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勸行」,世尊慈悲勸導我們。
【吾哀汝等。】
『吾』是釋迦牟尼佛自稱,佛陀慈悲到極處,哀憐我們。
【苦心誨喻。】
苦口婆心在教導我們。
【授與經法。】
把這個經典給我們。
【悉持思之。】
希望我們這些有緣衆生,遇到了要受持。『持』是依教奉行,『思』是念念不忘。底下一句話最重要了。
【悉奉行之。】
把經上的道理融會在心中,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見,這佛知佛見。佛陀的教誨落實在我們生活上,這就是真實利益。學了做不到等于零,等于沒學。世出世間聖賢之法統統要落實,不落實,假的,不是真的,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佛在經典上教導我們的,在第八品當中所說的,清淨叁業,第一句話他說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我們要落實、要做到,不譏他過,決定不批評別人,不跟人結冤仇。這一點,我們過去跟李老師,他老人家做到了。對誰?對自己的學生,他不是對別人,對學生如是,對別人更不必說了。學生有過失老師說不說?可以說的老師說。可以是真正想學的,說了會對老師感恩,這樣的學生,有過失老師一定說。如果學生有過失,老師一說,這學生臉就紅了,老師以後再不說他。爲什麼?他不能接受,他愛面子。這樣的人說了什麼?就結下冤仇,他恨你,造成將來生生世世冤冤相報,這個不值得,就不說了。永遠是笑面相迎,客客氣氣,他有好處贊歎,有過失絕口不提。
我在臺中看了十年,學會了,這一招很重要。換句話說,人對人的時候完全看他的誠意,真正好學有誠意,要幫助他、成就他。這客氣,只搞假的、只搞面子的,學普賢菩薩,禮敬諸佛、稱贊如來。那個稱贊是他好的地方稱贊,不好的地方不說;他如法的稱贊,不如法的不說。禮敬是平等的,稱贊不平等,稱贊裏頭有善惡,善的稱贊,不善的不說,不毀謗。這個正確,普賢大願,供養是平等的,禮敬是平等的,沒有人不歡喜,這才能廣結善緣。
世尊在本經,講叁種淨業,把口業擺在第一,這也是很特殊的。一般經論上都是身口意,都這樣排列的,唯獨這個經上,口業擺在第一,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,再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,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。因爲,口是最容易造作過失,不知不覺。尤其現在人粗心大意,他造了口業自己不知道,將來果報現前,後悔莫及。所以我們對人、對事要學忍辱仙人,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示現的,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,沒有一絲毫怨恨。最後一句話告訴歌利王,我將來成佛,第一個度你。釋迦成佛了,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,釋迦牟尼佛成佛,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,在鹿野苑證阿羅漢果的,他就是前世的歌利王。佛說話算話,真的第一個得度。我們這部經,弟子當中排列的,憍陳如排在第一,代表什麼?第一得度之經,表這個意思。特別是末法修行證果,這是第一經。所以佛哀憐我們這些人,這個時代的苦難衆生,是苦心誨喻,把這個經法說給我們。
這部經重新經過整理、會集,五種原譯本裏面所說的一句不缺,重複的、容易懂的留在這個地方,不好懂的就舍棄了。變成一本經義完整沒有欠缺,文字容易理解,不會生澀,這樣的本子才能夠流通往後九千年,沒有障礙。如果我們看看五種原譯本你就曉得,這五種原譯本裏頭,有二、叁種那個句子就很難懂,你念了不曉得它在說些什麼,翻譯得非常生澀。所以這個會集本大受人歡迎,爲什麼?讀起來沒有障礙。再加上這個集注,這還得了嗎?有這個集注,其他經論可以放下了,要不然還舍不得放下,有這個集注都可以放下了。因爲這個注解裏頭,融會了八十叁種經論,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注疏,集大成。全都是會集的,經是會集的,注是會集的,我們學習、分享也是會集的。教我們受持,去思惟,「如教奉行,後複勸奉持經戒,如貧得寶」,這一經文在後面。
底下諸句會集注解。『吾哀汝等,苦心誨喻』,《會疏》裏頭說,「吾哀,如來大慈。汝等,所哀之機」,這大衆,今天末法濁惡的衆生。「五時調機,半滿垂教,故雲苦心誨喻」。我們這邊有些資料,「五時調機」,這是《叁藏法數》裏頭節錄下來的,原文是《天臺四教儀》裏頭的。天臺大師就是智者大師,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,分別爲五個時期,我們現在講五個階段,佛一生教學分五個階段,就是辦學。我們看這個文,「天臺五時者,乃天臺智者大師,以如來所說一代聖教」,就是四十九年,「判爲五時。謂如來成道最初,爲大菩薩說華嚴經」,這是在定中說的。我們凡夫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入定,實際上佛是在那邊講經,講《華嚴經》。時間,經裏頭有兩個說法,都有根據。有些經典說二七日中,就是十四天,也有經說叁七日中,就是二十一天。不管是十四天、是二十一天,總而言之是定中說的。
什麼人能參加這個法會?法身菩薩。也就是說,中國禅宗所謂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這樣的條件才能夠參加釋迦牟尼佛華嚴法會。所以,華嚴法會不是對普通人說的,阿羅漢、辟支佛沒分,別教叁賢沒分,別教叁賢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什麼人才有分?初地以上,圓教初住以上,這些人才有資格參加這個法會。所以這一會,我平常講四個時期,不說五時,這個時期,這個定中說法有很多人不相信。所以小乘就不承認,小乘認爲釋迦牟尼佛開始說法,鹿野苑講《阿含經》,他從這裏承認,《華嚴》他不承認。所以,我們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論,我就把這一段不說了。
說從《華嚴》開始,我們把這段文念下去,「次于鹿苑」,鹿野苑,「爲接引二乘,說四阿含等經」,這個十二年。叁,「次于方等,說楞伽等諸大乘經,令諸二乘,恥小乘而慕大法」,這是勸勉他們回小向大。再次,這第四,「說般若經,遣除二乘執情」,破二乘人的情執。最後一個階段,「說法華、涅槃二經,開示衆生,鹹得作佛。故爲五時」。這五時,下面詳細解釋。第一「華嚴時:華嚴,經名也」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「謂初說此經,如日照高山之時也」,天臺大師用山,早晨太陽出來,太陽出來先照高山,慢慢升到空中才照到大地。這就譬如《華嚴》是高山,日出的時候它能照到,低的地方日出時候照不到,這是對大乘菩薩說的。「蓋如來初爲大乘根熟者,首談此經」。這是什麼?這是佛在菩提樹下明心見性,證得無上菩提,把他的境界統統說出來,給大家分享,全說出來了,沒有絲毫保留。
我們再回頭看一看,在中國,六祖惠能大師,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聽《金剛經》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惠能大師當時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的,惠能大師只說了五句話,釋迦牟尼佛說了一部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經》之深之廣,不可思議。大龍菩薩將釋迦牟尼佛二七日中所說的《華嚴經》,收到龍宮裏面去珍藏。龍樹菩薩看到了,分量多大?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,我們無法計算。這個經我們地球上裝不下,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個大千世界都裝不下。可是把這個經濃縮,濃縮成最小,就是惠能大師的二十個字。惠能大師二十個字就是全部的《大方廣佛華嚴》,展開來就是《華嚴經》,釋迦牟尼佛的《華嚴經》濃縮就是惠能大師二十個字。這二十個字是講自性,明心見性,性是什麼?惠能大師說的,「本自清淨,本不生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,能生萬法」,這二十個字就是全部的《華嚴經》。五祖忍和尚認可了,惠能這二十個字是成佛作祖的博士論文,考試官是五祖。通過了,衣缽馬上給他,認定他是禅宗第六代祖。
一個說得那麼詳細,一個說得這麼簡單,內容完全相同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惠能大師是真的,沒有一樣不通,無論什麼法你去問他,他都會給你講。無盡藏比丘尼受持《涅槃經》,《涅槃經》有南北兩本,分量都很大,一個叁十六卷,一個四十卷。無盡藏比丘尼讀這個經,惠能大師在旁邊聽,彼此不相識。等她念完了,休息的時候,惠能大師就告訴比丘尼,你剛才念那個經什麼意思,講給她聽。她非常驚訝,講得太好了,捧著經本向他請教。他說我不認識字。你不認識字爲什麼講得這麼好?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系。開悟重要!
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儒釋道都講悟性。我們在抗戰期間,讀小學、讀初中,老師都著重學生的悟性,都把這個擺在第一。怎麼叫聰明?你一說他馬上就懂了,這學生好教。不重視記憶,記得再多,死的,悟性是活的,重視悟性。我們過去跟李老師在臺中這十年修學,老師對同學,重視悟性。記憶是不得已,你沒有悟性只好記,死記,學的東西是死板的,不能活用。我在老師會下,前五年,時間長一點,後五年常常出國了,一出去大概叁、四個月,一年至少要出去二次到叁次,所以在臺灣時間就不長了。回臺灣一定見面,一定向他報告。悟了之後,沒有學過的東西,只要一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,自然就貫通了。
這一次我們看到這份報告,就是吳鴻清老師,這是個大學教授,他辦了個小學生的實驗班,用中國傳統東西來教。現在學校裏面的大概只有數學用學校規定的本子,其余的課程全是自己編的,統統是古文。所以學生學了,一年、二年、叁年級學了,學到四年級,家長不放心,這樣東西將來怎麼能考學校?學校東西統統都沒學過。吳老師膽子也真大,把四年級的學生,毫無准備,參加聯考,聯考很多課程沒學過。結果聯考得分第一,實驗成功了,家長放心了。原來這些東西不要學,我的孩子聰明,統統能答得了。而且學生的品性、品德、待人接物非常有禮貌,回到家裏自動幫助父母做家事,這是一般學校沒有的。學生身體好,學得非常快樂,沒有一般學校那種壓力,他們一個學期只學一本書,所以書包很輕。
這聖賢教育,家長希望我的兒孫成聖人、成賢人,進這個學校。如果要賺錢,升官發財,不必進這個學校。看看將來這個學校學生長大成就了會不會賺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