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叁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勝功德,不知道。佛號人人都會念,佛號所具無比的殊勝功德很少人知道。爲什麼?知道,他就真念了。像古德所說的,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」,爲什麼?念一聲佛的時候,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我們過去無量劫又無量劫,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在長時間裏面講一點點。所以一定要抓緊時間消業障,哪有工夫閑聊?還有雜心閑話,就是不認識、不知道名號功德殊勝;知道名號功德殊勝,那分秒必爭。如果要給你說,你念一句佛號有一億美金,你看看你念不念?肯定一天念到晚,你不會中斷。爲什麼?你知道它好處。現在告訴你,這一句名號比那個一億美金還要可貴,一億美金不能消業障,這個能消業障、能成佛,不能比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:

  【彼處華胎。猶如園苑宮殿之想。何以故。彼中清淨。無諸穢惡。】

  這就是蓮花化生,花沒開,在蓮花裏面。蓮花裏頭的受用不可思議,比皇宮還要殊勝。蓮花裏頭沒有染汙、沒有惡行、沒有惡業,甚至於在蓮花裏面的人不會生起惡念。這個解裏頭,法跟喻合起來看,這很清楚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:

  【然於五百歲中。不見叁寶。不得供養奉事諸佛。遠離一切殊勝善根。以此爲苦。不生欣樂。】

  這些往生邊地的人,他苦在哪裏?他物質生活沒有苦,精神生活也沒有苦,就是見不到叁寶,聽不到佛法,『以此爲苦』。見叁寶、聞佛法,這樁事情重要。回過頭來看看我們,不說社會一般大衆,說學佛的人、念佛的人,沒有把見叁寶、聞佛法當作自己第一樁大事,沒有。有空閑的時候去拜拜佛、去聽聽講經,有事情的時候就不去了,這哪個重要?這就迷了,說不定你在這一次聽法的時候會大徹大悟,那你這個機會錯過了。這些修行,真修行人、菩薩不然,他們什麼事情最重要?見佛聞法最重要。在這個世間雖然見不到真佛,他立的有佛的形像,對於佛像恭敬圍繞,如同見佛;展開經卷如同聽法,真誠恭敬,決定得利益。我們從這裏可以能夠證實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讀久了什麼妄想都沒有,自然開悟,心有體會。這個時候法喜充滿,覺悟了,明白了。如果見佛聞法不重要,爲什麼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四十九年講經教學不間斷?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到,十方諸佛刹土講經教學不中斷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經教學也不中斷。

  佛住的是實報莊嚴土,身是法性身,不是我們肉身,我們的身是阿賴耶的相分,就是物質現象;我們的心,就是念頭,是阿賴耶的見分。見、相都離不開波動現象,波動現象叫生滅法,生滅法就叫做有爲法。《金剛經》上佛說得很好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不是真的,是幻相,我們看走了眼,誤以爲是真的,其實它不可得。我們得了解這事實真相,要認識它,我們可以受用它,不要把它放在心上,就對了。放在心上,我們的心就被染汙了。善惡都不放在心上,善惡都是染。惡的念頭、惡的行爲是叁惡道,善的念頭、善的行爲是叁善道,出不了六道輪回,所以統統要放下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,「合得脫」。

  【若此衆生。識其罪本。】

  這句話很重要,一定要認知這個罪的根本是什麼?罪的根本是懷疑,懷疑的根本是無知,就是迷惑。因爲迷惑你就造業,因爲造業你就受苦,惑業苦是輪回的原理,六道輪回是它的現象,它的根本原理就是惑業苦。你真正認識了:

  【深自悔責。】

  自己慚愧、後悔,你才能忏悔業障。

  【求離彼處。】

  這個處所就是六道輪回,向外再擴張就是十法界,六道、十法界苦。

  【往昔世中。過失盡已。然後乃出。】

  所以墮地獄是麻煩事情,墮到地獄,要把你一生的罪業消盡,你才能出地獄。出地獄好事情,罪業是消盡了,但是怎麼樣?習氣在。這個時候又回到人間來,地獄出來了,多半又回到人間來。回到人間來,帶著地獄那些習氣,他又迷惑、又造業,在人間短短幾十年,死了之後又回地獄去了。所以地獄裏頭的鬼卒看到你很奇怪,你怎麼出去了,怎麼一會兒就又回來了?《地藏經》上給我們講的。他會又回來,全是地獄的習氣,習氣很可怕,罪業不消盡出不來,出來的時候,麻煩就是習氣。這就是宿世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如果宿世有善根福德因緣,你從地獄出來就遇到善知識,跟著善知識學習。這個學習,要淘汰自己的不良的習氣。不良的習氣是什麼?自私自利,這個習氣很濃,名聞利養、貪瞋癡慢,這習氣。與外面境界一接觸,把你的習氣引發出來,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。

  中國古人的教學,所以中國人真是了不起,有大智慧,小孩到你家裏來投生,就知道要怎樣防止他那些惡習氣。教育是長善救失,如何讓他的善根增長,習氣把它控製住、把它消滅掉。消滅掉是非常困難,實在講控製就不錯了。真正消滅掉,等覺菩薩,等覺菩薩把習氣真消滅幹淨,他就成佛了,這妙覺如來,回歸常寂光了。所以,一定要知道習氣可怕。

  我們怎樣把這個習氣能伏住?絕大多數的人聽經聞法有用。所以世尊講經四十九年,就是用這個方法把我們的習氣控製住,沒有斷滅,但是可以讓它不發作,不起作用。真正要保證你不再搞輪回,不再受這個罪,說老實話,八萬四千法門雖然是平等,都有這個效果,我們根性不行。我們確實不是上上根人、不是上根人,充其量中根就不得了了。而我們自己想一想,很冷靜在思惟、觀察,我是個下根人,中根都談不上。唯一能控製的,天天不離佛,離佛就保不住了。天天不離佛,現在佛不在世,佛的經教在世,我天天不離經教,就行。所以我的老師,我跟他十年,後面五年,他說我給你介紹個老師。我說哪一位?他說,印光大師。印光大師往生了,《文鈔》在。老師當時把《文鈔》上下兩集四冊給了我,叫我常常讀誦,依教奉行,你就是印光法師的弟子。真讀、真聽話、真幹,你這一生不會走錯路,這是個真正明眼人。

  我也用這個方法勸人。現在大師的《全集》出版了,我們知道《文鈔》還有第叁集。還有人依照《文鈔》在裏面選擇,重新整理編成《嘉言錄》、《菁華錄》,這個編得好。《菁華錄》的分量少,所以我勸年輕人《菁華錄》要背。你們大家不是學古文嗎?印祖的文章寫得好,就用這個做文言文的讀本。去背《菁華錄》,背的遍數愈多愈好,背得滾瓜爛熟,真正是印祖的學生。社會大衆不承認,佛菩薩承認,祖師大德承認。我們學的還是要會集本,印光大師沒看到這個本子,看到這個本子,一定像蕅益大師一樣贊歎而且流通,非常稀有難得。

  『識其罪本』乃至『然後乃出』,這個合前面經文上所說的『輪王歡喜,方得解脫』。「《淨影疏》雲:明胎生者,無余苦事」,他沒有別的苦處,只有「五百歲不見叁寶,不得修善,用此爲苦。以此苦故,雖樂不樂」。他不見佛、不聞法,再好的物質環境的供養他還是不快樂。又義寂法師說,「但望勝樂,劣樂爲苦」,看到人家花開了,見到阿彌陀佛,親近彌陀,看到這個快樂,自己還不行,這就爲苦了。「如欣上者,厭下劣定爲粗苦」,往上看,這上下一比較,苦樂的念頭就生出來了。

  「粗苦」,參考資料裏頭,從《佛學大辭典》裏頭節錄下來的。說「下地麤苦障」這一條:「(術語)外道於叁界九地離下地而生上地時」。叁界九地,像我們上樓房一樣,九層樓,我們從第一層上到第二層,看到第二層好,下一層就厭惡它,再上到第叁層,看到第二層也不行。我們往上看,上面是諸佛、大菩薩,往下看是四聖法界,再往下看是六道輪回,欣厭的心自然就生起來了。「觀下地麤苦障」,粗是所有一切環境物質比不上上地。不說別的,在我們這個地方,我們跟四王天比,四王天裏面的物質就有珍寶,我們這個世間沒有。再提升,忉利天,更殊勝,很多宗教的天堂都在忉利天。那個地方不是永生,他壽命長,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,一年也是叁百六十五天,壽一千歲,你看他壽命多長。孔老夫子生到忉利天,距離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年,但是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;換句話說,在忉利天大概還不到一個月,一個月叁千年,在忉利天還不到一個月,剛剛來不久。你就曉得福報大!從那個地方看我們這個地球,太苦了,這怎麼能住?這個就是從上地往下地,到極樂世界去看,那就更不堪設想了。

  所以,極樂世界的人看我們這個世界,人真的是可憐憫者,怎麼會墮落到這個地方來?我們了解事實真相,慚愧心才能生得起來,在這個裏頭還有什麼貪瞋癡慢的?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那才真正體會到,我們那種傲慢的習氣是極大的罪業。所以「上地靜妙離,以斷下地之煩惱,是名六行觀。觀下地爲麤、爲苦、爲障」,障礙人明心見性,障礙我們清淨平等覺。往上看,上面清淨,上面微妙,上面是離,離開苦,離苦得樂,願意去。佛今天興大慈悲心,爲我們演說《無量壽經》,讓我們觀,這是上上地,這個裏面的清淨、快樂、莊嚴。莊嚴是物質環境,物質環境不但莊嚴,最殊勝的,這些物質全都說法。衆鳥說法,樹木花草說法,七寶池裏面水說法,水流的聲音說法,風吹樹葉的聲音說法,無處不說法,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。換句話說,在極樂世界你就永遠不會離佛,不會不聞法,無論到什麼地方,都在阿彌陀佛懷抱之中,沒離開,這才叫極樂!

  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能不去嗎?我相信什麼樣的東西都攔不住你,你非去不可。這些地方七情五欲,你一看,跟極樂世界,這太粗了、太惡了,你自然不喜歡去沾惹它,這還得了!所以,愈清楚對於佛愈感恩,不是佛我們怎麼會知道?知恩才曉得報恩。什麼是真報恩?念佛往生淨土是真報恩,親近阿彌陀佛,這是報佛恩。

  「又義寂師雲:但望勝樂,劣樂爲苦」。苦樂有個比較,看到忉利天的樂,回頭再看四王天,就不行了,比不上;忉利天往上面看夜摩天的樂,忉利天人比不上。叫我們向上看,上面殊勝,下面就比不上上面了。「如欣上者,厭下劣定爲粗苦等」,下面跟上面一比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