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爲這個痛苦而退失往生淨土的心願。假若轉輪聖王殊勝微妙的五欲享樂出現在面前,也不因爲這種享樂退失往生淨土的心願。這些極端的忤逆與順境,尚且不改移所發的往生之願,何況世間小小的逆順境界,怎麼能引轉往生之願呢?能發這樣的願才可稱爲真切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3、欣願心
捐志若虛空,勤行求道德
宜各勤精進,努力自求之。必得超絕去,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。橫截于五趣,惡道自閉塞。無極之勝道,易往而無人。其國不逆違,自然所牽隨。捐志若虛空,勤行求道德。可得極長生,壽樂無有極。何爲著世事,譊譊憂無常。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
[注釋]①五趣:天,人,畜生,餓鬼,地獄。②無極:無盡之意,意同涅槃。因涅槃之妙理與萬德周遍法界,無處不至,故稱無極。另,此處“無極”也含有“淨土法門乃極端的方便,不可窮極”之意。③譊譊:爭吵;喧鬧。
[參考譯文]
佛勸勉大衆:你們每個人都應該精進勤奮,依照經語,努力改過自新。這樣必定能夠超脫生死輪回,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一旦往生,便能橫超五道,永不再墮叁惡道。這個淨土法門是凡夫疾捷成佛的殊勝大道,修學易而成功高;但由于多數人不相信,所以雖然容易往生但往生者寥寥無幾。西方極樂世界中,往生者都能事事如意。
修因(信願念佛、求生極樂爲因)得果(往生極樂、證得菩提爲果),自然可以往生到那裏。所以,你們應當對娑婆世界生厭離心,與人無爭,與世無求,淨無垢染,心如虛空。精進修行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便能得到極長生,壽命無窮,快樂無邊,見佛聞法,究竟佛道。你們爲什麼還要貪著世事,爭競喧鬧,對空幻無常的世相,憂慮不已呢?
深信之後,便要發願
如此信已,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,而自心穢,理應厭離;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,而自心淨,理應欣求。
厭穢須舍至究竟,方可無舍;欣淨須取至究竟,方可無取。故妙宗雲,取舍若極,與不取不舍亦非異轍。設不從事取舍,但尚不取不舍,即是執理廢事;既廢于事,理亦不圓。若達全事即理,則取亦即理,舍亦即理。一取一舍,無非法界。
蕅益大師:《阿彌陀經要解》
[參考譯文]
這樣相信後(信自、信他、信理、信事、信因、信果),便可了知娑婆世界就是自心所變現的穢土;而自心的穢惡,理所當然應當厭離。極樂世界就是自心所變現的淨土;而自心的清淨,理所當然地應當欣求。
厭離穢土,必須徹底厭離娑婆,決心橫超叁界,方可沒有什麼可再舍;欣求淨土,必須徹底求生極樂世界,蓮花化生,方可沒有什麼可再取。所以四明尊者的《妙宗鈔》說:欣取淨土與舍離穢土若能達到極處,便與無取無舍沒有兩樣。假若不從事相上發願,舍穢土取淨土,而只是推崇理體上的不取不舍,這就是固執理性而廢棄事修,既然廢棄事修,理性也就不會圓通明達。假若明了所有的事相就是法性,那麼,欣取淨土就是法性,舍棄穢土就是法性。一取一舍,無不都是真如自性。所以,信的後面一定要說明發願。
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
舍利佛,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。所以者何?得與如是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
[參考譯文]
佛又叫著舍利弗道,衆生聽到了上述西方極樂世界重重好處,應該都要發出願心來,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爲什麼勸人發願心,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呢?因爲能夠同了這樣許多最上等的善人(一生補佛的大菩薩),都聚會一塊的緣故。佛又叫舍利弗,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一定要有有多善根、福德、因緣的。若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少,就不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(發大菩提心、執持名號、求生西方,即爲多善根、福德、因緣)
發願往生者,永不退轉菩提心
舍利弗,若有人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于彼國土,若已生,若今生,若當生。是故舍利弗,諸善男子女人,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
[參考譯文]
佛又叫著舍利弗道,若有人已經發願,現在發願,將來發願,要生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的,這許多人,無論已經往生(已發願者),無論現在往生(現在發願者),無論將來往生(將來發願者),都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。並且還可一直修到成佛,不會退轉。
佛又叫舍利弗道,所以舍利弗,你要曉得許多善男子善女,若有信心的,就都因該發願心,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
念佛拔苦,永出輪回
佛告彌勒:敬于佛者,是爲大善,實當念佛,截斷狐疑,拔諸愛欲,杜衆惡緣。遊步叁界,無所挂愛,開示正道,度未度者。
若曹當知,十方人民,永劫以來,輾轉五道,憂苦不絕。生時苦痛,老亦苦痛,病極苦痛,死亦苦痛。惡臭不淨,無可樂者。宜自決斷,洗除心垢,言行忠信,表裏相應。人能自度,轉相拯濟。至心求願,積累善本。雖一世精進勤苦,須臾間耳,後生無量壽國,快樂無極。永拔生死之本,無複若惱之患,壽千萬劫,自在隨意。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
[參考譯文]
佛告彌勒菩薩:真實敬佛,即是無比的大善,應當老實念佛,截斷狐疑,拔除愛欲,遠離惡業,杜絕入惡道的根源。乘佛的威神遊化叁界(欲界,色界,無色界),斷除牽挂障礙。宣示淨宗圓頓妙法,勸導苦海沈浮的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你們大家應當知道:十方世界的人民,無限久遠以來,輾轉于五道(天,人,畜生,惡鬼,地獄)之中,身苦心憂,無有盡。生時苦痛,衰老苦痛,病極苦痛。死亡苦痛。身體醜惡不潔,臭穢難聞。你們應當發決斷心,斷惡修善,洗除貪嗔癡的心垢,言行相符,心口如一。
倘若你們能夠度脫自己,還應當輾轉救度其他的衆生,至心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雖然一生精進勤苦,但其實,待到往生之日,回首一生,也只如片刻。而命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後,妙樂無邊,永遠拔除生死根本,不再有苦痛煩惱的憂患,壽命千萬劫,自在隨意。
願生清淨的佛刹
時座中有四億衆,自知死此生彼,牽連不斷。欲爲之源,樂生無欲國土。佛言:西方去此無數國土,有佛名無量壽。其土清淨,無淫怒癡,蓮華化生,不由父母,汝當生彼。
《十住斷結經》
[參考譯文]
當時,參加法會的有多達十億的信衆,他們自知在一處死去,又生到別處,牽連不斷。貪欲是生死的根源,所以他們都樂意生到無欲的國土。佛說:“從這個世界往西方過無數國土,有佛,名無量壽。無量壽佛的國土清淨,沒有淫穢,嗔怒,愚癡。那裏都是蓮花化生,不必受胎于父母,你們應當往生無量壽國。”
文殊大士發願往生
願我命終時,滅除諸障礙。
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刹。
生彼佛國已,成滿諸大願。
阿彌陀如來,現前授我記。
《文殊師利發願經》
[參考譯文]
但願我命終的時候,滅除一切的障礙。
面見阿彌陀佛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生到阿彌陀佛國土後,成就圓滿一切大願,
阿彌陀如來,現前爲授記。
不能自度,安能度人
有未入菩薩位①、未得阿鞞跋致②、受記別③故。若遠離諸佛,便壞諸善根,沒在煩惱。不能自度,安能度人。如人乘船,中流敗壞,欲度他人,反自沒水。又如少湯投大冰池,雖消少處,反更成冰。菩薩未入法位④,若遠離諸佛,以少功德,無方便力,欲化衆生,雖少利益,反更墜落。
龍樹菩薩:《大智度理論》
[注釋]
①菩薩位:菩薩修佛果因行之位。通常分十地,從歡喜地到法雲地。②阿鞞跋致:不退轉地,八地菩薩所證。③受記別:從佛受當來必當作佛的記別。④法位:真如的異名。真如爲諸法安住之位,所以稱法位。
[參考譯文]
有衆生由于沒有證得菩薩位,未證得不退轉地,未能受佛記別。這類衆生如果遠離諸佛,便會毀壞原有的善根,淹沒在煩惱海中。沒有能力度自己,又怎能救度他人呢?比如有人乘船,船到中流便敗壞,試圖濟度他人,反倒自己沈入水中。又比如用少許熱湯投到大冰池裏,雖然當時消解了一點冰塊,然而過不久,灑湯之處更成厚冰。菩薩未能證入真如實相,如果遠離諸佛,憑自己微少的功德,又不具備方便善巧力,期望度化衆生,雖然有少許的利益,最終反更墜落。
新發心菩薩應求生淨土
新發意的菩薩,機解軟弱;雖言發心,多願生淨土。譬如鳥子,翅翮未成,不可逼令高翔。先須依林傳樹,羽成有力,方可舍林遊空。新發意菩薩亦爾,先須乘願求生佛前,法身成長,隨感赴益。
龍樹菩薩《大智度論》
[參考譯文]
初發菩提心的菩薩,根機與悟解都軟弱乏力,雖然說發心救度衆生,但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譬如小鳥,翅膀鳥羽還沒有長成,不可以逼令小鳥高翔。小鳥首先應依傍樹林,在樹枝間學飛,等到鳥羽長成有力後,方可舍棄樹林去高空飛行。初發心的菩薩也是一樣,首先應乘佛願力,求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等到法身慧命成就後,隨順機感回轉娑婆世界饒益衆生。
取大悲船,入生死海
譬如二人,俱見父母眷屬沒在深淵。一人直往,盡力救之,力所不及,相與俱沒;一人遙走,趣一舟船,乘來濟接,並得出難。菩薩亦爾,若未發心時,…
《淨修警策(淨土資糧——信願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