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善业」,今天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要能跟十善相应。十善的意思深广无际,所以不能小看它,它是一切善恶的根本,反过来是十恶。「朝闻夕改者,谓从善如流,知过速改」。自己过失,自己不容易发现,别人毁谤,我们听到了,真的要做感恩想,好好的去想,想一想他所说的我有没有?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。那个说的人是恩人,他提醒我,我没有做这坏事,他说的是冤枉我,也是提醒我。为什么?他看错了,有时候他看偏了,这个不能怪他。凡夫看佛菩萨都有过失,看圣人都有过失,这是什么?对佛菩萨、圣人认识不够透彻,他做事有密义在里头,有他的真正意思在,我们不知道,我们只看个表面,这个只有他自己知道、菩萨知道、佛知道。这四句经文是教我们断恶修善、改邪归正。
下面还有一段经文,「洒心易行」。
【奉持经戒。如贫得宝。】
这两句话非常难得,我们读到、看到,有没有受到感动?注解里头说得好,我们看注解。「本品名如贫得宝」,这是比喻,故知『奉持经戒,如贫得宝』。什么是宝?世间的金银财宝能解决我们物质的贫乏,物质生活不能了生死、不能出三界。可是佛的经戒我们真正是看懂、真正是看明白了,依教奉行,我们能够脱离轮回,能够往生极乐世界。这是大千世界七宝都不能相比,大千世界七宝不能帮你了生死、脱轮回。哪个重要?了生死、出轮回重要,往生极乐世界是更重要,因为往生极乐世界,你得到的是究竟圆满。你在极乐世界成佛,成什么样的佛?跟阿弥陀佛一样。那我们知道,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、佛中之王,我们成佛不是成别的佛,是成阿弥陀佛。我们修的是阿弥陀佛、念的是阿弥陀佛,成就的是阿弥陀佛,在一切诸佛当中,这是第一不是第二,你说这多可贵!尤其奉持本经,那这个戒就是三十二品到三十六品所说的,包括这一品三十七品,我们就选择这六品经做为晚课,天天读它,天天用这六品经文来反省自己,经上所说的我有没有做到?「故知奉持经戒,如贫得宝,乃本品之核心」,所以,莲老把这个用作品题,「如贫得宝」,本品的核心。「世尊慈心至极之垂示」,慈悲到极处。
「贫者得珍宝,则诸苦顿息,从此欢乐无忧」。物质生活解决了,用这个来做比喻。那你得到这部经戒,你的欢喜超过世间贫人得大宝,超过了。贫人得宝是救这一生,来生没有办法,他财宝带不去;你遇到这个经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得的是无量寿,这什么人能够比得上!展开经卷,看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这才知道居住的环境是宝地,六道十法界里面的苦全部没有了。六道苦多,四圣法界没有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是他的忧苦,我们这个世间什么三苦、八苦,四圣法界没有,他那个地方的苦就是没有见性。一见性,他就离开十法界,就往生实报庄严土去了。那我们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方法简单容易,成就比那个法门高,高太多了。往生到极乐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萨,阿惟越致菩萨是实报庄严土的菩萨。虽然是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,可是凡圣同居土的人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法身菩萨平等,这是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所没有的,这就是说,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净土道理在此地。
我们对于其他修学的,修学其他法门的这些大德,我们礼敬称赞,为什么?他们有能力断烦恼、消业障,不靠佛力,自力法门,他自己行,这是我们对他的礼敬、赞叹,我们没有这个能力。没有这个能力,只有修学净土法门。净土法门是带业往生,烦恼不必断,业障也不必消,带着烦恼业障就能往生,这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,下下根都可以做到的。换句话说,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有很好的根性,是我们望尘莫及的。
我也是听到有些人责备我,说我偏心,只弘扬净土,其他的法门不弘扬。这是他们太大意了,对我认识不够。我不是中上根性,我是下根,不是上根人,那些法门我也曾经涉及过,不行,这些经有的读过、讲过,我做不到,所以我回归净土。我自己很清楚,这个法门,我的根性能做得到。选择法门是自己这一生成败的关键,我要选错了法门,来生依旧搞轮回,你说多可惜!选择这个法门,来生不再搞轮回了。这个法门能不能往生,关键就是放下,章嘉大师告诉我的,看破、放下。看破,对于事实真相明白、了解了,宗门教下我没有能力成就,老实念佛还行,万缘放下,老实念佛可以。我们从小贫苦出生的,从小就学会于人无争,于世无求,所以放下比较容易。一心称念阿弥陀佛,仗着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,接引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,这能做得到。其他的法门,真正是没有把握。国内、海外大根性的人多,我们景仰,我们不敢学习。所以,李老师我跟他十年,他对我了解很清楚,嘱咐我这一生学印光法师。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,他把这个老师介绍给我,老师不在了,老师的书在,《文钞》在。李老师送给我一部《文钞》,是《印光大师文钞》正篇、续篇,一共四册,正续两篇。现在他的东西齐全了,有全集,这六十年前没有全集,只有正续两篇,流通很广。老师送给我,要我熟读,学印光法师,印光法师没有别的长处,就是老实、听话、真干。
我们接着看,「此乃以宝喻经戒之妙用」,经戒就如同宝一样。「再者,贫者既得珍宝,则命根所系。自当全力护持,不可更失」。他会看得很紧,好好守住,不要让财宝丢掉。「此劝行人」,修行人,「得受经戒,应善自奉持,如护头目。如有缺犯,应速忏悔,誓不更作」。这就是如贫得宝的意思,佛用这个劝修学净土的同学,你得到这部经,得到这部经里头的教诲,经中教诲主要的是细说五戒十善,把意业的三善融合在五戒的酒戒之中,所以五戒就是十善,十善就是五戒,能够守护就行了。得到这部经戒,善自奉持,奉是依教奉行,善是好好的去学习,持是不能够失去。修净土,必须心行跟经上所说的要相应。要如护头目,人遇到危险,手会抱着头,别的地方受伤不怕,头目不能受伤。如有缺犯,缺戒、犯戒,应速忏悔,誓不更作,这真正持戒、真正修行。
「洒心易行者」,洒跟通常三点水这个「洗」字,是同样的意思,音也相同,音义都相同。「洒心即洗除心垢」,也就是我们讲放下,放下妄想、放下杂念,一门深入。如果想别的法门,都是心垢,其他的统放下,不想了,这是智慧、这是真精进。为什么?我一心就想到极乐世界,其他法门好,我喜欢,我到极乐世界再修,极乐世界有的是时间,有好的修学环境、有好的指导老师,这在现前环境里头,我们统统找不到。
极乐世界的教诲,阿弥陀佛亲自主持,这是一尊佛中之王,我们不能小看。亲自接受他的教诲,一直到成佛。极乐世界的教学没有中断的,因为那个地方的人不需要睡眠,那个地方的人是金刚不坏身,不需要饮食。所以我们这个世间再精进,睡眠就中断了,饮食也中断了,不要睡眠、不要饮食,省多少事情!身是法性身,居住的环境是法性土,法性永恒不变,不像我们这个世界。我们这个世界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,阿赖耶是波动现象,波动现象就是生灭相,生灭相就是假的不是真的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《金刚经》上佛给我们说真话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教给我们于一切法都无贪恋,你可以受用,你不能占有,你不能执著,这就完全对了。甚至于说,你不能起心动念,真正做到不起心动念,这就大彻大悟,就明心见性。还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这是菩萨,这真正菩萨境界。
到了极乐世界,对于一切万法都不会起心动念,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、控制的念头,决定没有了,为什么?他没有必要。我们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占有、为什么要控制?就是一切法不容易得来。西方极乐世界一切法随心所欲,你想它,它就现前,你不需要用的时候,它就没有了,你说这个多自在!它用不着收藏,它是随心所欲,变化而现,跟我们这个世间欲界第六天一样。欲界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,这里面人的受用,动个念头,第五天化乐天就送供养来。不要了,不要就没有了。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,物质上所有一切受用就像第六天,谁供养的?本师阿弥陀佛供养的,这不可思议。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,真正对弥陀感恩,阿弥陀佛对我们照顾无微不至,一直到我们明心见性。明心见性大彻大悟,那就是自己证得法身,不是阿弥陀佛加持。没有证得之前,阿弥陀佛加持的,所以皆作阿惟越致菩萨,加持的。到自己证得的时候,就不是佛加持了。这都是一切诸佛刹土里头没有的,唯独极乐世界有。
「易行者,易指变易」,改变,「谓止恶向善。去邪从正,回小向大,舍伪存真等等」。这叫易行,改变了,我们今天说,断恶修善,改邪归正。回小向大这一句重要,小什么?小乘,小心量,要把它转回来。中国古人常说,量大福大,量不能不大,不大没有福报,也没智慧;心量大,福报大、智慧大。为什么?是你的自性,自性大而无外,小而无内,叫真大。所以总得要快一些、早一些回小向大,念念起心动念都想着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。这是训练让我们心量放大,决定不要去想自己。
起心动念想自己,很难往生,为什么?自私自利的人,佛不会接引他到极乐世界。你要问为什么?自私自利的人有嫉妒心、有竞争的心,他会把极乐世界的秩序破坏了,这是不好的影响。就好比带着有严重的病毒,你要移民到那里去,人家把关很严,不让你进去,就这个道理。到极乐世界一定身心健康,万缘放下,身心就健康;万缘放下,心量自然是大的,不是小心量,为什么?他回归法性了。舍伪存真,十法界是假的,一真法界是真的,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庄严土,到那个地方所证得的是报身。《观无量寿经》上说阿弥陀佛的报身无比的庄严高大,那是自性变现出来的,性德之所成就,他不是修来的。
「如是则自然感降,所愿辄得。谓自得感应,佛力冥加,凡所愿求,皆得圆满」。这是你在极乐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