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善業」,今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能跟十善相應。十善的意思深廣無際,所以不能小看它,它是一切善惡的根本,反過來是十惡。「朝聞夕改者,謂從善如流,知過速改」。自己過失,自己不容易發現,別人毀謗,我們聽到了,真的要做感恩想,好好的去想,想一想他所說的我有沒有?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那個說的人是恩人,他提醒我,我沒有做這壞事,他說的是冤枉我,也是提醒我。爲什麼?他看錯了,有時候他看偏了,這個不能怪他。凡夫看佛菩薩都有過失,看聖人都有過失,這是什麼?對佛菩薩、聖人認識不夠透徹,他做事有密義在裏頭,有他的真正意思在,我們不知道,我們只看個表面,這個只有他自己知道、菩薩知道、佛知道。這四句經文是教我們斷惡修善、改邪歸正。
下面還有一段經文,「灑心易行」。
【奉持經戒。如貧得寶。】
這兩句話非常難得,我們讀到、看到,有沒有受到感動?注解裏頭說得好,我們看注解。「本品名如貧得寶」,這是比喻,故知『奉持經戒,如貧得寶』。什麼是寶?世間的金銀財寶能解決我們物質的貧乏,物質生活不能了生死、不能出叁界。可是佛的經戒我們真正是看懂、真正是看明白了,依教奉行,我們能夠脫離輪回,能夠往生極樂世界。這是大千世界七寶都不能相比,大千世界七寶不能幫你了生死、脫輪回。哪個重要?了生死、出輪回重要,往生極樂世界是更重要,因爲往生極樂世界,你得到的是究竟圓滿。你在極樂世界成佛,成什麼樣的佛?跟阿彌陀佛一樣。那我們知道,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、佛中之王,我們成佛不是成別的佛,是成阿彌陀佛。我們修的是阿彌陀佛、念的是阿彌陀佛,成就的是阿彌陀佛,在一切諸佛當中,這是第一不是第二,你說這多可貴!尤其奉持本經,那這個戒就是叁十二品到叁十六品所說的,包括這一品叁十七品,我們就選擇這六品經做爲晚課,天天讀它,天天用這六品經文來反省自己,經上所說的我有沒有做到?「故知奉持經戒,如貧得寶,乃本品之核心」,所以,蓮老把這個用作品題,「如貧得寶」,本品的核心。「世尊慈心至極之垂示」,慈悲到極處。
「貧者得珍寶,則諸苦頓息,從此歡樂無憂」。物質生活解決了,用這個來做比喻。那你得到這部經戒,你的歡喜超過世間貧人得大寶,超過了。貧人得寶是救這一生,來生沒有辦法,他財寶帶不去;你遇到這個經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得的是無量壽,這什麼人能夠比得上!展開經卷,看看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這才知道居住的環境是寶地,六道十法界裏面的苦全部沒有了。六道苦多,四聖法界沒有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是他的憂苦,我們這個世間什麼叁苦、八苦,四聖法界沒有,他那個地方的苦就是沒有見性。一見性,他就離開十法界,就往生實報莊嚴土去了。那我們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的方法簡單容易,成就比那個法門高,高太多了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菩薩是實報莊嚴土的菩薩。雖然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,可是凡聖同居土的人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法身菩薩平等,這是十方諸佛世界裏頭所沒有的,這就是說,我們爲什麼要選擇淨土道理在此地。
我們對于其他修學的,修學其他法門的這些大德,我們禮敬稱贊,爲什麼?他們有能力斷煩惱、消業障,不靠佛力,自力法門,他自己行,這是我們對他的禮敬、贊歎,我們沒有這個能力。沒有這個能力,只有修學淨土法門。淨土法門是帶業往生,煩惱不必斷,業障也不必消,帶著煩惱業障就能往生,這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,下下根都可以做到的。換句話說,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要有很好的根性,是我們望塵莫及的。
我也是聽到有些人責備我,說我偏心,只弘揚淨土,其他的法門不弘揚。這是他們太大意了,對我認識不夠。我不是中上根性,我是下根,不是上根人,那些法門我也曾經涉及過,不行,這些經有的讀過、講過,我做不到,所以我回歸淨土。我自己很清楚,這個法門,我的根性能做得到。選擇法門是自己這一生成敗的關鍵,我要選錯了法門,來生依舊搞輪回,你說多可惜!選擇這個法門,來生不再搞輪回了。這個法門能不能往生,關鍵就是放下,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看破、放下。看破,對于事實真相明白、了解了,宗門教下我沒有能力成就,老實念佛還行,萬緣放下,老實念佛可以。我們從小貧苦出生的,從小就學會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,所以放下比較容易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,仗著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,接引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,這能做得到。其他的法門,真正是沒有把握。國內、海外大根性的人多,我們景仰,我們不敢學習。所以,李老師我跟他十年,他對我了解很清楚,囑咐我這一生學印光法師。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,他把這個老師介紹給我,老師不在了,老師的書在,《文鈔》在。李老師送給我一部《文鈔》,是《印光大師文鈔》正篇、續篇,一共四冊,正續兩篇。現在他的東西齊全了,有全集,這六十年前沒有全集,只有正續兩篇,流通很廣。老師送給我,要我熟讀,學印光法師,印光法師沒有別的長處,就是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。
我們接著看,「此乃以寶喻經戒之妙用」,經戒就如同寶一樣。「再者,貧者既得珍寶,則命根所系。自當全力護持,不可更失」。他會看得很緊,好好守住,不要讓財寶丟掉。「此勸行人」,修行人,「得受經戒,應善自奉持,如護頭目。如有缺犯,應速忏悔,誓不更作」。這就是如貧得寶的意思,佛用這個勸修學淨土的同學,你得到這部經,得到這部經裏頭的教誨,經中教誨主要的是細說五戒十善,把意業的叁善融合在五戒的酒戒之中,所以五戒就是十善,十善就是五戒,能夠守護就行了。得到這部經戒,善自奉持,奉是依教奉行,善是好好的去學習,持是不能夠失去。修淨土,必須心行跟經上所說的要相應。要如護頭目,人遇到危險,手會抱著頭,別的地方受傷不怕,頭目不能受傷。如有缺犯,缺戒、犯戒,應速忏悔,誓不更作,這真正持戒、真正修行。
「灑心易行者」,灑跟通常叁點水這個「洗」字,是同樣的意思,音也相同,音義都相同。「灑心即洗除心垢」,也就是我們講放下,放下妄想、放下雜念,一門深入。如果想別的法門,都是心垢,其他的統放下,不想了,這是智慧、這是真精進。爲什麼?我一心就想到極樂世界,其他法門好,我喜歡,我到極樂世界再修,極樂世界有的是時間,有好的修學環境、有好的指導老師,這在現前環境裏頭,我們統統找不到。
極樂世界的教誨,阿彌陀佛親自主持,這是一尊佛中之王,我們不能小看。親自接受他的教誨,一直到成佛。極樂世界的教學沒有中斷的,因爲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睡眠,那個地方的人是金剛不壞身,不需要飲食。所以我們這個世間再精進,睡眠就中斷了,飲食也中斷了,不要睡眠、不要飲食,省多少事情!身是法性身,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,法性永恒不變,不像我們這個世界。我們這個世界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,阿賴耶是波動現象,波動現象就是生滅相,生滅相就是假的不是真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《金剛經》上佛給我們說真話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教給我們于一切法都無貪戀,你可以受用,你不能占有,你不能執著,這就完全對了。甚至于說,你不能起心動念,真正做到不起心動念,這就大徹大悟,就明心見性。還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這是菩薩,這真正菩薩境界。
到了極樂世界,對于一切萬法都不會起心動念,決定沒有占有的念頭、控製的念頭,決定沒有了,爲什麼?他沒有必要。我們這個地方爲什麼要占有、爲什麼要控製?就是一切法不容易得來。西方極樂世界一切法隨心所欲,你想它,它就現前,你不需要用的時候,它就沒有了,你說這個多自在!它用不著收藏,它是隨心所欲,變化而現,跟我們這個世間欲界第六天一樣。欲界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,這裏面人的受用,動個念頭,第五天化樂天就送供養來。不要了,不要就沒有了。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,物質上所有一切受用就像第六天,誰供養的?本師阿彌陀佛供養的,這不可思議。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,真正對彌陀感恩,阿彌陀佛對我們照顧無微不至,一直到我們明心見性。明心見性大徹大悟,那就是自己證得法身,不是阿彌陀佛加持。沒有證得之前,阿彌陀佛加持的,所以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加持的。到自己證得的時候,就不是佛加持了。這都是一切諸佛刹土裏頭沒有的,唯獨極樂世界有。
「易行者,易指變易」,改變,「謂止惡向善。去邪從正,回小向大,舍僞存真等等」。這叫易行,改變了,我們今天說,斷惡修善,改邪歸正。回小向大這一句重要,小什麼?小乘,小心量,要把它轉回來。中國古人常說,量大福大,量不能不大,不大沒有福報,也沒智慧;心量大,福報大、智慧大。爲什麼?是你的自性,自性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,叫真大。所以總得要快一些、早一些回小向大,念念起心動念都想著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。這是訓練讓我們心量放大,決定不要去想自己。
起心動念想自己,很難往生,爲什麼?自私自利的人,佛不會接引他到極樂世界。你要問爲什麼?自私自利的人有嫉妒心、有競爭的心,他會把極樂世界的秩序破壞了,這是不好的影響。就好比帶著有嚴重的病毒,你要移民到那裏去,人家把關很嚴,不讓你進去,就這個道理。到極樂世界一定身心健康,萬緣放下,身心就健康;萬緣放下,心量自然是大的,不是小心量,爲什麼?他回歸法性了。舍僞存真,十法界是假的,一真法界是真的,一真法界就是實報莊嚴土,到那個地方所證得的是報身。《觀無量壽經》上說阿彌陀佛的報身無比的莊嚴高大,那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性德之所成就,他不是修來的。
「如是則自然感降,所願辄得。謂自得感應,佛力冥加,凡所願求,皆得圓滿」。這是你在極樂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