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修警策(淨土資糧——信願行)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死流轉,與衆生無別。但已發菩提心時,先願往生淨土,取大悲船,乘無礙辯才,入生死海,濟運衆生。

  龍數菩薩:《大智度論》

  [參考譯文]

  譬如有二人,同時見到父母眷屬淹沒在深淵裏,一人直接跳入深淵,竭盡全力搭救。然而,力不從心,與父母眷屬全都沈沒在深淵。另一人見父母眷屬陷溺在深淵,趕緊到遠方尋到一條船,乘船來濟救,便與父母親屬們一道出離苦難。菩薩也是這樣,倘若沒有發菩提心時,與衆生一樣流轉生死之流。但已經發菩提心時,應當首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取得大悲船,乘無礙辯才,入生死海,濟運衆生。

  

  凡夫菩薩,須常不離佛

  問: 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業。若欲救度衆生,只應願生叁界。于五濁叁塗中,救苦衆生。因何求生淨土,自安其身舍離衆生?則是無大慈悲,專爲自利,障菩提道。

  答:菩薩有二種。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,實當斯責。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菩薩者,要須常不離佛,忍力成就方堪處叁界內,于惡世中救苦衆生。故智度論雲:具縛凡夫有大悲心,願生惡世救苦衆生者,無有是處。

  智者大師:《淨土十疑論》

  [參考譯文]

  有人問:諸佛菩薩應該以大悲爲事業,如果願欲救度衆生,就應當願意生在叁界內(欲界,色界,無色界),在五濁(劫濁,見濁,煩惱濁,衆生濁,命濁)上途(血途,刀途,火途)中救度苦難衆生,爲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只圖得自身的安樂你呢?舍離衆生,便是無大慈悲,專爲自利,障礙菩提道。

  回答:菩薩有二種。第一種,久遠以來修行菩薩道,已經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。這類大菩薩如果舍離衆生,那麼,以上責必備,實當成立。第二種,沒有證得無生法忍而會退轉的菩薩以及初發菩提心的凡夫菩薩,應須常不離佛,成就忍力後,方可處身在叁界內、在惡世中救度苦難衆生。所以,《大智度論》說:具足煩惱纏縛的凡夫,有大悲心,願意生在惡世,救度苦難衆生,是絕對辦不到的。

  

  淨宗十六字訣

  真爲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誓願,持佛名號。十六字爲念佛法門一大綱宗,若真爲生死之心不發,一切開示,皆爲戲論。

  《徹悟禅師語錄》

  [說明]

  徹悟禅師(1737——1880):清代乾嘉時人,名際醒,字徹悟,一字讷堂,爲臨濟叁十六世。棲心淨土,主張蓮宗。被推尊爲淨宗十二祖。年七十歲,面西合掌,端坐念佛,見佛垂引而化。

  [參考譯文]

  “真爲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誓願,持佛名號。”這十六字是念佛法門一大綱宗。如果學佛的人,真正爲了解脫生死的心不發;那麼,對他所說的一切開示,都將成爲戲論;只是聽聽而已,不起真正作用的。

  

  幸聞佛法,頓生信願

  人身難得,中國難生,佛法難聞,生死難了。我等幸得人生,生中國,聞佛法。所不幸者,自愧業深障重,無力斷惑,速出叁界,了生脫死耳。然又幸得聞我如來徹底悲心所說之大權巧,異方便,令博地凡夫帶業往生之淨土法門,實莫大之幸也。若非無量劫來,深植善根,何能聞此不思議法,頓生真信,發願求生乎?

  《印光大師全集》

  [參考譯文]

  人身難得,中國難生,佛法難聞,生死難了。現在,我們幸運地得到人身,生在了中國,聞到了佛法。所不幸的是,自愧業深障重,無力斷惑,無力速出叁界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,了生脫死。但是又幸慶自己聞到我如來徹底悲心所說的大權善巧、異常方便、令博地凡夫帶業往生的淨土法門,實在是莫大的幸運。如果不是無量劫來,深植善根,怎能一聞到這不可思議的法門,便頓時生起真信,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?

  

  欲求歸宿,應修淨土

  譬如人入大城中,必先覓安下處,卻出幹事。抵暮昏黑,則有投宿之地。先覓安下處者,修淨土之謂也;抵暮昏黑者,大限到來之謂也。有投宿之地者,生蓮華中,不落惡趣之謂也。又如春月遠行,先須備雨具,驟雨忽至,則無淋漓狼狽之患。先備雨具者,修淨土之謂也;驟雨忽至者,大命將盡之謂也;無淋漓之患者,不至沈淪惡趣受苦惱之謂也。且先覓安下處者,不害其幹事;先備雨具者,不害其行遠途。是修淨土者,皆不妨一切事務,人何爲而不修乎?

  王日休居士:《龍舒淨土文》

  [參考譯文]

  譬如人到大城市中,必須首先安頓好住宿,然後才出外辦事。這樣到天暮昏黑的時候,便有投宿的地方。首先安頓住所比如修行西方淨土;天幕昏黑比如死亡到來,有投宿之地即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托生蓮花中,不再墮落到惡道。又比如陽春時節去遠方旅行,必須首先具備雨具,暴雨突然來到,便不會有淋漓狼狽的憂患。先准備雨具即是修行西方淨土,暴雨忽然來到即是大命將盡;沒有淋漓的憂患,即是不會沈淪惡道遭受諸多苦惱。況且首先尋覓安頓好住所,並不妨礙辦事;首先准備雨具,並不廢棄遠方的旅程。可知修行淨土的人,全不妨礙一切世務,有這麼大的好處,我們爲什麼不去修持呢?

  

  念佛當生四種心

  念佛當生四種心。一、無始以來造業至此,當生慚愧心。二、得聞此法門,當生忻慶心。叁、無始業障,此法難遭難遇,當生悲痛心。四、佛如是慈悲,當生感激心。此四種心有一,淨業即能成就。

  《徹悟禅師語錄》

  [參考譯文]

  念佛人應當生起四種心。一、無始劫以來造業到現在,當生慚愧心。二、幸而聞到這個淨土法門,當忻慶心。叁、由于無始劫的業障,很難遇到這個殊勝的法門,當生悲痛心。四、佛是這樣的大慈大悲,當生感激心。如能具備這四種心的任一種,就能夠成就淨業。

  

  未能往生的原因

  或問今見世人,念佛者多,生西方佛者少,何也?答:此有叁故,一者口雖念佛,心中不善,以此不得往生;二者口雖念佛,心中胡思亂想,以此不得往生;叁者口雖念佛,心中只願求生富貴,或說我等凡夫,西方無有我分,止圖來世不失人身,此則不合佛心。佛指引你生西方,你卻自不願生,以此不得往生。奉勸世人,凡念佛者,決意求生,休得疑惑。

  蓮池大師:《蓮宗諸祖法語集要》

  [參考譯文]

  有人問:今見世人,念佛的人多,往生西方淨土成佛的人少,這是什麼原因呢?

  回答:這裏有叁個原因。第一,口裏雖然念佛,心中卻懷惡意,由此不得往生。第二,口裏雖然念佛,心中胡思亂想,由此不得往生。第叁,口裏雖然念佛,心中只願求來生的富貴,或者說我這樣的凡夫,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我的份,只圖來世不失人身。這些意願不契合佛心。佛指引你往西方極樂世界,你卻自己不願意往生,由此不得往生,奉勸世人,凡念佛的人,應決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得疑惑。

  

  精修淨業,預辦盤纏

  古人雲:莫待老來方念佛,孤墳多是少年人。當思人生在世,能有幾時,石火電光,眨眼便過。趁此未老未病之前,抖擻身心,撥棄世事;得一日光陰,念一日佛名,得一時功夫,修一時淨業。由他臨終好死惡死,我之盤纏預辦了也;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。若不如此,後悔難追。

  天如禅師:《淨土或問》

  [說明]

  天如禅師:元代臨濟宗禅僧,又稱維則。吉安永村(江西吉安)人,俗姓譚,號天如。幼于禾山剃發,後遊天目山,得法于中峰明本禅師,爲其法嗣,大宏臨濟宗風。敕賜“佛心普濟文慧大辯禅師”及金襕衣。注楞嚴經會解二十卷,盛行于世。複窮究永明之教旨,兼弘淨土教,著《淨土或問》,破除淨土教之疑惑,策進修行。

  [參考譯文]

  古人說:“莫待老來方念佛,孤墳多是少年人。”應當思惟:人生在世,能有幾時,真是像石火電光,一眨眼間,便過去了。因此,應該趁現在未老未病之前,抖擻精神,把世事看清淡些,能得一日光景,就念一日的佛名;能得一時的功夫,就修一時的淨業。不管它臨命終時好死惡死,我的車旅費已預先備辦好了;我的前程已經穩當有把握了。如果不這樣做,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。

  

  以娑婆之苦,遙觀淨土之樂

  如此信已,願樂自切。以彼土之樂,回觀娑婆之苦,厭離自深,如離廁坑,如出牢獄;以娑婆之苦,遙觀彼土之樂,欣樂自切,如歸故鄉,如奔寶所。總之,如渴思飲,如饑思食,如病苦之思良藥,如嬰兒之思慈母,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,如墮水火而急求援;果能如此懇切,一切境緣,莫能引轉矣。

  徹悟《徹悟禅師語錄》

  [參考譯文]

  這樣相信了以後,願意往生的心就會真切生起來。更進一步將西方淨土的樂,來對比我們娑婆世界的苦,自然就會升起深切的厭離心,就象遠離坑廁,逃離牢獄那樣;將娑婆的苦來遙想西方淨土的樂,自然就會起欣樂的心,就像回歸故鄉,奔向寶所。總之,如渴思飲,如饑思食,如病苦想良藥,如嬰兒思慈母,如避冤家持刀相迫,如墮水火急待援救。如果真能這樣懇切的話。那麼,一切世間事緣,都不能引轉他了。

  

  直指迷源須念佛

  娑婆苦海泛慈舟,此岸能超彼岸不?

  直指迷源須念佛,橫波徑度免隨流。

  千生萬劫長安泰,五趣叁途盡罷休。

  縱使身沾下下品,也勝豪貴王閻浮。

  梵琦《西齋淨土詩》

  [說明]

  梵琦(1296——1370):字楚石,又字昙曜。明代“第一流宗師”(智旭語),梵琦繼承了禅宗自心覺悟,不求知解的思想,甚或呵佛罵祖,門風高峻。臨終時示微疾,沐浴更衣,跏趺書偈曰:“真性圓明,本無生滅,木馬夜鳴,西方日出。”置筆,對夢堂說;“師兄,我去也。”夢堂說:“何處去?”梵琦說;“西方去。”夢堂說:“西方有佛,東方無佛耶?”梵琦乃震威一喝而逝。這位曾雲“念佛一聲,漱口叁日”的禅師卻著詩推重西方淨土,令人尋味。

  [參考譯文]

  慈舟飄泛在娑婆世界的…

《淨修警策(淨土資糧——信願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