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四八八集) 2012/8/24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488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九百八十四页第一行:
我们学到四摄,「转相教语故,必先以四摄,摄受众生」,四摄是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布施我们学过了,我们看第二个「爱语」。「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」,这一句非常重要,观机知道众生根性。「善言慰喻,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」,众生喜欢听善言,「因是生亲爱心,依附受道,得住真理,故名爱语摄」。爱语不是甜言蜜语,说这些好听的话,不是的,真正爱护他,这个叫爱语,出自于真诚。他有善的地方,可以赞叹;有过失的地方,要把它纠正。
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的工具,孔子教学把这个列为一个重要的科目。夫子教学四科,第一个是德行,第二个是言语,可见得言语多么重要。佛对口业说四种,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,这四个合起来都叫爱语。我们用口这四种语来解释爱语,非常恰当。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,人与人之间谁说真心话?人对于自己都不爱护,这不自爱。不自爱如何能爱人?不爱人,哪能说爱语?由此可知,四摄法在菩萨是四德,四种德行接引众生;这个摄受的摄,现在讲接引就好懂。把佛法介绍给众生,这个爱语是非常重要,能不能喜欢接受,全在爱语这一条。让对方知道,你是真正关心他,真正的爱护他,真正帮助他、成就他,他会生感恩的心,愿意听你的教诲,愿意接受。
特别是佛法,现前环境跟过去不一样,跟过去三十年就不一样,三十年前的人比今天的人厚道;再三十年前那更不一样,好教。现在的社会,人存的心是怀疑,对什么人都怀疑。这个怀疑是从科学里面学来的,科学第一个就教人怀疑,这在中国传统里决定没有的。中国传统都讲信,仁义礼智信,信是一切德的基础、一切德的根本,信要是没有了,上面四个全都没有了,所以信德是万德的根基。现在这个字没有了,用怀疑来取而代之,这事情就麻烦了,对什么都怀疑。怎么样他才能相信?拿证据来,他才相信;没有证据,人不相信。所以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。
古人的圣教,现在人把它看作不适合时代,这个时代天天在进步,学古人东西落伍了,这已经过时了,现在还用得上吗?孝悌忠信过时了,这是普遍都相信的,我们把这些东西捡回来非常困难。让别人接受不是一桩容易事情,所以他不接受是正常现象,他要接受,那我们只能说,这个人善根深厚。这是说现代学习圣贤教诲、学习佛法,比过去困难很多,难能可贵,所以今天听到佛法生欢喜心,这个人不容易,少有,不是占多数,占少数。今天无论什么都要拿证据,于是我们学佛要把证据给人看,你学佛到底有什么好处、有什么利益,不但你能说出来,你已经做出来了,你已经真正得到了,这才是真的,享受到了。所以行比什么都重要。
第三就是利行。首先讲自利,我学佛真正得到受用,身心安稳,以这个为例子就很容易接受。虽然不是完全能接受,他是半信半疑,但是好,总能接受少分,慢慢还是要用身教,做出来给他看。单单用言教没有身教的话,别人赞叹也不是真的赞叹,给你鼓掌、给你赞叹,过后就忘掉了,没有放在心上,一定要以行动。果然落实《弟子规》、落实《感应篇》,深信因果,不敢起恶念。不但不敢做伤害别人的事情,连那个恶的念头都不敢起,这是深信因果的人他做到了。这一般普通的处事待人接物上的礼节,养成习惯,自然而然的,这让人看起来,果然不一样。学礼,《弟子规》是礼的基础,学礼什么意思?李老师以前告诉我们,懂礼的人走到任何地方,不至于叫人讨厌你,这目的就达到了。这个话说得好,其他的不求,大庭广众之下人与人往来,别人对我不讨厌,这我的目的就达到,做人根就站稳了。学谦卑,谦卑,孔子如是,释迦亦如是,学得要尊重别人,特别在言谈之中懂得尊重对方。
利行,我们自己身口意所行的决定是利益众生,而不是自私自利,别人看到会尊敬你、会喜欢你,你是真正做好事。现在这个社会愈来愈自私,起心动念为别人想的人愈来愈少。所以四摄法是菩萨法,菩萨接引众生的方法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是为众生想,特别是为苦难众生想。今天众生普遍都在受苦受难,苦难到底是从哪里来的?我们首先把这个搞清楚,不善念头生的。那我们自己先把自己治好,自己起心动念绝对没有不善,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;换句话说,我们不制造社会的麻烦、不制造地球的灾难,我们动一个不善的念头,给地球带来灾难。念念要真诚、要善良,言语造作都要善,这是利行。
最后一个是同事,同事是最困难。「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」,这一句跟前面几句的讲法不一样,菩萨有法眼、有慧眼能见众生的根性,这才有能力用同事摄。「随其所乐,即分形示现,同其所作,使其各沾利益,因是生亲爱心,依附受道,得住真理,故名同事摄」。这个是要真正的定力、慧力,没有真实的定慧,这个事不能做。我在讲四摄法这一句,我多半是说我们要跟佛同事、跟菩萨同事。诸佛菩萨他跟一切众生同事,我们要跟众生同事,麻烦就大了。为什么?没有定力、没有智慧就被他拖下水去了。这个众生喜欢喝酒,能天天陪他喝酒吗?那个众生喜欢跳舞,这行吗?今天交际应酬场面里头都是这些,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力量,能受得了吗?所以没有这个定功、没有这个智慧,我不到这个场合去。你到我道场来,我们一同学道,一同研究经教,可以,你们那些场合我不能去。
可是菩萨不一样,菩萨摄受众生,哪里他都去,他真有本事,让你对他心服口服。在小说里面说到济公,《济公传》那是小说,济公确有其人,《高僧传》里头有他的传记,不像小说上写的。但是他确确实实能够跟人同事,摄受众生,令造业的众生回头是岸,真有这个本事。抗战期间,中国又出了一个跟济公差不多的,金山活佛,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。这个法师有神通,他可以跟你同事,他影响你,你没有办法影响他,你起心动念他都知道。用同事摄受众生,效果是最大的,这叫真实定功智慧,还有神通。没有不能骗人,骗人,事情拆穿则一文不值,没有人相信你了。所以这个四摄法,是合四种,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要灵活运用。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,用得非常恰当,能摄受人心。这就是接引大众要懂得这些方法。
我们看注解,底下括号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,四摄者,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「故欢乐慈孝亦寓四摄义也」,这个欢乐慈孝里头都有四摄,每个字里头都有四摄,这是佛教给我们,跟大众接触要懂得这个方法。笑面迎人,迎人都是布施,布施欢喜。像布袋和尚,寺院庵堂,佛教的道场,山门当中一定是建布袋和尚像。那就是什么?布施欢喜,跟人见面总是微笑,总是带的欢喜相。古人提弥勒菩萨这个题词,「生平等心,成喜悦相」。弥勒菩萨怨亲平等,对待任何人都是欢欢喜喜,中国大乘佛法用他来表法,正是表佛在经上常说的,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就这个意思。所以把它放在天王殿,天王殿是山门。
下面第四段,「改过所愿辄得」。这里头分两小科,第一个「如教悔改」。经文:
【所作如犯。则自悔过。去恶就善。朝闻夕改。】
这是真修行,每一天必须要做的功课。我们早晚这个早晚课是佛弟子不能少的,早课目的是提醒自己,我这一天不能把佛陀的教诲忘记,我要依教奉行,早课提醒;晚课是反省,做晚课的时候,想想我这一天,有哪些事情做对了,跟佛陀教诲相应,有哪些事情做错了,做错了要忏悔、要改过。真正忏悔改过是后不再造,这些都是过去章嘉大师教我的,他说佛法重实质,不重形式,形式上的忏悔,忏完了明天再干,这是假的不是真的,这是欺骗佛菩萨。泥塑木雕的佛菩萨,你都忍心去欺骗它,你说你能不欺骗人吗?你会有成就吗?所以我们想在这一生成就,这些教诲要非常重视。『朝闻夕改』这就是早晚课的精神在此地。
注解里头说,「所作如犯至洒心易行,皆劝奉持经戒」。经是说理论、是说概念。戒有两种,一个是止持、一个是作持。比丘戒是止持,告诉你哪些事情不能做,不能做包括不能去想。因为业通身口意,不能说,不能做,也不能去想,想是意业,杀盗淫妄这是要禁止的,这属于止持。作持的是菩萨戒,菩萨戒是利益众生的,告诉你哪些事情应当要做,那是利益众生的,利益众生的事情要做,损害众生的事情不能做。菩萨戒当中,利益众生损害自己的也要做。所以奉持经戒。
『去恶就善』,标准,标准的标准、根本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。十善不能小看它,你要小看它,你对它完全不了解。十善业,在小乘展开叫三千威仪,它展开的时候,就是依十善讲了三千条;大乘更多,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,根就是十善;成佛,就是十善的圆满。你看,十善最初教给你到最后成佛是十善圆满,它的意思多深多广!所以这些东西愈学愈欢喜,境界没有止境。我们常看到画的佛像,画的佛像圆光顶上常常有三个字,梵文写的,也有用藏文写的,这三种文字都很普遍,也有用中文写的,它的发音是「唵、阿、吽」。这三个字是什么?身口意,不就是十善!身不杀、不盗、不淫;口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;意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。写在佛的光环上面,那就是代表十善达到真正圆满是如来。《华严经》上说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十善在行持上讲就是一切,一切善法都从十善里开出来的,大乘菩萨把它开成八万四千细行。所以「去恶就善」,从初发心到如来地,「改往修来」,过去所造的这个过失统统把它改正过来。真正的忏悔,儒家所说的不贰过,过失只有一次,没有重犯的,这是真正改过。
下面说,「舍昔非之恶行」,过去做错的、想错的、说错的统统把它舍弃。「修今是之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