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为这个痛苦而退失往生净土的心愿。假若转轮圣王殊胜微妙的五欲享乐出现在面前,也不因为这种享乐退失往生净土的心愿。这些极端的忤逆与顺境,尚且不改移所发的往生之愿,何况世间小小的逆顺境界,怎么能引转往生之愿呢?能发这样的愿才可称为真切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3、欣愿心
捐志若虚空,勤行求道德
宜各勤精进,努力自求之。必得超绝去,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。横截于五趣,恶道自闭塞。无极之胜道,易往而无人。其国不逆违,自然所牵随。捐志若虚空,勤行求道德。可得极长生,寿乐无有极。何为著世事,譊譊忧无常。
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
[注释]①五趣:天,人,畜生,饿鬼,地狱。②无极:无尽之意,意同涅槃。因涅槃之妙理与万德周遍法界,无处不至,故称无极。另,此处“无极”也含有“净土法门乃极端的方便,不可穷极”之意。③譊譊:争吵;喧闹。
[参考译文]
佛劝勉大众:你们每个人都应该精进勤奋,依照经语,努力改过自新。这样必定能够超脱生死轮回,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。一旦往生,便能横超五道,永不再堕三恶道。这个净土法门是凡夫疾捷成佛的殊胜大道,修学易而成功高;但由于多数人不相信,所以虽然容易往生但往生者寥寥无几。西方极乐世界中,往生者都能事事如意。
修因(信愿念佛、求生极乐为因)得果(往生极乐、证得菩提为果),自然可以往生到那里。所以,你们应当对娑婆世界生厌离心,与人无争,与世无求,净无垢染,心如虚空。精进修行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便能得到极长生,寿命无穷,快乐无边,见佛闻法,究竟佛道。你们为什么还要贪著世事,争竞喧闹,对空幻无常的世相,忧虑不已呢?
深信之后,便要发愿
如此信已,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,而自心秽,理应厌离;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,而自心净,理应欣求。
厌秽须舍至究竟,方可无舍;欣净须取至究竟,方可无取。故妙宗云,取舍若极,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。设不从事取舍,但尚不取不舍,即是执理废事;既废于事,理亦不圆。若达全事即理,则取亦即理,舍亦即理。一取一舍,无非法界。
蕅益大师:《阿弥陀经要解》
[参考译文]
这样相信后(信自、信他、信理、信事、信因、信果),便可了知娑婆世界就是自心所变现的秽土;而自心的秽恶,理所当然应当厌离。极乐世界就是自心所变现的净土;而自心的清净,理所当然地应当欣求。
厌离秽土,必须彻底厌离娑婆,决心横超三界,方可没有什么可再舍;欣求净土,必须彻底求生极乐世界,莲花化生,方可没有什么可再取。所以四明尊者的《妙宗钞》说:欣取净土与舍离秽土若能达到极处,便与无取无舍没有两样。假若不从事相上发愿,舍秽土取净土,而只是推崇理体上的不取不舍,这就是固执理性而废弃事修,既然废弃事修,理性也就不会圆通明达。假若明了所有的事相就是法性,那么,欣取净土就是法性,舍弃秽土就是法性。一取一舍,无不都是真如自性。所以,信的后面一定要说明发愿。
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
舍利佛,众生闻者,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。所以者何?得与如是诸上善人,俱会一处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
《佛说阿弥陀经》
[参考译文]
佛又叫着舍利弗道,众生听到了上述西方极乐世界重重好处,应该都要发出愿心来,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。为什么劝人发愿心,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呢?因为能够同了这样许多最上等的善人(一生补佛的大菩萨),都聚会一块的缘故。佛又叫舍利弗,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一定要有有多善根、福德、因缘的。若善根、福德、因缘少,就不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。(发大菩提心、执持名号、求生西方,即为多善根、福德、因缘)
发愿往生者,永不退转菩提心
舍利弗,若有人已发愿,今发愿,当发愿,欲生阿弥陀佛国者,是诸人等,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彼国土,若已生,若今生,若当生。是故舍利弗,诸善男子女人,若有信者,应当发愿,生彼国土。
《佛说阿弥陀经》
[参考译文]
佛又叫着舍利弗道,若有人已经发愿,现在发愿,将来发愿,要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的,这许多人,无论已经往生(已发愿者),无论现在往生(现在发愿者),无论将来往生(将来发愿者),都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。并且还可一直修到成佛,不会退转。
佛又叫舍利弗道,所以舍利弗,你要晓得许多善男子善女,若有信心的,就都因该发愿心,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。
念佛拔苦,永出轮回
佛告弥勒:敬于佛者,是为大善,实当念佛,截断狐疑,拔诸爱欲,杜众恶缘。游步三界,无所挂爱,开示正道,度未度者。
若曹当知,十方人民,永劫以来,辗转五道,忧苦不绝。生时苦痛,老亦苦痛,病极苦痛,死亦苦痛。恶臭不净,无可乐者。宜自决断,洗除心垢,言行忠信,表里相应。人能自度,转相拯济。至心求愿,积累善本。虽一世精进勤苦,须臾间耳,后生无量寿国,快乐无极。永拔生死之本,无复若恼之患,寿千万劫,自在随意。
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
[参考译文]
佛告弥勒菩萨:真实敬佛,即是无比的大善,应当老实念佛,截断狐疑,拔除爱欲,远离恶业,杜绝入恶道的根源。乘佛的威神游化三界(欲界,色界,无色界),断除牵挂障碍。宣示净宗圆顿妙法,劝导苦海沉浮的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你们大家应当知道:十方世界的人民,无限久远以来,辗转于五道(天,人,畜生,恶鬼,地狱)之中,身苦心忧,无有尽。生时苦痛,衰老苦痛,病极苦痛。死亡苦痛。身体丑恶不洁,臭秽难闻。你们应当发决断心,断恶修善,洗除贪嗔痴的心垢,言行相符,心口如一。
倘若你们能够度脱自己,还应当辗转救度其他的众生,至心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虽然一生精进勤苦,但其实,待到往生之日,回首一生,也只如片刻。而命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,妙乐无边,永远拔除生死根本,不再有苦痛烦恼的忧患,寿命千万劫,自在随意。
愿生清净的佛刹
时座中有四亿众,自知死此生彼,牵连不断。欲为之源,乐生无欲国土。佛言:西方去此无数国土,有佛名无量寿。其土清净,无淫怒痴,莲华化生,不由父母,汝当生彼。
《十住断结经》
[参考译文]
当时,参加法会的有多达十亿的信众,他们自知在一处死去,又生到别处,牵连不断。贪欲是生死的根源,所以他们都乐意生到无欲的国土。佛说:“从这个世界往西方过无数国土,有佛,名无量寿。无量寿佛的国土清净,没有淫秽,嗔怒,愚痴。那里都是莲花化生,不必受胎于父母,你们应当往生无量寿国。”
文殊大士发愿往生
愿我命终时,灭除诸障碍。
面见阿弥陀,往生安乐刹。
生彼佛国已,成满诸大愿。
阿弥陀如来,现前授我记。
《文殊师利发愿经》
[参考译文]
但愿我命终的时候,灭除一切的障碍。
面见阿弥陀佛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生到阿弥陀佛国土后,成就圆满一切大愿,
阿弥陀如来,现前为授记。
不能自度,安能度人
有未入菩萨位①、未得阿鞞跋致②、受记别③故。若远离诸佛,便坏诸善根,没在烦恼。不能自度,安能度人。如人乘船,中流败坏,欲度他人,反自没水。又如少汤投大冰池,虽消少处,反更成冰。菩萨未入法位④,若远离诸佛,以少功德,无方便力,欲化众生,虽少利益,反更坠落。
龙树菩萨:《大智度理论》
[注释]
①菩萨位:菩萨修佛果因行之位。通常分十地,从欢喜地到法云地。②阿鞞跋致:不退转地,八地菩萨所证。③受记别:从佛受当来必当作佛的记别。④法位:真如的异名。真如为诸法安住之位,所以称法位。
[参考译文]
有众生由于没有证得菩萨位,未证得不退转地,未能受佛记别。这类众生如果远离诸佛,便会毁坏原有的善根,淹没在烦恼海中。没有能力度自己,又怎能救度他人呢?比如有人乘船,船到中流便败坏,试图济度他人,反倒自己沉入水中。又比如用少许热汤投到大冰池里,虽然当时消解了一点冰块,然而过不久,洒汤之处更成厚冰。菩萨未能证入真如实相,如果远离诸佛,凭自己微少的功德,又不具备方便善巧力,期望度化众生,虽然有少许的利益,最终反更坠落。
新发心菩萨应求生净土
新发意的菩萨,机解软弱;虽言发心,多愿生净土。譬如鸟子,翅翮未成,不可逼令高翔。先须依林传树,羽成有力,方可舍林游空。新发意菩萨亦尔,先须乘愿求生佛前,法身成长,随感赴益。
龙树菩萨《大智度论》
[参考译文]
初发菩提心的菩萨,根机与悟解都软弱乏力,虽然说发心救度众生,但应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譬如小鸟,翅膀鸟羽还没有长成,不可以逼令小鸟高翔。小鸟首先应依傍树林,在树枝间学飞,等到鸟羽长成有力后,方可舍弃树林去高空飞行。初发心的菩萨也是一样,首先应乘佛愿力,求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。等到法身慧命成就后,随顺机感回转娑婆世界饶益众生。
取大悲船,入生死海
譬如二人,俱见父母眷属没在深渊。一人直往,尽力救之,力所不及,相与俱没;一人遥走,趣一舟船,乘来济接,并得出难。菩萨亦尔,若未发心时,…
《净修警策(净土资粮——信愿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