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0七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社會出了問題,怎麼辦?找老祖宗,老祖宗有智慧、有理念、有方法、有經驗,都記在書本裏頭。所以唐太宗下令,我現在要經、要史、要子,在這叁大類裏頭,那時候的經史子圖書就有一萬多種,從這個裏頭精挑細選,一遍一遍的篩取,到最後決定了六十五種。在六十五種裏面去選擇,關於真的是圓圓滿滿包括了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這些的文字,統統抄出來給他看,就是《群書治要》。全書五十多萬字,每一條都有根據,這是從哪裏抄的,出在哪部書上的。這部書編成了,唐太宗手不釋卷,讀這一部等於把經史子精華統統都讀到了。所以,這是中國治國平天下的精華。唐朝變成盛世,在曆史上留名,全靠這部書,他們真幹、真念、真依教修行。

  這本書在現前這個亂世出現了,真難得。我早年知道有這本書,沒有見過。大的書局,我問商務印書館,商務印書館都不知道,總經理都不曉得。其實民國初年出來的兩個本子都是商務印的。現在這個書已經翻成英文,我相信將來流通量非常之廣,外國人看到、聽到了非常歡喜。在國內,我聽說《群書治要》已經列爲黨校重要學習科目,好事情!這給我們帶來一線的希望,希望這個亂世過去之後,還會有長治久安出現。但是這些東西,過去是怎樣造成長治久安、怎樣造成和諧社會?得有人去執行,這是法,方法。過去什麼人執行?家執行,所以中國的家給社會貢獻太大了。每一家都依教奉行,都把子弟、小孩教好了,這些小孩長大的時候都是規規矩矩的,聖賢君子。所以古人說,「子不教,人心壞了」,現在的社會,兒子沒人教,人心壞了;「家不齊,社會亂了」,現在家沒有了,社會就亂了。今天講家沒有人知道,沒有概念,以爲都是現在小家庭,不是,大家庭。到中國,你看看現在,家真的沒有了,可是你看看地圖上,在農村裏頭,那是張村、那是李村,還有,還有這些名字還在。那是什麼?那個張村,以前那個村是一家人,那個李村,那也是一家人。中國四大部小說,四大部,《紅樓夢》就是描寫一個家,那個家是一個普通家庭,上上下下人口兩百多人,將近叁百人。

  古時候是那種家庭,五代同堂,到第六代人口就太多了,這才分出去。所以我們看家譜,家譜一行就是五代,如果我們在最後這一代,你就看到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。那個家庭起作用。所以中國自古以來,這個族群就是過的團體生活,沒有個人。從小就養成團體生活的觀念,不爲自己,他沒有私心,起心動念都想著爲我這一個家。他不是爲自己、不是爲父母,是我整個的家,榮宗耀祖,光大門楣。所以家庭的教育就非常重視。過去的家,教育家庭負責,育幼,養老家負責。人老了,到退休年齡不能再工作了,無論是在當地還是在外地,退休落葉歸根,歸根就是回老家。回老家幹什麼?養老,老家有人照顧你,照顧你的都是親人,都是晚輩。所以老人有尊嚴,老人被家裏人重視,他們一生爲家貢獻,今天應該要享受。中國人跟外國人的理念是顛倒的,外國人,人一生最快樂的是童年。小孩,父母盡量滿足他的要求,讓他生活得快樂,一生最幸福的,童年。上學以後這就競爭了,踏入社會就競爭、鬥爭,非常辛苦。到晚年,晚年就是墳墓,他一生最痛苦的是晚年,爲什麼?他沒有親人了,兒女離開再不回頭。美國的法律,十六歲就成年,小孩十六歲走出去,你就別找他了。你去報警,警察說,他已經自己會照顧自己了,你不必去爲他操心。

  我們在美國,看到中國人還有叁代同堂,他們自己養了小孩,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外面去住在一起。多半要母親不要父親,母親可以燒飯、可以洗衣服、可以帶小孩,他放心,不要付工資。他是中國人,外國人看到很羨慕。中國人跟日本人在美國幾乎都是叁代同堂,兒女到國外去留學,畢業了,留在國外工作,結婚之後生了小孩,就會把母親接去。小孩長大,父母不能工作了,都把父母送到老人院。如果拿到美國的國籍,老人待遇還都不錯。我在美國住的時候,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,所以對於養老金確實是非常可觀。我住在德州,加州也住,加州富有,養老金每個人每個月可以拿到五百多塊,德州經濟差一點,拿到叁百多,生活夠了。所以物質生活國家照顧你,精神生活沒有。進入老人院,沒人來看你,你的兒女、親戚朋友每個人都忙著自己的,他又沒辦法來看你,孤單、寂寞。

  養老院人雖然多,我看都有冤氣,爲什麼?臉色都蒼白,都呆呆板板的,見人不會笑、不會打招呼,你說他多可憐!中國人所謂「坐吃等死」,這是什麼樣的感受?我們親自看到的。一個人在一生,有體力、有精神做出了犧牲奉獻,不管是多少,對社會都做出了付出,到晚年落到這樣的地步,他怎麼不怨恨?所以老人院爲什麼會有自殺的?我們能想像得到,生不如死,活在這個世間毫無意義。老了失去工作,等於是廢人,社會不需要我們了,變成社會的垃圾,沒有人尊敬他們。我們去訪問、去參觀,跟他打招呼、笑笑,有些很木讷,好像沒有看見,也有些非常歡喜,難得有人跟他打招呼。這跟中國完全不相同,中國人晚年是一生最快樂的日子,叫天倫之樂。退休之後,全家尊敬你,你住在這個鄉村裏頭,鄰裏鄉黨對你都尊敬。中國人講悌道,孝悌,孝對父母,悌對長輩。

  這樣的社會,往後還能不能再看到?血緣關系的大家庭可能不會再出現了。現在整個社會結構不一樣了,從前是農民,農業爲主,農業需要人多。所以家庭人愈多愈好,多子多孫,工作的人多,有高效率的生産力。現在社會轉型了,這個家庭不可能出現。所以讓我們想到另外一個家,企業,常說企業家,我聽多了,對這個家的印象很深。企業能不能繼承中國傳統的家道,家道、家規、家學、家業?企業不是血緣,這是靠道義,如果都能夠受倫常八德的教育,可以做到。也就是每一個團體就是一個家,佛教我們這個道場它也是一個家。

  家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親愛,這個親愛的根源就是父子有親。這個親愛是性德,沒有人教,天生的、自然的,本性裏頭帶來的,要靠教育把它保持、要靠教學把它發揚光大。所以中國過去傳統聖賢教育,它沒有別的,就是把這個字,這個德,讓他一生永遠保持而不改變,這是第一個目的。第二個目的,這個愛要擴大,要發揚光大,第一個就是愛家族。家族裏面跟父親同輩的,叔叔、伯伯(伯父),對父母孝敬,對他們同樣孝敬;對於他們的兒女,就是堂兄弟,堂兄弟跟親兄弟一樣的相親相愛。如果從祖父那一支下來,叫從兄弟,高祖父下來雖然是又隔一代,但是統統是一家人,不分彼此,這個家族興旺,家和萬事興。

  所以佛門講的六和敬,在中國古時候傳統家裏面,它真做到了。「見和同解」,這是家道,就是倫常八德,沒有一個人不遵守,沒有一個人敢違犯,沒有一個人敢不孝。不孝不悌這是大逆不道,這樣人走在社會上,社會上人不齒你。社會風氣是這樣的,人不能不學好,不可以爲非作歹。所以它是個非常堅固的、團結的一個團體,倫理道德就是團結的精神,也是團結的方法,都把人教好了。家規,《弟子規》是所有家規裏頭共同必修的一部分,就是一個人從小到老都要遵守,人人都要遵守,這裏面一共講了一百一十叁樁事情。除這個之外,每家還有它自己的規矩,要求自己家人,不要求外人。爲什麼?譬如做學問,學派不相同,經營生産事業跟別人不一樣,所以它有另外一些規條,那是他們家必須遵守的。每一家都有,打開家譜就看到了。

  今天企業是道義,不是血緣是道義,行不行?行。如果用倫常八德來經營這個企業,用大乘十善、六和、四悉檀的理念、四無量心、六波羅蜜,可以,菩薩家庭。這個家庭什麼?這個家庭是佛教的團體,真正佛教。今天佛教裏這些東西都不要了,佛教是一盤散沙,佛教興旺不起來。如果要興旺起來,當年淨宗學會在美國成立的,我們一生過的是流浪生活,居無定所,所以只提出來,沒有辦法去推動。真正推動也不是容易事情,爲什麼?沒有經論的基礎就推不動。釋迦牟尼佛能推動,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一天都不休息,身行言教,大衆不能不服,所以這個團體能帶得起來。佛教的團體也是個大家庭,佛弟子學成了,信解行證,這個學生就可以離開老師教化一方,四面八方去建道場,教化衆生。

  我們想到外國社會也能夠安定,靠什麼?靠宗教教育。教堂就是這一群人他的精神生活的中心、道德生活的中心,所以人人有愛心,守規矩,能夠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,這一點很難得。現在宗教教育沒有了,一般都變成做法會。做法會不起大作用,只是一種聚會而已,有定期、有不定期。跟古時候不一樣,古時候教學,天天上課、天天見面、天天在一起,那個收到效果。所以,教學比什麼都重要,只有教學才真正能對治。

  第四,「第一義悉檀」,第一義就是說的理,前面叁樁都是講的事。「謂佛知衆生善根已熟,即爲說法,令其得悟聖道,是名第一義悉檀」。這就是學生慢慢向上提升,提升到能夠開悟了。前面世界、爲人偏重在戒律,對治偏重在禅定。中國大乘裏面講求止觀,念佛屬於止觀。這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這就是觀;以一念,念佛這一念,對治一切妄念,這就是止,是屬於定。所以,念佛是定慧等學,定到一定程度就會開智慧。特別是智慧將開還沒開的時候,佛的經教幫上忙了,讀經、聽經不定在什麼時候豁然大悟。爲什麼他會開悟?他有定的基礎,有戒定的基礎;沒有戒定基礎不會開悟,這一點大家要知道。開不了悟,你聽的這個東西、學的東西全屬於知識,不是智慧。

  中國傳統教學跟佛法一樣都著重智慧,不重視記問。你記得很多,你到處去請教,別人跟你講的,這個叫什麼?「記問之學」,後頭有一句話,「不足以爲人師也」,於自性不相幹。真東西要你自己去悟,豁然大悟,那是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0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