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速度念。一句一句清楚不要記,也不要用念珠,從一念到十、再從一念到十,不念二十、叁十,不管念多少都是從一念到十,十句記得很清楚,很好。如果初學十句記不了,分作兩段,一二叁四五、六七八九十,要這樣記法兩段;不能從一到五,從一到五,就不是十念。如果這個還有困難,分叁叁四,一二叁、四五六、七八九十,暗記,會很清楚。這個樣子,這樣雜念妄想不會起來,一有雜念妄想,你的記數就斷掉,你就記不清楚。讓你專注,心專注在念佛,沒有其他的,這個方法很好,印光大師自己用這個方法。
我用這個方法念一段時期,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效果,不知道是不是很如法。高雄劉醫生做水實驗,把我這個佛號拿去做實驗,那個結晶照相送給我看,我看到很滿意,出現的圖案是兩重六角形的圖案很美,外面是大的,裏面是個小的,兩重,這種很少看到。這科學來給我們做證明,可以這樣念法,有空就念,時時不斷。我這一生見到一個人就是章嘉大師,他老人家一天到晚口在動沒有聲音,他是念咒。我跟他叁年,每個星期見一次面,無論在什麼時候、無論在什麼場所,好像他都在持咒。他不中斷,跟你談話的時候停下來,談完話之後,他又念他的咒去了。我們提問題請教他,他聽了之後,那念咒放下,給我們開導,完了之後他念咒又接著起來,他已經養成習慣。這個習慣好,這個習慣就是我們常說的不間斷,他真不間斷。
底下這個,『信己善根,作諸功德,至心回向』。他說除了信佛智,也信自己善根。「外慕諸聖,內重己靈。作諸功德,至心回向」。這幾句話很重要,學佛的人,對外一定是仰慕諸佛菩薩,實實在在說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心現識變的。如其禮拜太多的佛菩薩分心,不如就念一尊佛菩薩。我在十幾年前參訪蘇州靈岩山寺,印祖的關房我去看了,他關房的面積,整個面積大概就我們攝影棚這麼大,分作兩間,一半是臥室,一半是他的佛堂,他就在這個小圈子裏頭。佛堂裏面只供一尊阿彌陀佛,沒有觀音、勢至,就是一尊佛像,不高,大概一尺多高的樣子。一對蠟臺,沒有點蠟燭,沒人住了,一個小香爐、一個引磬、一個小木魚,你看就那麼簡單,一盞油燈。牆壁上寫了一個「死」字,老法師自己寫的,提醒自己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死就到了,什麼都不想了。小佛堂幹幹淨淨什麼都沒有,臥室裏頭有書桌,大概老和尚平時答覆人家的信件都在房間裏寫的,一張床,一個小桌子,也很幹淨。我們看了,那叫放下!這個要學習。擺太多東西的時候會動心,會起心動念,什麼都沒有。
我們自己的佛堂只有一部《大經注解》,每天讀誦這一部經,聽講?也聽講這一部經,這個很好,不再想別的。人家也問我,我只認定阿彌陀佛,等我到阿彌陀佛那裏去了之後,十方佛我再去拜他,我再去拜個個菩薩,現在不去;現在去,怕把我往生的事情障礙了。許許多多上了年紀的人,全回頭了,真覺悟了!年輕不覺悟,自己年輕力壯,還有時間、還有精力可以多學一些。到我們這個年齡就覺悟了,後悔,你看年輕如果我就一門,我不就早成就!不是現在這個樣子。
我們再看下面經文,這是化生的果報。請看經文:
【皆於七寶華中。自然化生。跏趺而坐。須臾之頃。身相。光明。智慧。功德。如諸菩薩。具足成就。彌勒當知。彼化生者。智慧勝故。】
「果」,往生到極樂世界「等齊聖賢」。注解說,「皆於佛前蓮花化生。光明智慧,功德成就,具如菩薩」。這個『菩薩』是指誰?實報土裏面的法身菩薩,不是其他菩薩。十法界裏面有佛菩薩,沒見性,別教裏面的叁賢菩薩也沒見性。這個地方所說的菩薩都是明心見性,證得法身,生實報莊嚴土。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,帶著去的,所以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。不過凡聖同居土裏面它只有人天,它沒有叁惡道,沒有羅刹、沒有修羅;方便有余土,是二乘菩薩們往生的。可是四十八願第二十願,我們這部經第二十願裏頭有一句,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」。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統統都是阿惟越致菩薩,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。阿惟越致是什麼?阿惟越致就是法身菩薩,實報土的菩薩。換句話說,這點非常非常重要,我們不能懷疑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。第二十願沒有說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在外,沒講這個話,那就說都是,皆是。
要知道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,這是阿彌陀佛的恩德,他願意加持,我們願意接受。不是在極樂世界,在他方世界,阿彌陀佛願意加持,我們接受不了,無法接受。在極樂世界可以接受,在極樂世界你不會離開他,所以他有能力把你自性的智慧德相提起來,你沒證得也得受用,這個不可思議!自性性德現前,學東西就快了。我們學釋迦牟尼佛的經教,《大藏經》一輩子學不完,爲什麼?沒開悟。龍樹菩薩開悟、明心見性了,他只費了叁個月的時間,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學完了,這就說明,開悟跟不開悟不一樣。龍樹菩薩叁個月,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,全部學完,我們能相信嗎?能相信。在中國惠能大師就是個例子,惠能大師沒學,沒去學,我們相信,他叁個月也能像龍樹菩薩一樣。他沒學,怎麼知道?
我們在《壇經》裏面看到一個例子,法達禅師到曹溪去參訪的時候,給六祖磕頭頭沒著地,叁拜頭都沒著地。他起來之後六祖就問他,剛才你禮拜頭沒著地,你是不是有值得驕傲的地方?他就說,他誦《法華》叁千部,這就是他值得驕傲之處。《法華經》很長,雖然只有七卷,每一卷的分量都很大。這個經要是從頭到尾念一遍,一天的時間大概總得七、八個小時,一天只能念一部,叁千部就十年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這不容易。六祖問他,《法華經》講些什麼?他說不出來,念得很熟,講不出來,回過頭向六祖請教。六祖說這個經我沒聽說過,六祖不認識字,聞的經都是聽的,所以說你念給我聽聽。當然法達禅師背得滾瓜爛熟,《法華》二十八品,他只念了兩品,六祖說行了,不必念,我全知道了。這樣學經教,《大藏經》叁個月不成問題,他不需要學多,看一、二頁全部知道了,一經通一切經通。五祖在方丈室給他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開悟,後頭不必講,他全知道了。
然後我們就體會到,爲什麼中國這些老祖宗,佛門這些祖師大德,印度這些人,學習著重戒定慧,道理在此地。你開悟之後學東西太快了,一看一聽一接觸全都曉得,哪要費那麼多功夫!這就不費吹灰之力。所以這個事情,我們從六祖那個地方得到的信息,肯定龍樹菩薩叁個月把世尊四十九年東西都學完,是有可能的,不是假的。沒有看到惠能大師這個例子,我們還不敢相信,總半信半疑,看到這個例子一切問題都解決了。從理上講只要見性,一切法都是從自性生的,你把能生的地方搞清楚,所生的怎麼會不知道!佛在經上又說了一句話,大小乘經上都有,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學習經教也是一事,製心一處就很容易,一心專注他開悟,一悟一切悟。不同知識,知識不學你不知道,智慧不學沒問題,不必學沒有問題。有智慧,知識一接觸就明了,無需要學習,一聽就明白,不必聽你講完,聽幾句就曉得,看幾句就知道,這是真實智慧現前。智慧真能解決問題,世出世間一切問題都能解決,一點都不複雜,非常簡單。
念老的注解簡單明了,凡是往生的都是佛前蓮花化生。佛的講堂外面就是寶池,七寶蓮池八功德水,蓮花就生在池子裏頭。花開的時候,佛力加持他的光明、智慧,極樂世界的衆生就是菩薩,人人都放光明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它的光明不需要日月,佛放光,所有人都放光,樹木花草放光,山河大地放光,沒有黑暗;換句話說,極樂世界沒有晝夜。功德成就,具如菩薩,就像實報土裏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樣。而且在極樂世界經上也有說,我們也相信,不像他方世界學習不能夠躐等,好像念書一樣,一年級、二年級循序漸進。極樂世界可以躐等,這個與宿世善根、福德、因緣有密切關系。這一世學得不怎麼樣,過去生中修得好,到極樂世界這個都起作用,凡聖同居土就可以超升到實報土去,不必通過方便有余土,真的是所謂「功不唐捐」,生生世世修的這些功德,到極樂世界都起作用。不到極樂世界看不出來,到極樂世界點滴功德都會幫助你、都會成就你。
末後這一句話是佛叫著彌勒菩薩,凡是叫著,下面的話就很重要。你看『彌勒當知』,這叫著彌勒菩薩,『彼化生者,智慧勝故』。這句話重要,我們要重視智慧,不要去重視知識,知識是六道裏面的東西,出不了六道,六道裏頭管用,六道之外不管用。智慧是真的,智慧從哪裏來一定要曉得,智慧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不從外來的。現在我們迷了,迷了智慧還在,不是沒有,只是障礙了,它起不了作用。所以佛教我們修定,定下來了智慧就現前。佛常常把我們的心比喻作水,我們現在的心水混濁不幹淨,有波動,所以照的作用失掉,這就是智慧不見了。定下來之後心清淨,染著沒有了,不動,這水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現象就照得清清楚楚,那就是智慧。所以智慧是自性裏頭本有的。因此佛法修行就是禅定,八萬四千法門,法是方法,門是門道,方法就是修定的方法、門道有八萬四千、無量無邊,目標就一個,就是把心定下來。
我們今天念佛是不是修禅定?是的,用念佛的方法修,把我們的清淨心念出來。清淨心是禅定,小乘禅定;平等心念出來,平等心是大乘禅定。小乘禅定生小智慧,大乘禅定生大智慧,小智慧能出六道輪回不能出十法界,大智慧能出十法界。大智慧生實報莊嚴土,小智慧生四聖法界,四聖法界就是極樂世界的方便有余土。這些東西我們搞清楚,就是佛在此地提示我們,「智慧勝故」,我們要重視這點。重視智慧就得重視禅定,重視禅定就要重視持戒,爲什麼?因戒得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