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苦海中,
生死的此岸能否頓超到解脫的彼岸?
釋迦佛直指迷惑的根源,勸告我們念佛,
念佛度生死,橫截業力流轉。
可得千生萬劫長久平安康泰,
五趣叁途的惡果也全都休止。
縱使下下品往生西方淨土,
也勝過在娑婆國土作富豪權貴。
一切功德回向往生
日用之中,所有一絲一毫之善,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,皆悉以此功德,回向往生。如是,則一切行門,皆爲淨土助行。猶如聚衆塵而成地,聚衆流而成海,廣大淵深,其誰能窮。然須發菩提心,誓願度生,所有修持功德,普爲四恩叁有,法界衆生回向。則如火加油,如苗得雨,既與一切衆生深結法緣,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。若不知此義,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,雖修妙行,感果卑劣矣。
《印光大師全集》
[參考譯文]
日常生活中,所有一絲一毫的善行,以及誦經禮拜的種種善根,將這些功德,全都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如果能這樣做,那麼,一切行門都可作爲淨土的助行,猶如聚集衆塵而成大地,彙聚衆流而成大海,廣大淵深,誰也不能窮盡。同時,必須發菩提心,誓願度衆生,所有修持的功德,普爲四恩(佛恩、父母恩、衆生恩、國土恩),叁有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的生死衆生),以及十法界的衆生回向,則如火添油,如苗得雨。既與一切衆生深結法緣,也能迅速成就自己的大乘殊勝行願。倘若不知這些奧義,則是凡夫二乘(聲聞乘、緣覺乘)自利的見解。雖然修持妙行,所招感的道果卻是卑劣的。
二種類型的回向
回向有二種相:一者往相,二者還相。往相者,以己功德回施一切衆生,作願共往生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。還相者,生彼土已,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,回入生死稠林,教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。若往若還,皆爲拔衆生渡生死海。
昙鸾大師:《往生論注》
[說明]
昙鸾大師(476—542):元魏時期人。少出家,苦節力學,窮究佛典,兼通外籍,號爲神鸾,倡導淨土法門,臨終往生瑞相昭然。
[參考譯文]
回向有二種類型,第一類:祈願共同往生極樂淨土回向。第二類:還入娑婆廣度衆生回向。第一類回向是以自己的所有功德回向施給一切衆生,發願與一切衆生共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第二類回向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,證得正定智能,成就善巧方便力後,便倒駕慈航,回入生死稠林,教化一切衆生共同求證佛道。或共同往生回向,或倒駕慈航回向,都是爲了拔濟衆生,渡過生死苦海。
磁石吸針,心感佛願
我心感諸佛,彌陀即懸應。天性自相關,如磁石吸針。
諸佛衆生,同一覺源;迷悟雖殊,理常平等。正由一理平等,天性相關,故得任運拔苦與樂。況無量壽佛因中,所發四十八願,誓取極樂,攝受有情。
今道果久成,僧那”久滿。故凡百衆生,弗憂佛不來應,但當深信憶念;數數發願,願生西方。如磁石與針,任運吸取。然磁能吸鐵,而不能吸銅;針能合磁,而不能合玉。譬猶佛能度有緣,而不能度無緣。衆生易感彌陀,而不易感諸佛。豈非生佛誓願相關者乎?是以求生淨土者,信行願叁,缺一不可。
傅燈大師:《淨土生無生論》
[注釋]
①僧那:梵語,意指弘誓。
[參考譯文]
我心祈感一切佛,阿彌陀佛即刻遙相呼應。衆生與佛天性相聯,譬如磁石吸針,互攝不舍。
諸佛與衆生,同一種覺悟的本源;雖然迷與悟懸殊很大,但理體卻永遠平等無二。正是由于理體平等,天性相關,所以,阿彌陀佛可以不假造作地拔衆生的苦,施衆生的樂。何況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曾發過四十八大願,誓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,攝受接引十方世界有緣衆生。
如今阿彌陀佛早已成就了佛果,圓滿了大願。所以,我們不必擔憂阿彌陀佛不來接應。只要我們深信阿彌陀佛,憶念阿彌陀佛,經常發願,誓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。這樣的話,便如同磁石自然吸針一樣任運乘佛大願往生西方。然而,磁石能夠吸鐵,但卻不能吸銅;針能夠契合磁石,但卻不能契合玉石。猶如阿彌陀佛能夠救度有緣的衆生,但卻不能夠救度無緣的衆生。衆生容易感通阿彌陀佛,但卻不容易感通其他的諸佛。這不正是說明衆生與佛的誓願力相關互應嗎?由此可知,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必須信、願、行叁者並重,缺一不可。
一一蓮花見佛身
苦海迷途去未因,東方過此幾微塵。
何當百億蓮華上,一一蓮華見佛身。
李商隱:摘自《蓮花世界詩》
[說明]
李商隱:晚唐著名詩人,青少年時熱衷仕途。中歲喪妻,折心向道,寄寓僧寺,齋戒如比丘。壽四十六,依僧禮葬。
[參考譯文]
無由離開苦海與迷途,東方佛刹離這有幾多微塵佛土。怎能比得上西方淨土百億蓮花上。一一蓮花敷開即見阿彌陀佛的金身。
來者皆菁英
法藏長王宮,懷道出國城。
願言四十八,弘誓拯群生。
淨土一何妙,來者皆菁英。
&nb, sp; 頹年欲安寄,乘化好晨征。
謝靈運:摘自《蓮華世界詩》
[說明]
謝靈運:劉宋時期文學家。幼負芳名,好學博覽,工書畫。詩文之美,江左第一。幼皈叁寶,深入經藏,嘗從竺道生遊,服膺頓悟之教。
[參考譯文]
法藏菩薩曾在王宮作國王,懷抱道心棄國出家至誠修行。
發了四十八大願,弘誓拯救群生。
西方淨土是何等的神妙,來生這兒的都是精英人物。
我在頹暮之年期冀安棲極樂世界,乘時遊化,得以清旦供養十方佛。
一句彌陀,消遣光陰
七十古稀,百年能幾:今此暮景,正宜放開懷抱,看破世間,宛如一場戲劇。何有真實?但以一聲阿彌陀佛,消遣光陰;但以西方極樂世界,爲我家舍。我今念佛,日後當生西方,何幸如之。發大歡喜,莫生煩惱。倘遇不如意事,即拔轉心頭,這一聲佛急急提念,卻回光返照,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,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;回嗔作喜,一心念佛。此是智慧中人,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。
蓮池大師:《蓮宗諸祖法語集要》
[參考譯文]
人生七十古來稀,活百歲的能有幾人?如今已到暮年,正應該放開懷抱,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。世間幻相有什麼真實呢?只宜以一聲“阿彌陀佛”消遣光陰,將西方極樂世界作爲我的本來家鄉,我現在專心念佛,日後必然往生西方淨土。這是何等的欣慰啊!應當發大歡喜心,不生煩惱。倘若遇到不如意的事,就即刻拔轉心頭,急急提念阿彌陀佛。同時回光返照,往心裏想一想:“我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中的人,爲什麼要與世人一般見識呢?”于是,消除嗔怨,生歡喜心,一心念佛。如能這樣做,就是智慧中人所行的大安樂大解脫的法門。
第叁編 淨土資糧——行
持名念佛的原則 訣竅與方法 念佛的助行 念佛與境界 念佛雜說
1、持名念佛的原則
[編者按]
淨土叁資糧之“行”,可分爲正行和助行。“正行”的核心就是持名念佛。而持名念佛的原則在于“專、勤”二字。專則不夾雜,勤則不間斷。真專真勤,則于念念佛號之內,都自然體現出信之真、願之切,此即爲持名念佛的“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”叁原則。做到此叁“不”,就是真正的老實念佛。老實念佛者決定成就往生大事。
叁位一體,舉一即叁
不信姑置。即如信者,信而不願,猶不信也。願而無行,猶弗願也。行而不猛,猶弗行也。行之所以不猛,由願不切。願之所以不切,由信不真。總之生真信難。信果真矣,願自能切。願果切矣,行自能猛。真切信願,加以勇猛力行,決定得生淨土,決定得見彌陀,決定證叁不退,決定一生補佛。
《徹悟禅師語錄》
[參考譯文]
對于念佛往生西方淨土之“信願行”叁資糧的關系。那些根本不信淨土的人暫且不說。就是平常認爲自己相信念佛法門的人,若雖信卻不發願往生,則終歸還是跟不信淨土的人一樣。(一樣的結果:繼續生死輪回!)有人說自己有了信、也有願往生,但卻沒有念佛行持,這種人其實也屬于沒有願心之列。就算那些常常說自己也有了信、也有了願,也在念佛,但卻屬于那種悠悠泛泛念佛,並沒有勇猛精進的念佛,這種人其實也因爲沒有真正的“行”,也還是屬于不具備“信願行”叁資糧。
分析原因:念佛之所以不勇猛精進,正因爲求往生之願心不真切;而求往生之願不切,正因爲對于念佛往生之信心不真實。所以,終歸來說,對于念佛法門生出真實信心很難。若信心果真很真實,求往生之願自然深切;而求往生之願深切,則念佛行持自能勇猛。這樣,具備決定真切的信心、就有致極深切的發願,必自然會勇猛精進念佛,如此叁資糧圓融具備、叁位一體、融于自心。則當然決定得生淨土、決定親見彌陀、決定圓滿證到叁不退轉、決定一生成佛。
執持名號,往生西方淨土
舍利弗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叁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、一心不亂。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
[說明]
信願持名,一日至七日,乃至十念,便能蒙佛及聖衆接引,往生極樂國土,圓成佛道,何其直捷簡易!所以,古今的大德都說:末法衆生不修持這個法門,非愚即狂。
[參考譯文]
佛告舍利弗: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,聽到有人說起阿彌陀佛的名字及其功德,就持念阿彌陀佛洪名。或是一日、或是二日、叁日、或是四日、五日、六日、七日,念到他一個心,專門在佛…
《淨修警策(淨土資糧——信願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