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修警策(净土资粮——信愿行)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生死流转,与众生无别。但已发菩提心时,先愿往生净土,取大悲船,乘无碍辩才,入生死海,济运众生。

  龙数菩萨:《大智度论》

  [参考译文]

  譬如有二人,同时见到父母眷属淹没在深渊里,一人直接跳入深渊,竭尽全力搭救。然而,力不从心,与父母眷属全都沉没在深渊。另一人见父母眷属陷溺在深渊,赶紧到远方寻到一条船,乘船来济救,便与父母亲属们一道出离苦难。菩萨也是这样,倘若没有发菩提心时,与众生一样流转生死之流。但已经发菩提心时,应当首先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取得大悲船,乘无碍辩才,入生死海,济运众生。

  

  凡夫菩萨,须常不离佛

  问: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。若欲救度众生,只应愿生三界。于五浊三涂中,救苦众生。因何求生净土,自安其身舍离众生?则是无大慈悲,专为自利,障菩提道。

  答:菩萨有二种。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,实当斯责。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菩萨者,要须常不离佛,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,于恶世中救苦众生。故智度论云:具缚凡夫有大悲心,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,无有是处。

  智者大师:《净土十疑论》

  [参考译文]

  有人问:诸佛菩萨应该以大悲为事业,如果愿欲救度众生,就应当愿意生在三界内(欲界,色界,无色界),在五浊(劫浊,见浊,烦恼浊,众生浊,命浊)上途(血途,刀途,火途)中救度苦难众生,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只图得自身的安乐你呢?舍离众生,便是无大慈悲,专为自利,障碍菩提道。

  回答:菩萨有二种。第一种,久远以来修行菩萨道,已经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。这类大菩萨如果舍离众生,那么,以上责必备,实当成立。第二种,没有证得无生法忍而会退转的菩萨以及初发菩提心的凡夫菩萨,应须常不离佛,成就忍力后,方可处身在三界内、在恶世中救度苦难众生。所以,《大智度论》说:具足烦恼缠缚的凡夫,有大悲心,愿意生在恶世,救度苦难众生,是绝对办不到的。

  

  净宗十六字诀

  真为生死,发菩提心,以深誓愿,持佛名号。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,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,一切开示,皆为戏论。

  《彻悟禅师语录》

  [说明]

  彻悟禅师(1737——1880):清代乾嘉时人,名际醒,字彻悟,一字讷堂,为临济三十六世。栖心净土,主张莲宗。被推尊为净宗十二祖。年七十岁,面西合掌,端坐念佛,见佛垂引而化。

  [参考译文]

  “真为生死,发菩提心,以深誓愿,持佛名号。”这十六字是念佛法门一大纲宗。如果学佛的人,真正为了解脱生死的心不发;那么,对他所说的一切开示,都将成为戏论;只是听听而已,不起真正作用的。

  

  幸闻佛法,顿生信愿

  人身难得,中国难生,佛法难闻,生死难了。我等幸得人生,生中国,闻佛法。所不幸者,自愧业深障重,无力断惑,速出三界,了生脱死耳。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,异方便,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,实莫大之幸也。若非无量劫来,深植善根,何能闻此不思议法,顿生真信,发愿求生乎?

  《印光大师全集》

  [参考译文]

  人身难得,中国难生,佛法难闻,生死难了。现在,我们幸运地得到人身,生在了中国,闻到了佛法。所不幸的是,自愧业深障重,无力断惑,无力速出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),了生脱死。但是又幸庆自己闻到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的大权善巧、异常方便、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的净土法门,实在是莫大的幸运。如果不是无量劫来,深植善根,怎能一闻到这不可思议的法门,便顿时生起真信,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?

  

  欲求归宿,应修净土

  譬如人入大城中,必先觅安下处,却出干事。抵暮昏黑,则有投宿之地。先觅安下处者,修净土之谓也;抵暮昏黑者,大限到来之谓也。有投宿之地者,生莲华中,不落恶趣之谓也。又如春月远行,先须备雨具,骤雨忽至,则无淋漓狼狈之患。先备雨具者,修净土之谓也;骤雨忽至者,大命将尽之谓也;无淋漓之患者,不至沉沦恶趣受苦恼之谓也。且先觅安下处者,不害其干事;先备雨具者,不害其行远途。是修净土者,皆不妨一切事务,人何为而不修乎?

  王日休居士:《龙舒净土文》

  [参考译文]

  譬如人到大城市中,必须首先安顿好住宿,然后才出外办事。这样到天暮昏黑的时候,便有投宿的地方。首先安顿住所比如修行西方净土;天幕昏黑比如死亡到来,有投宿之地即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托生莲花中,不再堕落到恶道。又比如阳春时节去远方旅行,必须首先具备雨具,暴雨突然来到,便不会有淋漓狼狈的忧患。先准备雨具即是修行西方净土,暴雨忽然来到即是大命将尽;没有淋漓的忧患,即是不会沉沦恶道遭受诸多苦恼。况且首先寻觅安顿好住所,并不妨碍办事;首先准备雨具,并不废弃远方的旅程。可知修行净土的人,全不妨碍一切世务,有这么大的好处,我们为什么不去修持呢?

  

  念佛当生四种心

  念佛当生四种心。一、无始以来造业至此,当生惭愧心。二、得闻此法门,当生忻庆心。三、无始业障,此法难遭难遇,当生悲痛心。四、佛如是慈悲,当生感激心。此四种心有一,净业即能成就。

  《彻悟禅师语录》

  [参考译文]

  念佛人应当生起四种心。一、无始劫以来造业到现在,当生惭愧心。二、幸而闻到这个净土法门,当忻庆心。三、由于无始劫的业障,很难遇到这个殊胜的法门,当生悲痛心。四、佛是这样的大慈大悲,当生感激心。如能具备这四种心的任一种,就能够成就净业。

  

  未能往生的原因

  或问今见世人,念佛者多,生西方佛者少,何也?答:此有三故,一者口虽念佛,心中不善,以此不得往生;二者口虽念佛,心中胡思乱想,以此不得往生;三者口虽念佛,心中只愿求生富贵,或说我等凡夫,西方无有我分,止图来世不失人身,此则不合佛心。佛指引你生西方,你却自不愿生,以此不得往生。奉劝世人,凡念佛者,决意求生,休得疑惑。

  莲池大师:《莲宗诸祖法语集要》

  [参考译文]

  有人问:今见世人,念佛的人多,往生西方净土成佛的人少,这是什么原因呢?

  回答:这里有三个原因。第一,口里虽然念佛,心中却怀恶意,由此不得往生。第二,口里虽然念佛,心中胡思乱想,由此不得往生。第三,口里虽然念佛,心中只愿求来生的富贵,或者说我这样的凡夫,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我的份,只图来世不失人身。这些意愿不契合佛心。佛指引你往西方极乐世界,你却自己不愿意往生,由此不得往生,奉劝世人,凡念佛的人,应决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不得疑惑。

  

  精修净业,预办盘缠

  古人云:莫待老来方念佛,孤坟多是少年人。当思人生在世,能有几时,石火电光,眨眼便过。趁此未老未病之前,抖擞身心,拨弃世事;得一日光阴,念一日佛名,得一时功夫,修一时净业。由他临终好死恶死,我之盘缠预办了也;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。若不如此,后悔难追。

  天如禅师:《净土或问》

  [说明]

  天如禅师:元代临济宗禅僧,又称维则。吉安永村(江西吉安)人,俗姓谭,号天如。幼于禾山剃发,后游天目山,得法于中峰明本禅师,为其法嗣,大宏临济宗风。敕赐“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”及金襕衣。注楞严经会解二十卷,盛行于世。复穷究永明之教旨,兼弘净土教,著《净土或问》,破除净土教之疑惑,策进修行。

  [参考译文]

  古人说:“莫待老来方念佛,孤坟多是少年人。”应当思惟:人生在世,能有几时,真是像石火电光,一眨眼间,便过去了。因此,应该趁现在未老未病之前,抖擞精神,把世事看清淡些,能得一日光景,就念一日的佛名;能得一时的功夫,就修一时的净业。不管它临命终时好死恶死,我的车旅费已预先备办好了;我的前程已经稳当有把握了。如果不这样做,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。

  

  以娑婆之苦,遥观净土之乐

  如此信已,愿乐自切。以彼土之乐,回观娑婆之苦,厌离自深,如离厕坑,如出牢狱;以娑婆之苦,遥观彼土之乐,欣乐自切,如归故乡,如奔宝所。总之,如渴思饮,如饥思食,如病苦之思良药,如婴儿之思慈母,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,如堕水火而急求援;果能如此恳切,一切境缘,莫能引转矣。

  彻悟《彻悟禅师语录》

  [参考译文]

  这样相信了以后,愿意往生的心就会真切生起来。更进一步将西方净土的乐,来对比我们娑婆世界的苦,自然就会升起深切的厌离心,就象远离坑厕,逃离牢狱那样;将娑婆的苦来遥想西方净土的乐,自然就会起欣乐的心,就像回归故乡,奔向宝所。总之,如渴思饮,如饥思食,如病苦想良药,如婴儿思慈母,如避冤家持刀相迫,如堕水火急待援救。如果真能这样恳切的话。那么,一切世间事缘,都不能引转他了。

  

  直指迷源须念佛

  娑婆苦海泛慈舟,此岸能超彼岸不?

  直指迷源须念佛,横波径度免随流。

  千生万劫长安泰,五趣三途尽罢休。

  纵使身沾下下品,也胜豪贵王阎浮。

  梵琦《西斋净土诗》

  [说明]

  梵琦(1296——1370):字楚石,又字昙曜。明代“第一流宗师”(智旭语),梵琦继承了禅宗自心觉悟,不求知解的思想,甚或呵佛骂祖,门风高峻。临终时示微疾,沐浴更衣,跏趺书偈曰:“真性圆明,本无生灭,木马夜鸣,西方日出。”置笔,对梦堂说;“师兄,我去也。”梦堂说:“何处去?”梵琦说;“西方去。”梦堂说:“西方有佛,东方无佛耶?”梵琦乃震威一喝而逝。这位曾云“念佛一声,漱口三日”的禅师却著诗推重西方净土,令人寻味。

  [参考译文]

  慈舟飘泛在娑婆世界的…

《净修警策(净土资粮——信愿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