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八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八八集)  2012/8/24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8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九百八十四頁第一行:

  我們學到四攝,「轉相教語故,必先以四攝,攝受衆生」,四攝是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布施我們學過了,我們看第二個「愛語」。「謂菩薩隨順衆生根性」,這一句非常重要,觀機知道衆生根性。「善言慰喻,則一切衆生樂聞善言」,衆生喜歡聽善言,「因是生親愛心,依附受道,得住真理,故名愛語攝」。愛語不是甜言蜜語,說這些好聽的話,不是的,真正愛護他,這個叫愛語,出自于真誠。他有善的地方,可以贊歎;有過失的地方,要把它糾正。

 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溝通的工具,孔子教學把這個列爲一個重要的科目。夫子教學四科,第一個是德行,第二個是言語,可見得言語多麼重要。佛對口業說四種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,這四個合起來都叫愛語。我們用口這四種語來解釋愛語,非常恰當。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,人與人之間誰說真心話?人對于自己都不愛護,這不自愛。不自愛如何能愛人?不愛人,哪能說愛語?由此可知,四攝法在菩薩是四德,四種德行接引衆生;這個攝受的攝,現在講接引就好懂。把佛法介紹給衆生,這個愛語是非常重要,能不能喜歡接受,全在愛語這一條。讓對方知道,你是真正關心他,真正的愛護他,真正幫助他、成就他,他會生感恩的心,願意聽你的教誨,願意接受。

  特別是佛法,現前環境跟過去不一樣,跟過去叁十年就不一樣,叁十年前的人比今天的人厚道;再叁十年前那更不一樣,好教。現在的社會,人存的心是懷疑,對什麼人都懷疑。這個懷疑是從科學裏面學來的,科學第一個就教人懷疑,這在中國傳統裏決定沒有的。中國傳統都講信,仁義禮智信,信是一切德的基礎、一切德的根本,信要是沒有了,上面四個全都沒有了,所以信德是萬德的根基。現在這個字沒有了,用懷疑來取而代之,這事情就麻煩了,對什麼都懷疑。怎麼樣他才能相信?拿證據來,他才相信;沒有證據,人不相信。所以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。

  古人的聖教,現在人把它看作不適合時代,這個時代天天在進步,學古人東西落伍了,這已經過時了,現在還用得上嗎?孝悌忠信過時了,這是普遍都相信的,我們把這些東西撿回來非常困難。讓別人接受不是一樁容易事情,所以他不接受是正常現象,他要接受,那我們只能說,這個人善根深厚。這是說現代學習聖賢教誨、學習佛法,比過去困難很多,難能可貴,所以今天聽到佛法生歡喜心,這個人不容易,少有,不是占多數,占少數。今天無論什麼都要拿證據,于是我們學佛要把證據給人看,你學佛到底有什麼好處、有什麼利益,不但你能說出來,你已經做出來了,你已經真正得到了,這才是真的,享受到了。所以行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第叁就是利行。首先講自利,我學佛真正得到受用,身心安穩,以這個爲例子就很容易接受。雖然不是完全能接受,他是半信半疑,但是好,總能接受少分,慢慢還是要用身教,做出來給他看。單單用言教沒有身教的話,別人贊歎也不是真的贊歎,給你鼓掌、給你贊歎,過後就忘掉了,沒有放在心上,一定要以行動。果然落實《弟子規》、落實《感應篇》,深信因果,不敢起惡念。不但不敢做傷害別人的事情,連那個惡的念頭都不敢起,這是深信因果的人他做到了。這一般普通的處事待人接物上的禮節,養成習慣,自然而然的,這讓人看起來,果然不一樣。學禮,《弟子規》是禮的基礎,學禮什麼意思?李老師以前告訴我們,懂禮的人走到任何地方,不至于叫人討厭你,這目的就達到了。這個話說得好,其他的不求,大庭廣衆之下人與人往來,別人對我不討厭,這我的目的就達到,做人根就站穩了。學謙卑,謙卑,孔子如是,釋迦亦如是,學得要尊重別人,特別在言談之中懂得尊重對方。

  利行,我們自己身口意所行的決定是利益衆生,而不是自私自利,別人看到會尊敬你、會喜歡你,你是真正做好事。現在這個社會愈來愈自私,起心動念爲別人想的人愈來愈少。所以四攝法是菩薩法,菩薩接引衆生的方法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爲衆生想,特別是爲苦難衆生想。今天衆生普遍都在受苦受難,苦難到底是從哪裏來的?我們首先把這個搞清楚,不善念頭生的。那我們自己先把自己治好,自己起心動念絕對沒有不善,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;換句話說,我們不製造社會的麻煩、不製造地球的災難,我們動一個不善的念頭,給地球帶來災難。念念要真誠、要善良,言語造作都要善,這是利行。

  最後一個是同事,同事是最困難。「菩薩以法眼明見衆生根性」,這一句跟前面幾句的講法不一樣,菩薩有法眼、有慧眼能見衆生的根性,這才有能力用同事攝。「隨其所樂,即分形示現,同其所作,使其各沾利益,因是生親愛心,依附受道,得住真理,故名同事攝」。這個是要真正的定力、慧力,沒有真實的定慧,這個事不能做。我在講四攝法這一句,我多半是說我們要跟佛同事、跟菩薩同事。諸佛菩薩他跟一切衆生同事,我們要跟衆生同事,麻煩就大了。爲什麼?沒有定力、沒有智慧就被他拖下水去了。這個衆生喜歡喝酒,能天天陪他喝酒嗎?那個衆生喜歡跳舞,這行嗎?今天交際應酬場面裏頭都是這些,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力量,能受得了嗎?所以沒有這個定功、沒有這個智慧,我不到這個場合去。你到我道場來,我們一同學道,一同研究經教,可以,你們那些場合我不能去。

  可是菩薩不一樣,菩薩攝受衆生,哪裏他都去,他真有本事,讓你對他心服口服。在小說裏面說到濟公,《濟公傳》那是小說,濟公確有其人,《高僧傳》裏頭有他的傳記,不像小說上寫的。但是他確確實實能夠跟人同事,攝受衆生,令造業的衆生回頭是岸,真有這個本事。抗戰期間,中國又出了一個跟濟公差不多的,金山活佛,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。這個法師有神通,他可以跟你同事,他影響你,你沒有辦法影響他,你起心動念他都知道。用同事攝受衆生,效果是最大的,這叫真實定功智慧,還有神通。沒有不能騙人,騙人,事情拆穿則一文不值,沒有人相信你了。所以這個四攝法,是合四種,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要靈活運用。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,用得非常恰當,能攝受人心。這就是接引大衆要懂得這些方法。

  我們看注解,底下括號就是剛才我們所說的,四攝者,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「故歡樂慈孝亦寓四攝義也」,這個歡樂慈孝裏頭都有四攝,每個字裏頭都有四攝,這是佛教給我們,跟大衆接觸要懂得這個方法。笑面迎人,迎人都是布施,布施歡喜。像布袋和尚,寺院庵堂,佛教的道場,山門當中一定是建布袋和尚像。那就是什麼?布施歡喜,跟人見面總是微笑,總是帶的歡喜相。古人提彌勒菩薩這個題詞,「生平等心,成喜悅相」。彌勒菩薩怨親平等,對待任何人都是歡歡喜喜,中國大乘佛法用他來表法,正是表佛在經上常說的,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就這個意思。所以把它放在天王殿,天王殿是山門。

  下面第四段,「改過所願辄得」。這裏頭分兩小科,第一個「如教悔改」。經文:

  【所作如犯。則自悔過。去惡就善。朝聞夕改。】

  這是真修行,每一天必須要做的功課。我們早晚這個早晚課是佛弟子不能少的,早課目的是提醒自己,我這一天不能把佛陀的教誨忘記,我要依教奉行,早課提醒;晚課是反省,做晚課的時候,想想我這一天,有哪些事情做對了,跟佛陀教誨相應,有哪些事情做錯了,做錯了要忏悔、要改過。真正忏悔改過是後不再造,這些都是過去章嘉大師教我的,他說佛法重實質,不重形式,形式上的忏悔,忏完了明天再幹,這是假的不是真的,這是欺騙佛菩薩。泥塑木雕的佛菩薩,你都忍心去欺騙它,你說你能不欺騙人嗎?你會有成就嗎?所以我們想在這一生成就,這些教誨要非常重視。『朝聞夕改』這就是早晚課的精神在此地。

  注解裏頭說,「所作如犯至灑心易行,皆勸奉持經戒」。經是說理論、是說概念。戒有兩種,一個是止持、一個是作持。比丘戒是止持,告訴你哪些事情不能做,不能做包括不能去想。因爲業通身口意,不能說,不能做,也不能去想,想是意業,殺盜淫妄這是要禁止的,這屬于止持。作持的是菩薩戒,菩薩戒是利益衆生的,告訴你哪些事情應當要做,那是利益衆生的,利益衆生的事情要做,損害衆生的事情不能做。菩薩戒當中,利益衆生損害自己的也要做。所以奉持經戒。

  『去惡就善』,標准,標准的標准、根本的標准就是十善業道。十善不能小看它,你要小看它,你對它完全不了解。十善業,在小乘展開叫叁千威儀,它展開的時候,就是依十善講了叁千條;大乘更多,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,根就是十善;成佛,就是十善的圓滿。你看,十善最初教給你到最後成佛是十善圓滿,它的意思多深多廣!所以這些東西愈學愈歡喜,境界沒有止境。我們常看到畫的佛像,畫的佛像圓光頂上常常有叁個字,梵文寫的,也有用藏文寫的,這叁種文字都很普遍,也有用中文寫的,它的發音是「唵、阿、吽」。這叁個字是什麼?身口意,不就是十善!身不殺、不盜、不淫;口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;意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寫在佛的光環上面,那就是代表十善達到真正圓滿是如來。《華嚴經》上說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十善在行持上講就是一切,一切善法都從十善裏開出來的,大乘菩薩把它開成八萬四千細行。所以「去惡就善」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「改往修來」,過去所造的這個過失統統把它改正過來。真正的忏悔,儒家所說的不貳過,過失只有一次,沒有重犯的,這是真正改過。

  下面說,「舍昔非之惡行」,過去做錯的、想錯的、說錯的統統把它舍棄。「修今是之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