好樣子也是犧牲奉獻,這種精神佛也會贊歎。兩土淨穢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們就知道,對極樂世界歡欣,對娑婆世界厭離。

  「《彌陀要解》雲」,蕅益大師說得好,「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」。我們現在住這個世界,世界這樣的亂,地球災變這麼多,從哪裏來的?是我們自己心行不清淨。我們的心不善,心是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癡慢疑,是這個心;我們幹的事不善,幹的事是殺盜淫妄,十惡業,身幹殺盜淫,口妄語、兩舌、绮語、惡口,起心動念貪瞋癡慢疑。這樣的心行感得現前的果報,這不能不知道。所以我們在這裏心行都不善,「理應厭離」。現在有這個機會,你可以離開,你可以到極樂世界去。極樂世界,「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」。我們自心有幹淨的一部分,那一部分所感應的就是極樂世界。所以,極樂世界有我們自己一分在,等于說股東一樣,我在那裏投資,有股份在。你現在想去不難,跟我們不是沒有關系,跟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。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我們對于往生淨土充滿了信心。

  「而自心淨,理應欣求」。換句話說,遠離娑婆世界就是遠離自心的染汙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求生自心清淨,是這麼一回事。所以,理應欣求,你應該求的。蕅益大師這兩句話說得真好,娑婆世界你應該要離,是離自心穢,極樂世界要求,是求自心淨,這兩句話講得好。「厭穢須舍至究竟,方無可舍」。舍就是放下,你要徹底放下,放下到,放下到究竟,再沒有東西放下了,所有東西放下幹淨了。「欣淨須取至究竟,方無可取」。取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取至究竟處,就沒有可取的。到那裏真的是取至究竟。爲什麼?明心見性,一見性知道,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大乘經教裏佛說的,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這就到究竟了,這就究竟就是圓滿了。圓滿就是一不是二,離求是一不是二,娑婆跟極樂世界是一不是二。染淨不二、善惡不二、淨穢不二,這才叫真正圓滿。

  「妙宗鈔雲」,《妙宗鈔》是智者大師所作的,「取舍若極」。《妙宗鈔》是《觀經妙宗鈔》。取舍要到了極處,「與不取舍亦非異轍」,取舍跟不取舍是一樣的,沒有差別。這下面說,「設不從事取舍,但尚不取不舍,即是執理廢事;既廢于事,理亦不圓。若達全事即理,則取亦即理,舍亦即理。一取一舍,無非法界。《要解》之說,事理圓融,妙契中道」。蕅益大師講得好,這個是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。什麼時候才入這個境界?大乘經教常說,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入這個境界了。

  起心動念錯了,諸佛菩薩取舍,起不起心動念?沒有,我們要學正是學這個。但是起心動念太微細,不是我們境界,我們摸不著邊際。我們還是由淺而深逐漸提升,先學不執著,真正不執著了,清淨心就現前。要曉得,不執著的境界達到究竟處是阿羅漢,全放下了,不再執著。清淨心現前,再把分別放下,分別放下就是菩薩,分別放下,平等心現前。我們這個經題上「清淨平等」,有分別就不平等,有染汙就不清淨。見思是染汙,見惑裏頭貪瞋癡慢疑,惡見,惡見裏頭又分五種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叫見思煩惱,這是染汙。這個東西放下了,清淨心現前。分別放下,平等心現前。後面那個覺,覺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平等到極處就豁然開悟,就成佛了。這是大乘法行門裏頭的總原則,最高的綱領,就是放下,古大德常說,放下便是。

  我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,頭一個問題我向他老人家提出的,我說我跟方東美教授學哲學,從佛經哲學這門課程裏頭,我認識了佛法,知道佛法博大精深。我說,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能契入?章嘉大師聽了我這個問題,不說話,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等他開示。這一看看了半個多鍾點,就好像在入定一樣的。半個多鍾點他說了一個字,有。我們的精神起來了,要注意聽,有!說了個有字,他又不說話了。停了大概有六、七分鍾,告訴我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第一天見面。這麼簡單的話,爲什麼不當時就說出來?要我等半個多鍾點?十幾年之後我才體會到、才明白了,古人的教學方法,觀機施教。年輕人心浮氣躁,這個耳朵聽進去,那裏出去了,不在意。一定要等你整個情緒定下來,他再告訴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