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心念,心心相继,乃至十念,这就叫作十念相续。
斩断世缘,早办前程
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,六字洪名尽力提起,欲望娑婆之脱,安养之生,难矣。不生安养,而欲脱生死;不脱生死,而欲免堕落,抑会难矣。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,济得什么事?
不以念佛为急,而以世间小善为急;不以生死大事为先,而以人天福报为先;是不知先后也。居士今日要务,惟当谢绝人事,一心念佛,加以斋戒二字,尤为尽美。大抵西方佛国,非悠悠散善所能致。万劫生死,非因循怠惰所能脱。无常迅速,旦暮即至,安得不为之早办耶!
王日休居士:《龙舒净土文》
[参考译文]
如果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,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尽力提起,意欲脱离娑婆世界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是难得成功的;若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而想了脱生死是很难的;未能了脱生死,而想不堕到恶道,又是极难的。纵然一生两生不失人身,又能济得什么事呢?
不以念佛作为最紧急重要的事务,而以世间小善念念挂怀、日夜奔走;不把了生死大事放在优先地位,而把求人天福报放在优先地位;这是不明白轻重缓急。居士今日亟须做的,惟当谢绝人事,一心念佛。兼以奉持斋持,尤为尽善尽美。一般说来,西方极乐世界,不是悠悠散善便能到的。万劫生死,不是因循怠惰便能解脱的。无常迅速,死亡早晚便到,怎能不趁早预办往生的资粮呢!
生死无常,急宜念佛
昔一僧探俗友,劝以生死事大,急宜念佛;友谢以三头未了。僧问故。友曰:亲柩未举,男婚女嫁未毕。僧别不久,友忽亡,僧往吊,作诗曰:
吾友名为张祖留,劝伊念佛说三头,可怪阎公无分晓,三头未了便来勾。
周克复居士:《净土晨钟》
[参考译文]
从前,有一僧人探望俗友,劝告俗友说:生死事大,应当赶紧念佛。俗友回答:“有三件大事没有了结,目前没有时间念佛。”僧人问你有哪三件事没了呢?俗友说:“父母待送终、儿子待娶亲、女儿待出嫁。”僧人听了,默然而退。不久,俗友忽然亡故,僧人去吊唁,作诗一首:“吾友名叫张祖留,我劝他赶紧念佛,他回答说等到三件大事了却后再念吧。可惜阎王老子不管你大事不大事,三件大事没来得及了却便来将此人勾去。”
[编者注]
古人说“即今休去便休去,若觅了时无了时”,又说“世事无穷,生涯有尽。”如此看来,若真正发愿念佛,精进修持,应当从今日开始,此刻开始,决不拖延!
至心念佛,如救头然
世间一切重苦,无过生死。生死不了,生死死生,生生死死;出一胞胎,入一胞胎;舍一皮袋,取一皮袋。苦已不堪,况轮回未出,难免堕落。一念之差,便入恶趣;三途易入而难出,地狱时长而苦重。每一念及,五内如焚。故即今痛念生死,如丧考妣,如救头然也。
《彻悟禅师语录》
[参考译文]
世间一切极重的痛苦,都无过于生死之苦。如果生死不能了脱,必定将要生死死生,生生死死;出一胞胎,入一胞胎。舍一皮袋,取一皮袋。这样已是痛苦不堪,更何况没有跳出轮回,还难免堕落。一念之差,就会堕入三恶道。古德说:“三途容易入而很难出,地狱时间长而痛苦重。”一想到这里,能不忧心如焚?所以现在就应该痛念生死,像丧了父母那样痛心,像救头上火烧那样急迫。
拔除爱桩,乘愿往西
净土法门,千妥万当,不容拟议。且此一句佛,开口便道著,有何难念?然举世之念佛者多,往生者少,其故何也?只为娑婆念重故也。正如万斛(hú,一斛等于十斗)之舟,欲乘风张帆,有瞬息千里之势。你若向船头钉一桩,不肯拔去,其能进否?所以虽日日念佛,西方尚远,往生无分。今念佛人,若能得娑婆世界上一切恩爱、一切产业、一切怨债、一切欲乐嗜好,一刀两断,不复回顾,但专持佛名不舍,任运度日,则往生自然可必。
骆季和居士:《净土三要述义》
[参考译文]
净土法门非常稳妥,非常便当,这是不容有丝毫怀疑的。并且这一句阿弥陀佛,开口便能念,有什么难得呢?然而,世间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这是什么缘故呢?原因就是对娑婆世界的贪念重。正如万斛之舟,如果乘风张开帆蓬,便有瞬息千里的力势;倘若你在船头钉一个桩子,不肯拔去,这条大船还能前进吗?所以,虽然天天念佛,而西方极乐世界尚还遥远,便不得往生。现在的念佛人,倘若能将娑婆世界上的一切恩爱、一切产业、一切怨债、一切欲乐嗜好,一刀两断,不再有丝毫回顾留恋。只是专持佛名,永不舍弃。这样(不再东攀西援的)任运度日,则往生自然必定成就。
念佛人不可贪生怕死
凡修净土之人,每念世间一切无常,成必有坏,生必有死。若不亲闻佛法,则舍身受身,轮转三界,四生六道,无解脱期。我今有缘,得闻正法;得修净业,惟佛是念,舍此报身,当生净土;入彼莲胎,受诸快乐。永脱生死,不受轮回。此乃大丈夫生平之能事也。
大凡求生西方者,不可怕死。若今日即死,今日即生西方。所谓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岂可今日要死,且不愿,既贪恋尘境,不能放下。便因贪成障,养成习惯。一边念佛,一边生死根株只听其潜滋暗长。则心成业熟,待至命终时,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。境现则心力被其牵引,而不能自主,往生西方便成画饼。故修西方人,今日死也好,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,一切任彼前业,不妄生计较。眼前境地,不加好恶贪恋之意。自然功夫纯熟,随其心之专注,而如愿以偿矣。
优昙大师:《莲宗宝鉴》
[说明]
《莲宗宝鉴》一书,全名《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》、《念佛宝鉴》,十卷。元代庐山东林寺善法堂主优昙普度大师著。广述念佛之要旨,为珍贵的念佛策励之书。
[参考译文]
凡是修净土的人,应当时刻痛念世间一切人、事、物、情,终归无常。有成必有坏,有生必有死。倘若不亲闻佛法,那么舍此身、受后身,轮转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天色界),流浪四生(胎卵湿化)六道,永远没有解脱之日。我现在有缘闻到正法,得以修行净业,专念阿弥陀佛,舍弃这个业报身,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在七宝池莲花中化生,受用种种大乘法乐。永远解脱生死,不再轮回六道,这正是大丈夫一生最难能可贵的宏大事业。
大凡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不可贪生怕死。倘若今日即死,今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所谓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!怎么可以今日缘尽要死了,自己却心不情愿?既然贪恋世俗尘境,不能看破放下,便会因这贪恋之心形成障碍,养成习惯。一边念佛,一边听任生死根株潜滋暗长;那么,此心贪恋五欲境界的业果成熟,到临命终时,便会出现受生到善道或恶道的境象。境象现前,则心力必定被其牵引而不能自主。这样,平常都说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事,便只有落空了。所以,修西方净土的人,今日死也好,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,一切随顺往昔的业力,不妄生计较心。面对目前的处境,不加喜欢、厌恶这些的贪恋(好恶终归属于贪)之意念。这样,功夫自然纯熟,随着这心念的专注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必定能达到。
轻爱纯念 得生净土
爱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极乐。此二语,可谓刮翳①眼之金牌,活膏盲之圣药。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,宜以此书之于屋壁,铭之于肌肤,时时庄诵,念念提撕②。于娑婆之爱,日务求其轻;极乐之念,日务求其一。轻之又轻之,以渐阶乎无。一之又一之,以渐邻乎极。果能如此,则此人虽未脱娑婆,不是娑婆之久客;虽未生极乐,已是极乐之嘉宾。临终正念现前,往生极乐必矣。
幽溪大师:《净土法语》
[说明]
幽溪大师,即傅灯,号无尽,明代高僧。戒行清苦,学识高超,后住幽溪高明寺,立天台祖庭,被誉为“中兴天台”的人,世称幽溪大师。著有《圆中钞》。
[注释]
①翳(yì):眼中有遮蔽视线的膜。②提撕:提醒、警觉。
[参考译文]
爱欲不重不会生到这个娑婆世界,佛念不纯一难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这两句话,可以说是刮去眼内障物的金牌,是疗治绝症的圣药。凡是志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应当将这二句话书写在屋壁上,铭记在内心。时时庄重地诵读,念念警觉自省。对于娑婆世界的爱欲,每日务求其轻淡;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念,每日务求其纯一。娑婆世界的爱欲,轻淡又轻淡,渐渐以致消除。发愿往生的心念,纯一又纯一,渐渐到达极点。果能这样的修持,那么,此人虽然尚未脱离娑婆世界,但已经不是娑婆世界的久客;虽然尚未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然已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嘉宾。临命终时,正念现前,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将死字贴在额颅上
欲心不贪外事,专志念佛,亦无奇特奥妙法则,但将一个死字,贴到额颅上,挂到眉毛上。果能生死心切,信得及,不生一念疑惑之心。则虽未出娑婆,已非娑婆之客;未生极乐,即是极乐之嘉宾。
《印光大师文钞》
[参考译文]
如想要心不贪恋外事,专志念佛,也没有什么奇特奥妙的方法,只要将一个“死”字,贴在额颅上,挂到眉毛上。如果解脱生死的心真切,对于念佛往生之理信得及,不生一念怀疑迷惑的心,那么,这样的念佛人虽然现今未出娑婆世界,但已不是娑婆世界的久客;虽然目前还未生到西方净土,却就是极乐世界的嘉宾。
逆顺现前,不改往生之愿
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,不以此苦,退失往生之愿。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,亦不以此乐,退失往生之愿。此逆顺至极,尚不改所愿,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,岂能引转哉?能如是愿,可谓切矣。
《彻悟禅师语录》
[参考译文]
假若赤热的铁轮在头顶上旋转,不因…
《净修警策(净土资粮——信愿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