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体空,心地干净,没有名闻利养的染污,才能够成为净业的助行。如果贪著名利,那就是净业的障碍,能不能往生?不能往生。来生到哪里去了?人天福报,变了!广行众善不着相,是功德,要是着相,叫福德。这在中国早年,梁武帝是个例子。梁武帝是广行众善,这大家都知道的。以他国王之尊护持佛法,一生当中给佛法建立四百八十个道场,供养出家人十几万人。所以达摩祖师到中国来,跟他见了面,他非常夸耀他自己护法的功德,就问达摩祖师,我做的这个事情功德大不大?达摩祖师很老实,告诉他,「并无功德」。梁武帝听了就很生气,送客!就把他送走了,不再跟他谈话了,也不问他为什么道理,立刻就送客。以后也后悔,后悔但是面子下不来,不好意思再请他。
这个要知道,你还有我在,还有我,有多大功德?这个不行。如果做这么多,三轮体空,一丝毫不执著,那就是功德。你看,他名利心没有放下,贪瞋痴没有放下,一听不顺耳就发脾气,这哪来的功德?那修的什么?福德。如果梁武帝问,我福报大不大?那一定老和尚说很大很大。福报,他修的是福报,不是功德。功德是清净心,做得越多心愈清净,他不染污,禁得起考验,那是功德。心上痕迹都没有是功德,念念不忘是福德,福德是障碍。往生的时候也有来接引,什么人接引?天人接引,生天去了。往生时阿弥陀佛、观音势至来接引,那不一样。所以,要成为净业之助因,就是不着,做再多的好事等于没做,不要去想它。
「复深信愿」,对于净土深信,对于阿弥陀佛深信;愿,决定发愿求生净土;再持名念佛,「持佛名号」,念六个字可以,念四个字也可以。这样「自他兼利,常乐无极」。所以,断恶修善愈多愈好,利益大众,心地一定要清净,决定不能有丝毫染着,这就对了。能懂得这个道理,认真去做,你做得愈多愈好;不懂这个道理,做好事都着相,最好别做,那就是庞蕴居士所说的,好事不如无事。无事你没有障碍,你做这么多好事,常常念着好事,变成障碍。做再多的好事等于无事,行,这是真好事;还挂念着好事就不是好事了,你的心被染污了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经上讲得很好,心净则佛土净。你怎么往生的?是心清净往生的,心里头只有佛号,其他的都没有,这决定得生;心里有佛号,还夹杂着别的念头,就未必得生。那就真的是碰巧,像开个号码锁,这钮对准,对准你才往生,差一分一毫都不能往生。这个东西不能不知道。自他兼利后头一句话,常乐无极,这不容易得到,这是法喜充满,这是真正用功,功夫得力了。
我们看末后一段,「又此品广明浊世恶苦。虽只广陈事相」,讲的都是事相,「实则圆显一心」。你要会看的话,你能看文字之外的密义,佛说这个话的意思在哪里。你要能看出来,你就看到字字句句圆圆满满显示出一心,一心是真心。你看,「心秽则土秽,心恶则趣恶」,心不清净,土就不清净。你一定要知道,西方极乐世界叫净土,净土要清净心才能够生净土。那个世界叫极乐,心要不善的人生不到那里,不善的人他怎么会乐?一定是心很善的人,心地清净善良,喜欢做利益众生的事,与净土相应。所以,心恶则趣恶,趣恶就是三恶道,这个趣就是三恶趣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「一一无非自心所现也」。
你看前面讲的五恶,杀盗淫妄酒,酒为什么是恶?酒醉之后引发贪瞋痴,造作杀盗淫。所以酒本身没有恶,它的副作用太大了,所以佛把这一条列作重戒。五戒,杀盗淫妄不受戒也有罪,叫性罪,本身就是罪,你要受了戒再做,就加一个破戒,就罪上再加罪。但是酒没有性罪,酒不喝醉的话没罪;喝醉,没有做杀盗淫妄也没罪。但是我们想想,你看看新闻、杂志,干些坏事的时候,哪一个于酒没有关系?你看犯的案子,杀盗淫妄的案子,于酒统统脱离不了关系,都是酒醉之后再干的。所以,佛把这个制为重戒有道理。学佛的人对于每一条戒,佛为什么要制这条戒,你都要懂得,为什么?你才好遵守。持戒是活活泼泼,不是死在戒条之下,条条戒都有开缘,不是死的。佛这个人通情达理,他一定教你过正常生活,教你过幸福快乐人生,你才真愿意学佛。如果学佛都要受苦,人就不干了。真正修行功夫到家了,我们看到他生活苦,他乐得不得了,他哪里是苦!释迦牟尼佛那一帮人,在世的时候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快乐!我们看到很苦。这不一样,这些不能不知道。所以,从这段经文,你把善跟恶因缘果报统统看清楚了,在一桩事情里头把这就看透了。
「经中详明两土净秽,令知欣厌」。极乐世界确实是清净,娑婆世界确实是染污。实报土是一样的,不能比较,方便土是四圣法界,同居土是六道轮回,这两个比较,我们跟极乐世界差别太大了。我们今天想脱离六道轮回谈何容易!但是你遇到净土法门,真的,你很容易离开六道,往生净土。这个法门的确难信易行,很容易修成,关键就在放下,要真放下,他就成功了。人家讲马雅预言,灾难预言,现在只有五个月了,不管这个事情有没有,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是好事情,为什么?叫克期取证。还有五个月时间,我就把时间定到这五个月,我五个月一定要完成。完成什么?完成万缘放下,完成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,这叫功夫成片,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念头都没有。换句话说,五个月之后,我想往生就往生,真去得了。如果还有寿命,不想往生,多住几年也无所谓;没有寿命的想住几年也行,那为什么?不为自己为众生,来表演,这个佛也欢喜的,做好样子给人看。这个世界生活是很辛苦,在这边做好样子也是牺牲奉献,这种精神佛也会赞叹。两土净秽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们就知道,对极乐世界欢欣,对娑婆世界厌离。
「《弥陀要解》云」,蕅益大师说得好,「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」。我们现在住这个世界,世界这样的乱,地球灾变这么多,从哪里来的?是我们自己心行不清净。我们的心不善,心是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贪瞋痴慢疑,是这个心;我们干的事不善,干的事是杀盗淫妄,十恶业,身干杀盗淫,口妄语、两舌、绮语、恶口,起心动念贪瞋痴慢疑。这样的心行感得现前的果报,这不能不知道。所以我们在这里心行都不善,「理应厌离」。现在有这个机会,你可以离开,你可以到极乐世界去。极乐世界,「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」。我们自心有干净的一部分,那一部分所感应的就是极乐世界。所以,极乐世界有我们自己一分在,等于说股东一样,我在那里投资,有股份在。你现在想去不难,跟我们不是没有关系,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。这个道理一定要懂,我们对于往生净土充满了信心。
「而自心净,理应欣求」。换句话说,远离娑婆世界就是远离自心的染污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求生自心清净,是这么一回事。所以,理应欣求,你应该求的。蕅益大师这两句话说得真好,娑婆世界你应该要离,是离自心秽,极乐世界要求,是求自心净,这两句话讲得好。「厌秽须舍至究竟,方无可舍」。舍就是放下,你要彻底放下,放下到,放下到究竟,再没有东西放下了,所有东西放下干净了。「欣净须取至究竟,方无可取」。取极乐世界,在极乐世界取至究竟处,就没有可取的。到那里真的是取至究竟。为什么?明心见性,一见性知道,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。大乘经教里佛说的,「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」,这就到究竟了,这就究竟就是圆满了。圆满就是一不是二,离求是一不是二,娑婆跟极乐世界是一不是二。染净不二、善恶不二、净秽不二,这才叫真正圆满。
「妙宗钞云」,《妙宗钞》是智者大师所作的,「取舍若极」。《妙宗钞》是《观经妙宗钞》。取舍要到了极处,「与不取舍亦非异辙」,取舍跟不取舍是一样的,没有差别。这下面说,「设不从事取舍,但尚不取不舍,即是执理废事;既废于事,理亦不圆。若达全事即理,则取亦即理,舍亦即理。一取一舍,无非法界。《要解》之说,事理圆融,妙契中道」。蕅益大师讲得好,这个是「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」。什么时候才入这个境界?大乘经教常说,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,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就入这个境界了。
起心动念错了,诸佛菩萨取舍,起不起心动念?没有,我们要学正是学这个。但是起心动念太微细,不是我们境界,我们摸不着边际。我们还是由浅而深逐渐提升,先学不执著,真正不执著了,清净心就现前。要晓得,不执著的境界达到究竟处是阿罗汉,全放下了,不再执著。清净心现前,再把分别放下,分别放下就是菩萨,分别放下,平等心现前。我们这个经题上「清净平等」,有分别就不平等,有染污就不清净。见思是染污,见惑里头贪瞋痴慢疑,恶见,恶见里头又分五种,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,叫见思烦恼,这是染污。这个东西放下了,清净心现前。分别放下,平等心现前。后面那个觉,觉就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平等到极处就豁然开悟,就成佛了。这是大乘法行门里头的总原则,最高的纲领,就是放下,古大德常说,放下便是。
我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,头一个问题我向他老人家提出的,我说我跟方东美教授学哲学,从佛经哲学这门课程里头,我认识了佛法,知道佛法博大精深。我说,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能契入?章嘉大师听了我这个问题,不说话,看着我,我也看着他,等他开示。这一看看了半个多钟点,就好像在入定一样的。半个多钟点他说了一个字,有。我们的精神起来了,要注意听,有!说了个有字,他又不说话了。停了大概有六、七分钟,告诉我六个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第一天见面。这么简单的话,为什么不当时就说出来?要我等半个多钟点?十几年之后我才体会到、才明白了,古人的教学方法,观机施教。年轻人心浮气躁,这个耳朵听进去,那里出去了,不在意。一定要等你整个情绪定下来,他再告诉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