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六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絕對不要去想災難,心裏頭不能有,有它就有麻煩;心裏真沒有,就真沒有麻煩。我們每天念佛,每天在這裏學經教,這是我們正常功課,我們天天保持,其他的東西有人跟我們講,我們知道了,不放在心上,這個重要。如果知道了你會放在心上,最好你別知道。真正知道了,不要放在心上,就沒事。華嚴境界,法華境界,沒有疾病、沒有災難,所以演長遠之壽量,《法華經》的「壽量品」。

  顯至道之幽微。至道是成佛之道,回歸自性,回歸常寂光,這是至道。哪些人回歸?上中下根人統統回歸,上根人當時就能回歸,中下根人念佛往生淨土就是回歸。所以這法華一經所以說也,這部經主要就講這一樁大事因緣。可是,「猶有余機未盡」,還有剩下來的,業障重的、迷得深的。「故說涅槃一經,而捃拾之」,這個捃拾後頭有注解,「收拾遺余之意」。佛度衆生慈悲到極處,所以末後說《涅槃經》,《涅槃經》一天一夜說的,真的是度衆生一個都不漏,把這些法統統傳下來了。「是名法華、涅槃時也」。這是五時調機。

  下頭一句,「半滿垂教」,這也是個佛學名詞。什麼叫半?什麼叫滿?這在《佛學大辭典》節錄的。半滿是比喻,這文字部分大家可以參考,不必要去念,半就說明不滿、不完全,是部分,不是完整的。這是什麼?小乘教。前面講的阿含,這是半教,小乘。方等就是大乘,大乘以上的這叫滿教。大乘是菩薩藏,小乘叫聲聞藏,這是古來祖師大德判教的時候用的這些名詞、這些術語。

  天臺《止觀輔行》裏面說,在最後這一段,這一段說得簡單,也很清楚,「半唯在小」,講半教的時候只有講到小教,阿含,「永隔于大」。「方等則具存半滿」,它統統有,方等教裏頭有阿含的思想,也有般若、法華的思想,它都有。「般若法華涅槃華嚴唯滿不半」,那是圓教,純大乘。所以「鹿苑」,鹿野苑所說的,就是最初十二年所講的《阿含經》,那是「唯半不滿」,是佛對初學人說的,那就是佛教的小學,給你說的是不究竟的。小學說什麼?人天法,就是說你不能出六道輪回,教給你來生還得人道、教給你生天之法。有人他真的就這個想法,人不錯,做人很好,來生我還做個人,比這一生更富貴,他有這個想頭。釋迦牟尼佛說行,我教你。說,聽說天上比人好,想生天。佛就教你生天的方法,不出輪回。阿羅漢雖出輪回,不能見性。見性才算是大乘的成就,脫離六道輪回是小乘的成就,人天是沒有成就的人,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。這是苦心誨喻。

  「蓋謂如來大慈,哀憫群機」,群機是我們現在講的一切衆生,「苦口婆心,開示教導。五時說法」。你是什麼樣的根機,佛就給你說什麼法;你什麼樣的願望,佛給你說什麼法。所以佛是應機說法,不勉強你,你喜歡什麼,佛真的教你什麼。你這個是在世間,所謂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我想求發財,佛就教給你發財的方法;我求智慧,佛教給你智慧的方法;我求健康長壽,佛就給你健康長壽的方法,真正是有求必應。佛教給我們是正道,不是邪道,我們得的果是正果,裏面不會有罪業。

  那怎麼樣發財、怎麼樣得財富?佛告訴我們,布施,你修財布施,你就得財富。這是六十一年前,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。大師可能會看相,一看我,貧賤之相,這命貧,沒有財富,賤,沒有地位,壽命又短,壽命只有四十五歲。這四十五歲到現在,到今天,這個都是延壽,延長的,本來的命早就沒有了。我沒有求壽命,自然延長的。我學佛與這個有關系,壽命太短,所以就希望早走,我必須在四十五歲之前,我念佛能往生,我就很滿足了。四十五歲那一年,確實生一場病。我沒有生過病,醫院沒有我的病曆,我知道壽命到了,我也不看醫生,也不吃藥,天天念佛,求生淨土。念了一個月,病好了。因爲我相信醫生只能醫病,不能醫命,我是壽命到了,找醫生有什麼用?一個月就好了;好了,我就再繼續講經。好像我是叁十叁歲開始講經的,講了十二年。甘珠活佛告訴我的,我這個壽命延長,實際與講經有關系,他說十二年講經的功德,你壽命延長了。

  命裏頭沒有財,弘法離了財也不行。老師教我,就是章嘉大師教我,財從哪裏來?財從布施來。我就跟老師說,我說我生活非常清苦,收入微薄,僅僅能夠生活,還是過的苦日子,哪有錢布施?老師問我,一毛錢有沒有?我說一毛錢可以。一塊錢有沒有?一塊錢還行,勉強,還可以。他就教我,常念布施心,心裏頭要常常有布施的心,隨分隨力,遇到緣你就要做。我就開始真幹,真的五毛、一塊。那個時候上寺廟,上寺廟去找經書,抄經,經本在外頭買不到。寺廟有人印經,拿一張紙,大家出一點錢,不拘,多少不拘,一塊也行,我們就隨喜功德,就從這裏開始。還有放生,放生的時候也是拿個單子,大家來湊錢,多少都不拘。我就從這裏開始,果然有效,收入年年就增長,往上漲,確實愈施愈多。老師告訴我,不要留財,就是有多少就施多少,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,這是我一生奉行的。無論做什麼事情需要錢,就有人把錢送來。

  我現在是很不喜歡人送錢來,送錢來什麼?要替他辦事。沒有錢的時候我輕松,我不要想這個事情。可是送錢的人很多。我學印光法師,一生錢財只用一樁事,就是印經善書布施,別的我統統不做,不建道場,所以流通經書那就不知道有多少。這六十年,贈送《大藏經》將近一萬套。中國的國寶,《四庫全書》、《荟要》,這個能救全世界,數量不多。不多,怕失傳,如果一個災難毀掉了,怎麼辦?唯一的辦法就是大量去印,全世界到處都放,這是最安全的,總有地方會留下來。所以人家錢送多了,這是一筆大開銷,《四庫全書》買了一百套,《荟要》買了兩百套,這兩部書美金一千萬,這很快,馬上就打發掉了。這些書,諸位看到了,內蒙你們的道場,開林法師要一套,我送他兩套。讓各個地方去收藏,將來這個東西不會流失。我們最怕的是東西在災難當中毀掉,以後沒有了,人真可憐。

  《群書治要》,在中國失傳一千年,日本人帶走了。唐朝末年在中國留學的日本留學生,那個時候還沒有印刷術,手寫的,手寫的本子不多,所以他們帶去了,中國再找不到。所以我們在今天曆史上,《唐書.藝文志》沒有,沒有記載,宋元明清都沒有。一直到嘉慶登基,嘉慶做皇帝,日本對中國來進貢,就是送禮,裏頭有這一部書,中國人才知道。但是那個時候是盛世,嘉慶那個時候,中國清朝盛世時間很長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到嘉慶,差不多將近兩百年,是清朝最盛的時代,所以對這個書不重視。現在社會亂了,這個書是寶,能救全世界。這個能救全世界,我還是聽外國人講的。第一本的英文本翻出來了,是外國人看到,是個國家領導人,看到非常歡喜,能救全世界。我們的英文本第二本快出來了,應該兩個月之後,第二本出來。

  今天世界會搞成這個樣子,真正原因在哪裏?教育丟掉了,疏忽了。中國老祖宗告訴我們,子不教,人心壞了。父母沒有把孩子教好,孩子學壞了,這人心壞了。人要不學,社會就亂了,這個學是講學聖賢。今天我們把聖賢東西都丟掉了,認爲聖賢東西落伍了,跟不上時代,應該完全抛棄掉,都不要了,社會亂了!這古人講的話。今天中國人不要聖賢,外國人要。外國人現在遇到這麼多災難,科學沒辦法化解,到中國來找寶、到印度去找寶。中國真有,我們唐太宗的這部書是寶,治國平天下的寶。這部書講什麼?講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有理論、有智慧、有理念、有方法、有經驗,還有實施的效果,都在這部書裏頭。

  這部書是中國國寶當中的國寶,它從哪裏來的?從《四庫全書》來的,《四庫全書》裏頭的精華提煉出來的,原文是《四庫全書》。等于說《四庫全書》裏頭有關于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這些文字,統統把它抄出來,合成一本書,所以它也是會集本。唐太宗那個時候下命令給魏征,等于像現在人所說成立一個小組到《四庫》裏頭去找,用了叁年多的時間,抄出這一部東西,大概五十萬字。唐太宗得到了,手不釋卷,唐朝能夠成爲盛世,全靠這部書。所以這部書能救世界,我們要幫助它大量流通,流通到全世界。

  而且還要鼓勵,我在外國鼓勵外國人學中國文言文,爲什麼?你們現在看是翻譯的,翻譯等于說,人家吃東西,吃到嘴裏之後吐出來喂你,不是味道。你要會文言文,你原汁原味嘗到。現在外國人都知道,中國古人有智慧,有修身、齊家、治國的理念,有方法、有經驗、有效果。這個東西是提煉出來的精華,擺在你面前,你看不懂中國文字不行。所以我現在在國外推動,全世界學中國文言文,希望將來中國文言文變成世界文字,爲什麼?他有能力直接去讀《四庫全書》。我們用的這些錢,買這麼多書,送給全世界著名的大學。這個大學裏頭有中文系的,有教中文的,我就送給它。沒有教中文的課程,送給它沒用處;有教中文的課程,我送給它,而且勸他們學文言文。所以漢學有可能會複興,外國人都學中國文言文了,中國人也得趕緊學,不學怎麼?落伍了,比不上外國人。

  後面這一段,我們念念就可以了。「教分半滿」,半字教、滿字教,「而隨緣度脫。故雲苦心誨喻,授與經法也。佛複谕曰」,再告訴我們,「如是所聞經法」,這句話很重要,「悉應持思」,持是受持、接受,接受過來之後,要常常去思惟、去體會經中的義理,這個很重要。真正搞懂、搞明白了,那要「奉行」。奉是信奉,行是修行,依教修行。這是自利,真正得佛法的利益。本經有叁句重要的開示,真實之際、真實智慧、真實利益,你能夠依教修行,你得真實利益。

  下面一段勸我們,我們自己得到好處,不要忘記別人,一定要全世界的人都好,天下就太平。光是我們好,別人不好,不行,我們沒好日子過,一定要全世界都好。我這一生確實叁寶保佑的,要不然早死了。我現在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